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藝術設計 > 建築 
     
    漢寶德建築行
    出版日期:2010-06-21
    ISBN:9789862820674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建築藝術總論

    優惠價:85折,272

    定價:  $32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360 元
    特價:90折!324
     
    定價:1200 元
    特價:90折!108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著名建築學者漢寶德,以行旅的方式實踐對建築的追尋,以遊記的筆法解析建築設計的思維,以及其所蘊藏的人文思想。漢寶德於建築與美學方面著作等身,跨足建築、教育、媒體、藝術各領域,將他對建築的熱情化為生活美學,引領讀者一同探索人與建築之間美妙的對話關係。  本書放眼美國與亞洲建築,從前衛到傳統;除卻詰屈聱牙的理論,融藝術於生活,並以攝影作品來對照呈現,予人親臨其境之感。正如德國學者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在《藝術的哲學》裡說的「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且讓我們一起來聆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漢寶德  於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迄今。主要經歷: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等。 早期創辦《百葉窗》, 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著作等身,至今仍持續創作中。著作包括《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社會與文化》、《為建築看相》、《透視建築》、《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漢寶德談建築》、《人與空間對話》、《認識建築》等數十本。並為《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報紙副刊及雜誌撰寫專欄。 漢寶德早期建築作品有落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爾後其思想轉念為大眾而設計,產生融合當地地貌情境之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此後無論是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南園等案例,更結合其長年從事古蹟修復工作之經驗,以現代技術來詮釋民族與鄉土形式建築。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 傑出成就獎。彙編者簡介黃健敏  畢業於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主要經歷:基隆市 / 台北市 / 台北縣 / 新竹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公共藝術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咨詢委員、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理事、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曾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文化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校兼任授課。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之工作,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 -2004年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  曾為《聯合報》、《國語日報》及《藝術家雜誌》、《炎黃藝術》等專欄撰文。著作包括《貝聿銘的建築世界》、《台灣建築的先行者》、《美國公眾藝術》、《生活中的公共藝術》、《百分比藝術》、《慶典公共藝術嘉年華》、《藝術盡在街頭》等十數本。
      回頭看,我寫建築的遊記已經四十年了,最早是1967年,自美國經歐洲回國,提著簡單的行李,在歐洲的古老市鎮逛了一個月,所留下的印記。自此而後,我每有海外旅遊的機會,習慣性的都會寫些遊記,寄到報社副刊發表。我在中學時代原打算做個文人,後來為了容易謀生而學了建築,不得不拋棄文學家之夢,寫遊記是惟一結合建築與文藝的方法。一旦習慣了這個寫作的途徑,就樂此不疲,雖然寫的不多,但累積起來,慢慢可以集結成書了。  最早的遊記文集,是由當時的《聯合報》副刊主編□弦兄所出版的《域外抒情—一個建築人的歐洲遊記》。這是很失敗的一本書。□弦兄出於善意,但以文學著作出版,其中只夾了幾張我的線條畫,對於建築界與文學界都沒有吸引力,更不用說一般讀者了。這是跨界的悲哀。想兼有文學與建築的吸引力本是很困難的,兩面不討好是常態,所以我後來決定寫遊記發表,不再結集。這時候黃健敏老弟出現了,他也是喜歡寫文章的建築人,與我相差一代,所看到的出版界已經不相同了。  自上世紀末,我們的出版界已經可以而且願意用高級的印刷技術來印製相片;純文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視覺的愉悅對讀者更有吸引力。健敏注意到這個現象,難得的是他非常注意我的寫作,收集的文章非常齊全,就鼓勵我重新考慮出版的方式,並整理舊作,加上他的照片,以新面貌出現。就這樣,被遺忘近三十年的「域外抒情」內一部分文章以建築散文的面貌再現,少一些文學,多一些建築。我在旅遊時,一面觀察與思考,一面拍攝受感動的畫面,可以完整的呈現出來了。健敏使用此法,為我翻新了舊書,又另外結集了其他幾本新書,而且引起對岸出版界的注意。  幾十年過去,我已經減少旅遊活動,對於寫作,只看作消閒,但老習慣仍沒有改變。近幾年年老體衰,在思想上,仍然希望不落時代之後,所以寫出來的遊記越來越偏向建築。感謝報紙副刊的主編,不嫌我手拙,仍然找出版面刊載。  這本書所收的文章,跨越的時間頗長。健敏把我在60年代刊載於建築雙月刊上介紹耶魯大學兩棟建築的文章找出來,然後是70年代所寫的加州宣教堂,加上前幾年的前衛建築之旅,與更近的南亞之旅合成一書。健敏把全書依地域分為兩篇,上為「美洲篇」,下為「亞洲篇」。其實這些文章,有些以介紹建築為主,有些以旅遊觀感為主,明眼的讀者應該看得很清楚,比如〈寫意的北京〉中並沒有多少建築,〈鳥巢與水煮蛋〉則主要是介紹建築,希望對於愛好建築的讀者與喜歡讀遊記的讀者都能各取所需,不會感到失望。  當然了,我向來認為建築與文學在文化的層面是互通的,我努力融兩者為一體,希望得到讀者共鳴。
    目次
    序建築與文學的集合美國篇1. 史坦福校園的故事史丹佛大學的老合院曲折的建校史具象徵意義的鮮明特色學術不斷精進的精神2. 黑衣教士們的加州 加州的崛起西班牙教士們的拓荒精神宣教堂的特殊趣味鐘壁、拱頂與原始意念3. 破壞的美學 造反有理前衛建築鑄造出的流行語彙破除建築造型合理性的設計 4. 歪斜是藝術嗎?建築進入感性時代歪斜的造型公共藝術風的省思 5. 博物館建築的歡樂與憂鬱遊戲性的體驗音樂館震後修建的迪揚美術館6. 美術館建築到哪裡去?文化覺醒嶄新的美術館時代 展現自己的美術館建築 7. 耶魯大學的兩棟建築藝術與建築學院畢奈克珍本圖書館8. 亦幻亦真的紐約 蘇活、甦活復舊而生的時代幻覺古舊記憶與城市的對話亦新亦舊、似真似幻的紐約亞洲篇9. 多塔的國度 尼泊爾建築的淵源史蹟豐富的古城中心 尼泊爾的塔與廟10. 群塔之美 塔廟建築探密費解的宗教建築對信仰的真摰、對生命的執著11. 峇里的家與廟 峇里島建築的獨特風味家家有廟別有洞天的居住空間多元文化的力量 12. 新潮東京 躍升的活力文化空間的新思維義無反顧的新東京商品設計化的建築13. 寫意的北京 詩情「話」意不講究而完滿的生活方式囊括多元文化的意趣 14. 鳥巢與水煮蛋 脫胎換骨的老北京亂絲交織成的國家體育館─鳥巢蛋殼形成的百寶囊─國家大劇院 全球化的時代與台灣觀點 15. 碉樓風雲 兼具防衛功能的碉樓中西文化交融的印記跳脫窠臼的莊園 16. 石砌的馬祖 國之北疆—馬祖樸質的靜修之居變化多端的石壁之美馬祖石砌村落的新思維後記建築.旅行.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