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社會人文 > 教育 
     
    觀人生:自我生命教育
    編/著者: 鈕則誠
    出版社:揚智文化
    出版日期:2013-08-31
    ISBN:9789862981139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各種教育

    優惠價:9折,270

    定價:  $30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80 元
    特價:85折!408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280 元
    特價:85折!238
     
    定價:265 元
    特價:90折!239
     
    定價:320 元
    特價:85折!272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本書《觀人生》係作者繼《觀生死》、《觀生活》出版六年後,列為「自我生命教育系列」之第三種著作;前二書分別涉及生死關懷與人生哲理,本書則為六十自述。全書用十餘萬字篇幅,言簡意賅從出生寫至花甲,屬於個人生命敘事,亦歸自我生命教育;為推己及人以行大智教化,乃公諸於世,說與有緣人聽。作者自視「中國傳統文人」,選擇任教屆年即自職場急流勇退,正是「享閒賞情趣,親性靈體驗;做隱逸文人,過澹泊生活」理想之實踐。此一存在抉擇其來有自,如今細說從頭,不啻反身而誠。典型中國文人體現儒道融通,進退自如,收放自如,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是歷史長河中三盞明燈,作者尚友古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謹獻本書向前賢致敬,並期望不斷書寫以安身立命。
    作者介紹
    鈕則誠祖籍江西省九江縣1953年10月生於臺灣省臺北市忝列哲學博士、退休教授甘做城之隱者、今之古人願為思者醒客、智者逸人推廣大智教化,出版小品文集:《心靈會客室》(慈濟,2001)《觀生死》(揚智,2007)《觀生活》(揚智,2007)《從常識到智慧》(三民,2009)《觀人生》(揚智,2013)tcniu1014@gmail.com
    自 序學思歷程與存在抉擇孔子反思人生,表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我身為剛退休的大學教師,回首來時路,發現自己的學思歷程,似乎也始自十五歲。從十五跌跌撞撞行來,迤邐而至花甲之年,多少有些心得;在用刻板的論文書寫之餘,想到取較為鮮活的小品散文加以發揮也不錯,於是便再度提筆。2004年初,我出版兩種討論生命教育的專書,皆附上一篇題為〈五十自述──我的哲學生活故事(1973-2003)〉萬字引言,簡單扼要地描繪出自己從弱冠踏進哲學系,到年屆半百時的心路歷程。由回顧而前瞻,五十歲起發奮圖強,我展開兩段個人「五年計畫」,如今已結束「二五」,終得榮退。包含上述二書與本書,十年間陸續刊行二十二部著作,連自己都頗感意外。寫書是為了記錄所見、所思、所感、所為,只要安排妥當,一旦坐上書桌,活水源頭自然來。我終於嘗到成為作者的樂趣。原本只想到整理一下這些年來的思緒和成果,後來靈機一轉,何不話說從頭,通過反思來系統地詮釋自己的生命故事。為了便於思索,我把過去四十五載的學思道路,用編年的方式予以闡述,一歲記兩篇;再加上對先前啟蒙時期的十篇回顧,共得百篇。我習於在稿紙上獨抒性靈,一頁半信手拈來,恰到好處;因此這回不只寫一萬字,而是十萬字,又成一部小書啦!編年式的寫作並非記傳;我一介平凡書生,何以為傳?倒是對人生的感懷泉湧而出,不吐不快。至於末尾的附錄,乃是先前的試筆,一併列入以誌對照留念。猶記得十五歲起開始讀哲學書,當年存在主義蔚為流行,我的苦悶少年時期,便有機會從事「存在抉擇」;但是絕對不會想到,這條路一走就是四十餘年。歷經過一段知識大旅行,我仍是那個面臨抉擇的少年;這正是我通過知識洗禮,從常識走向智慧的存在手記。擺脫學術論文和教科書撰述的窠臼,以情意書寫自娛娛人,誠然人生一大樂事。但自娛可為日誌,自說自話便罷;不媚俗的娛人則屬社會參與,期望跟有緣人進行心靈對話。十二年來我秉持「心靈會客」旨趣,共出版四種哲理散文集,本書是第五種,同時列入以「自我生命教育」為名的系列作品第三集。我始終主張生命教育大可海闊天空地「各自表述」,聽者及讀者亦能自由自在地「各取所需」。雖然擔任教育工作者前後三十年,我卻一直希望跳脫制式教育的框架,走向多元教化的境地,「以文會友」正是離退後心之所嚮以及脫俗方向。當然我並非無視於電子媒介的傳播力量,也曾經嘗試通過臉書網誌貼文會友,但總覺得還是實體書籍具有無可替代的「質感」。對於生命質感的執著,令我以「思者醒客、智者逸人」自許,亦甘為「城之隱者、今之古人」。願朋友們恕我滿口荒唐言。鈕則誠2013.10.14. 年屆花甲之日
    目次
    自序 學思歷程與存在抉擇 iii意識啟蒙:0-15歲 1大時代的故事 2小城市的孩子 4外省人的標籤 6好動兒的學步 8小學生的塑形 10初中生的探索 12集郵票的興趣 14看電影的歡愉 16讀雜書的自學 18少兒期的啟蒙 20存在意識:15-20歲 23新數學的挫敗(1968-69) 24科學夢的重振(1968-69) 26三省中的孫山(1969-70) 28牯嶺街的少年(1969-70) 30校刊社的筆桿(1970-71) 32圖書館的常客(1970-71) 34釣魚臺的火種(1971-72) 36革命家的夢想(1971-72) 38新公園的紅酒(1972-73) 40心理學的初遇(1972-73) 42認知意識:20-25歲 45愛智慧的門徒(1973-74) 46小兒女的情愫(1973-74) 48新鮮人的學長(1974-75) 50系學會的幹部(1974-75) 52用心讀的專書(1975-76) 54無冕王的滋味(1975-76) 56愛情學的修鍊(1976-77) 58研究所的衝刺(1976-77) 60科學家的對話(1977-78) 62讀聖經的收穫(1977-78) 64社會意識:25-30歲 67知識路的初探(1978-79) 68洋學生的華語(1978-79) 70小少尉的養成(1979-80) 72預備師的參謀(1979-80) 74學生兵的教官(1980-81) 76化學家的室友(1980-81) 78雜誌社的採編(1981-82) 80電視臺的小弟(1981-82) 82洛杉磯的遊子(1982-83) 84選讀生的補課(1982-83) 86研究意識:30-35歲 89風花下的水月(1983-84) 90再回首的深造(1983-84) 92老徒弟的車票(1984-85) 94課堂上的講師(1984-85) 96婚姻路的起點(1985-86) 98作學問的工夫(1985-86) 100南北道的奔波(1986-87) 102真知識的追尋(1986-87) 104寫論文的甘苦(1987-88) 106找頭路的抉擇(1987-88) 108學術意識:35-40歲 111小女生的青春(1988-89) 112打卡機的註記(1988-89) 114文言文的古典(1989-90) 116思想裏的國父(1989-90) 118資管系的龍頭(1990-91) 120謝師宴的龍套(1990-91) 122企管所的進修(1991-92) 124學術界的涉足(1991-92) 126通識課的規劃(1992-93) 128大陸行的見聞(1992-93) 130意識覺醒:40-45歲 133個案式的教學(1993-94) 134策略性的思考(1993-94) 136幕僚長的重擔(1994-95) 138新學校的籌設(1994-95) 140升等書的寫作(1995-96) 142邊緣人的苦悶(1995-96) 144人文情的召喚(1996-97) 146生死所的招生(1996-97) 148山腳下的書院(1997-98) 150小木屋的浪漫(1997-98) 152生命意識:45-50歲 155行政職的責任(1998-99) 156生命化的教育(1998-99) 158大地震的省思(1999-2000) 160在職班的設計(1999-2000) 162心靈間的會客(2000-01) 164殯葬系的開創(2000-01) 166生死學的盛況(2001-02) 168教育所的安頓(2001-02) 170師資生的培育(2002-03) 172教科書的寫作(2002-03) 174意識積澱:50-55歲 177麻辣燙的講學(2003-04) 178爭議性的選舉(2003-04) 180著述期的高峰(2004-05) 182孔夫子的故鄉(2004-05) 184殯葬業的教化(2005-06) 186神州行的逐夢(2005-06) 188外島班的授課(2006-07) 190人生觀的鋪陳(2006-07) 192衝評鑑的公差(2007-08) 194病房中的死亡(2007-08) 196意識昇華:55-60歲 199高齡化的照顧(2008-09) 200少子女的自處(2008-09) 202新中國的目睹(2009-10) 204當老師的使命(2009-10) 206為人師的倫理(2010-11) 208身心靈的淬鍊(2010-11) 210接班導的體驗(2011-12) 212研究生的指導(2011-12) 214生日宴的水席(2012-13) 216雲端上的掠影(2012-13) 218後記:人生典範轉移 220附錄:生路歷程 223反身而誠 224自我實現 226愛的結晶 228胎 教 230三歲看一生 232幼兒園 234初 小 236中 小 238高 小 240初 中 242牯嶺街少年 244鈕則誠二十八種著述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