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中國非漢族易學史論
    編/著者: 吳偉明
    出版日期:2023-07-30
    ISBN:9789863507512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先秦哲學

    優惠價:9折,351

    定價:  $390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30 元
    特價:90折!297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中國非漢族易學史論》是「亞洲易學史研究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第一部《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2009年)探討易學在近世日本思想與文化的角色。第二部《東亞易學史論》(2017年)研究易學在日本、朝鲜、越南及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内的傳播與影響。《中國非漢族易學史論》介紹中國周邊及境內的非漢族群對易學的認識與應用。透過以上三部亞洲易學專著,作者嘗試建構一個脫中國中心主義的「亞洲易學文化圈」概念,對促進全球易學研究(global Yijing studies)有莫大貢獻。

    本書是首個非漢族易學的綜合性研究,它以原始文獻為基礎,以漢族與非漢族的文化互動及漢族文化在非漢民族的在地化為基本分析架構,以藏族、党項族、蒙古族、滿族、彝族、苗族及回族,一共七大族群為研究個案,探討中國非漢族易學的歷史軌跡、性質與特色。本研究按地緣政治及歷史因素,將中國周邊及境內的非漢民族分為三大形態:周邊帝國民族、統一王朝民族及境內少數民族。它們亦分別代表非漢民族對漢族易學的三種不同文化反應:在地化、漢化、雙軌化。在嶄新的研究領域及視角下,本書有助瞭解易學在非漢民族的歷史、文化上所扮演的角色及非漢族易學在「亞洲易學文化圈」的定位。
    作者介紹
    吳偉明

    1962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文學士,日本筑波大學地域研究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現職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兼任比較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專攻近世中日文化交流史、德川思想史及東亞易學史。他曾任教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在日本東京大學、關西大學、九州大學及立命館大學作訪問學人。主要個人學術專書為Imagining China in Tokugawa Japan: Legends, Classics, and Historical Terms, The I Ching in Tokugawa Thought and Culture, 《和魂漢神:中國民間信仰在德川日本的在地化》、《東亞易學史論:《周易》在日韓越琉的傳播與影響》、《德川日本的中國想像:傳說、儒典及詞彙的在地化詮釋》、《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歷史、在地消費、文化想像、互動》及《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主編的論文集有The Making of the Global Yijing in the Modern World: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and Interactions, 《中國小說與傳說在日本的傳播與再創》及《在日本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中日互動》。
    自序

    自從二○○○年個人首本學術專書The I Ching in Tokugawa Thought and Culture在夏威夷大學出版社面世後(中文版為《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我的學術性格便成為「二刀流」,一直同時進行德川思想文化史及亞洲易學史的研究。在亞洲易學史方面,我是以日本為出發點,然後伸延至韓國、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的成員,最後探討中國周邊及境內的非漢族群,從而嘗試建構一個脫中國中心主義的「亞洲易學文化圈」概念。

    《中國非漢族易學史論》是我的亞洲易學史研究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是第二部《東亞易學史論:《周易》在日韓越琉的傳播與影響》(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的姊妹篇,所以順理成章交予臺大出版中心出版。若讀者能夠兩本一起閱讀,對於瞭解亞洲易學史會有更大幫助。

    日本及東亞可謂是我的「安全地帶」及「舒適區」,為何要闖入別人的「聖域」,從事中國周邊及境內的非漢族易學研究?答案是出於學術上的好奇心及責任感。非漢族易學是亞洲易學史,甚至是全球易學研究(global Yijing studies)當中欠缺的重要板塊。鑑於至今非漢族易學的研究仍未成氣候,只有一些零碎的論文,有系統的整理遙遙無期。萬事總有個起頭,我只好勉為其難,放手一試。本研究的目的是為非漢族易學勾勒一個輪廓,為日後同好作深入研究打好基礎及建立基本分析架構。

    我與非漢族易學結緣是一九九八年在中國雲南省麗江市玉龍雪山下的一個文化體驗。當時我參觀一間藏傳佛教寺院,在其中看見太極及八卦的符號,覺得不可思議;後來在司馬富(Richard J. Smith)的The I Ching: A Biography(2012)中看到西藏易學(頁160-167)的簡介才恍然大悟。這成為整個研究計劃的出發點。越是研究,越覺有趣及有意義,彷彿發現新大陸般興奮。

    這個研究在二○二○年至二○二二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完成,因此完全無法去中國做實地調查,實在遺憾。此時正值香港經歷最艱難的時期。如果不是終日埋首文獻,從中尋求逃避及慰藉,這段日子真的不知要如何熬過。最後要感謝全球易學研究同仁Richard J. Smith、鄭吉雄、韓子奇及黎子鵬的長期鼓勵與支持。此外,臺大出版中心的專業團隊及兩位匿名評審的建設性意見均有助改善書稿內容。書中若有錯漏,當由作者一人負責。此外,本研究獲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資助(GRF14602921)及〈党項族易學〉一章的早期版本曾刊於《中國學術年刊》,謹此一併致謝。

    香港當今是剝卦之象,但願復卦早日到臨,出現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變化。這本書獻給我心愛的香港。我在香港土生土長,雖曾一度在異地留學及工作十七載,命運在二十三年前將我帶回家。不論日後身在何方,我仍會在夢中惦念著它。
    目次

    自序

    導論 中國非漢族易學的形成與特色
      一、前言
      二、非漢族易學的性質
      三、周邊帝國民族的在地化易學
      四、統一王朝民族的漢化易學
      五、境內少數民族的雙軌化易學
      六、非漢族易學的特色

    周邊帝國民族篇

    第一章 藏族易學
      一、前言
      二、古代羌族文化與易學
      三、唐朝吐蕃易學史
      四、宋至清的藏人易學史
      五、藏族宗教與易學
      六、藏族文化與易學
      七、結語
    第二章 党項族易學
      一、前言
      二、西夏歷史與易學
      三、西夏文獻與易學
      四、西夏文化與易學
      五、結語

    統一王朝民族篇

    第三章 蒙古族易學
      一、前言
      二、蒙古歷史與易學
      三、蒙古族學者的易學
      四、蒙古文化與易學
      五、結語
    第四章 滿族易學
      一、前言
      二、滿清官方易學
      三、滿族學者的易學
      四、滿族文化與易學
      五、結語

    境內少數民族篇

    第五章 彝族易學
      一、前言
      二、彝族歷史與易學
      三、彝族的獨特易學文化
      四、彝族文化與易學
      五、結語
    第六章 苗族易學
      一、前言
      二、苗族三象九卦的形成
      三、苗族三象九卦的歷史痕跡
      四、現代苗族九卦學的成立
      五、苗族文化中的易學
      六、結語
    第七章 回族易學
      一、前言
      二、明清回儒的漢化易學
      三、以儒證回與伊斯蘭化易學
      四、結語
    結論 非漢族易學與亞洲易學文化圈
      一、前言
      二、「亞洲易學文化圈」的性質
      三、「亞洲易學文化圈」的構造

    引用書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