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小說/文學 > 中國文學 
     
    邊讀邊走
    編/著者: 李明璁
    出版社:麥田(城邦)
    出版日期:2018-10-01
    ISBN:9789863445944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散文;隨筆;日記

    優惠價:85折,408

    定價:  $480 

    ※購買後立即進貨

    ※10本團購價:8折! 384元/本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邊讀 邊走》
    設計大師王志弘,
    特別打造精美書盒與前衞書封。
    向製書紙本工藝的致敬,
    給用心翻閲讀者的收藏。
     
    ★特別收錄:川本三郎、何式凝、李取中、李惠貞、李清志、吳洛纓、詹宏志、馮光遠、劉克襄、馬欣、詹偉雄等跨國跨界名家,書寫與作者的相遇和對他的閲讀。



    下一頁,翻閱自己;
    在書與非書之間,漫遊走讀。

    因為持續閱讀與漫遊,我們相遇;
    因為相遇,我們重新創造了自己。

    李明璁邊讀,邊走;
    讀書、讀人、讀世界、讀自己……

     

    我總是在翻閱,在相遇,我總是在路上……
    本書主要三大精神——「閱讀、相遇、連結」

    書名「邊讀」和「邊走」,這兩個詞中間之所以不放逗號,是因為我不希望它們是有先後次序的。不是乍看起來「一邊讀,一邊走」這樣的意思。

    「邊讀」和「邊走」是各自獨立、卻又彼此對映、呼應的狀態。也就是一種「讀走/走讀」,像散步也像翻閱般一直持續的動態,但同時又有靜定的力量。

    書裡文章分成五大部分:我讀、我思、我走、我遇、我記。以及生命旅途中透過攝影留下的吉光片羽。就像是一個讓自我不斷展開、收斂、再展開、又收斂的反覆過程。

    我無時不刻地閱讀著,不只是書本,還包括各種形式的創作,同時連結著生活百態。我也總是抱持旅行的心情,並不是觀光,而是生活的延伸,與世界角落形形色色人們的一期一會。

    這因此也是一本寫「相遇」的書:我相遇了各種文本,同時我也相遇了各種有故事的人;然後,在無數次這些相遇的旅途中,我不斷重新遇見自我。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括形容自己這本書,那大概是:在百無聊賴系統化的生活或工作裡,不斷嘗試用各種方式想自由地讀/走出界線(限)。



    繼精細書寫「物件生命」與「物我關係」的《物裡學》散文集之後,十年淬鍊,
    李明璁沉澱再出發、深刻思索「生命閱讀」的跨文類essay文集。

    在這個資訊爆炸,人工智慧崛起,網路閱讀方興未艾,到處充滿速食文化,人們內在晃動不安的時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閱讀?我們可以閱讀什麼?報刊書籍,藝術人文,他方之人,自我行旅……

    公共知識分子李明璁,從一個充滿改革理想的叛逆青年,來到了瀟灑隨性的中年;他曾在台大開授多達六百多人擠爆教室的「失敗者社會學」,他也不遺餘力思索時代變遷與個人生命的連結關係。他讀書、讀人、讀世界、讀自己,從內在到外在,歷經十年淬鍊,不斷探尋「我與人相遇的過程」以及「人我閱讀的關係」。他鼓勵所有人,都可以透過閱讀與寫作,在自己人生的蛻變中找到無可替代的意義感與趣味性。

    這本書,是他面對所有讀者,一起「重啟生命閱讀之多重探索」的深情邀請。




    「我們相遇,彼此翻閱」


    四年前第一次和李明璁老師見面,我們一拍即合/氣味相投。雖然是初次見面,卻感覺像是認識好久的朋友。身為學生運動的鬥士,卻一點也不拘謹。隨和親切,笑容宛如少年。我訝異於他常到日本,對東京下町和次文化如此熟悉。還經常參加富士搖滾音樂祭。李老師雖然是學者,卻不是只會窩在書房的人。他到各地散步,和人見面,聽音樂。不只讀書,更從實地踏訪中學習,重視活生生的學問。他的笑容之所以迷人,肯定是在台灣的現實處境中活得豁達自在的關係吧。
    ——川本三郎/作家、評論家


    李明璁是我的Facebook friend。我是因為在Facebook 看到一位年輕學者一個人對抗台大,才開始每天追看他的post,直到一天終於忍不住給他留言,表達一點支持。後來才發現李明璁就是在世界閱讀日選了我的書《抗命時代的日常》為他五本推薦書之一的台大教授。李明璁會推薦這本書,好合理,會喜歡《抗命時代的日常》的人就是會這樣「扻頭埋牆」(燈蛾撲火)。好些台灣朋友勸我不要跟這麼富爭議性的人站在一起,但我堅決在Facebook 以外和他做個朋友。我在大學三十年,經歷過很多陰差陽錯,可以明白一個人與制度對抗是怎樣的一回事。正如他在盧凱彤去世後在 Facebook 說:「勇敢令人好疲累」。見到他雖然疲累但依然勇敢,我很感動。如果我能分擔到這樣一個抗爭者/失敗者的污名,也是我的榮幸。
    ——何式凝/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跟明璁的相遇總帶點戲劇的色彩。2010 年 4 月 1 日我們很有默契的選擇了愚人節這天當作各自雜誌的創刊日,後來一起接受了時尚雜誌的採訪,一如往常的,我不擅記憶的特性早忘了那天的訪談內容,但難忘那用書報雜誌堆疊起的戰備壕溝,以及蹲站在壕溝前,面對著鏡頭時,略帶尷尬氛圍相視而笑的兩人。第二次碰面是在 2016 年底,音樂祭剛散場,我們在那人來人往又遠長的香港天橋上巧遇,彷如王家衛電影一般,短暫的寒暄問候後,又各自消逝在香港的夜色裡。2017 年 6 月,《週刊編集》創刊,我邀請明璁在這份新報紙上開了個專欄,名稱叫:「一個人的宇宙」,記錄那些他曾經碰到過的每一個人背後那星星般閃耀的真實人生……我腦海裡響起的背景音樂是 Shelby Merry 在電視動畫影集《Final Space》中創作的一首歌〈When the Night is Long〉。
    ——李取中/《The Big Issue大誌》、《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久聞明璁老師大名,但第一次見面應該是在設計師王艾莉舉辦的「頁讀車輪餅」活動上,老師在我主持的那場特地來打招呼,非常感動。之後也在新經典舉辦的「讀書的魅力」系列講座中領教明璁老師的風采,還有共同擔任誠品漫畫展的代言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總有一種「年輕」的氣息,想法、觀點、個性,都讓人想要親近。同時也很喜歡老師的文筆,如老師的演講一樣,論理清楚、文字使用高明、又十分有趣,不知不覺會專注聆聽。如果明璁老師是一本雜誌,我想他會是極具個性的風格雜誌,永遠能給人新鮮的感受。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在我的印象中,李明璁本來就不應該是個被拘限在學院裡的人,他蓬鬆的爆炸頭裡,充滿著貝多芬的音樂符號,同時也滿溢著康德的辯證與思維。
    可是在這一團知識充滿的腦子裡,真實的李明璁其實又像是一個單純、沒有任何心機的小男孩!在學院中,他像是一隻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又像是騎著驢子的堂吉訶德,揮舞著刀劍,卻無法擊敗這個世界的巨大愚蠢。
    離開學院的明璁,我其實為他很高興!因為他從此可以擁有自由的生命,可以離開牢籠般的知識殿堂,真正在廣大的知識宇宙裡自由的奔馳!
    ——李清志/建築作家、都市偵探


    完全想不起來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認識明璁,興許他是社群世界裡相對清晰的面目,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他自己的款,獨特卻可親。要從舉世滔滔裡辨認出他並不困難,但要讀懂他的表情卻需要各種細節。像醃漬純釀的手法,他也是一種時間之物,書寫是他生命的軌跡,不循著這個大概也難以靠近。文字是認識他最容易的起點,我正在認識他,我一直在認識他。                         
    ——吳洛纓/資深編劇


    雖然一早已經成了李明璁的沉默讀者,但真正與他有較多相處交談的機會卻始於2011年的「百年千書」計畫。在那個獨特的案子裡,一群由愛書者組成的評審團,被要求完成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從鴨片戰爭以後,選出近代中文出版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千種書。
    我們一開始用了一整天(上午九時至晚上九時)的會議來討論書單,卻發現這些時間只夠起一個頭。我們只好一次又一次加開評選會議,其他選書人後來都受不了折磨逃走了,最後只剩我、王道還、李明璁和詹偉雄。當中情緒最嗨的選書人當屬同世代的我與王道還,選書過程簡直變成我們兩人充滿懷念之情的青春讀書回憶錄;但年齡小我們一大輪的李明璁,卻不時冷酷地拋出一些截然不同的視野與觀點,讓我變得清醒一些,也因而稍有能力省視與我同輩作者們在出版史上的可能意義(要心平氣和看懂同代人太難了)。那個過程讓我對李明璁刮目相看,注意到他的博學、雜食、濫情(我指的是他即時的社會關心,不是壞的意義),以及永遠有獨特的切入視角。他後來的發展證實了我的這個期待,而他晚近石破天驚自行開課講「失敗者的社會學」,更讓我感到大受啟發。各位手中拿到的這本新書,當可看出我說他的種種特質。
    ——詹宏志/作家,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怎麼看明璁啊?
    其實武林裡,眾人都搞不懂他的門派所屬。有人說,他是野草莓的,可是後來也沒有了下文。
    明璁在武林行走,依我看,比較像是個接案子的大俠。這裡搞掉幾個惡霸,那裡逼某個教主跪在地上舔狗屎,要不然召集眾俠士論個劍。大概就醬
    我跟明璁見面,通常是在酒館食肆,然後,幾碗酒下肚,一桌的人都清楚
    武林又要有事發生了。
    什麼事呢?也許是文化、也許關於政治,或者,不過是聊聊某某學什麼的。要不然,到時候光看大家怎麼打扮自己,都有看頭。
    總之,大概,就醬吧。
    ——馮光遠/作家


    經常看見他站成一種,滿懷十二歲小孩面對巨人的姿勢。
     在社會諸事的天秤兩端,更常站在學生那一頭。
    以聰慧而活潑的角度,重新看待事物。
    一個理所當然的積是成非,有時經他分析或提問,
    整個世界又有了另一種理解的可能。
    —— 劉克襄/作家


    我想,我跟他都是無可救藥的樂觀者,就算知道世道險惡,知道人心不容測試,我們仍有一些樂觀在支撐著,熱眼賭著這世界一絲變好的可能。
    初見李明璁老師,我知道他有兩種眼目,一個是觀察的眼,一個是置身世態的眼。比我嫻熟於外界,但冷底藏在心裡。他笑起來是這麼開心,是因知道人生禁不起悲觀,他比我勇敢多了,但我總在好奇他的心如何承載那如落雪量觀察的腦中運作,有一回聽他熱切講《四百擊》最後那沒有盡頭的奔逃,知道他沒放棄,那男孩還在他心裡跑著,而那正是社會學一躍而起的姿態。
    ──馬欣/作家


    與明璁的友誼,始於何處,已不復記憶,這說明了我的年紀,以及這段友誼在彼此年紀中的位置。
    我們共同參與了一些事與任務,發覺我們歲數差距雖說有十歲之遙,但不論心智還是情感,都有身在同一條船舶上的感受,雖然,有時我覺得他期望的,是馳騁於銀河間的星際戰艦,而我識得眼前所置身的,不過是一只獨行於汪洋的退役帆船。
    很多場事件共同與會,我看著他,宛彿看著年輕十歲的自己,得以在更自由的年代,率性地奔跑、求知、享樂、闖禍或惹惱某些人,當然,這只是一種被歲月之拳揮擊後的妄念,他雖然從個子與髮型上永遠像個孩童,但身體中蘊涵著各有來歷的苦楚與傷痛,與「人生而為人」所當有的持勉毅力,萬千糾葛。
    如果沒有寫作,他很難闖越太空風暴,這是我在帆船上的幸運。
    請翻開書――閱讀吧,與作者一齊,飛進台灣「近中年世代」的戰鬥光年。
    ——詹偉雄/《數位時代》雜誌創辦人
     
    作者介紹
    李明璁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曾任教於台大社會系,並於東京與安特衛普任訪問學者。多次獲優良教師獎,研究論文見於《臺灣社會學刊》、《新聞學研究》、《日本ジェンダー研究》等重要期刊。
    曾多次擔任金鐘獎、金鼎獎、台北書展大獎等評審。也是《cue》電影雜誌創辦總編輯,並曾協助規劃多個博物館與大型活動。著有散文集《物裡學》(二○○九),統籌主編麥田『時代感』書系與大塊文化『SOUND』書系,以及國民小學流行音樂輔助教材。
    現為台北市府市政顧問、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常務董事,並主持探照文化(Searchlight Culture Lab),帶領年輕團隊以扎實研究為基礎,從事跨界的出版、策展與設計。同時任教於北藝大通識教育中心、電影創作學系與國北教大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EMBA。


    相關著作:《邊讀 邊走(獨家親簽題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