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社會人文 > 教育 
     
    團體工作理論與實務 : 團體的看見.群策共享處遇經驗 : ...
    編/著者: 謝宏林
    出版社:商鼎
    出版日期:2024-08-10
    ISBN:9789861442792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社會工作;社會福利
    https://youtu.be/UvgbGXPMlvI

    優惠價:85折,510

    定價:  $6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620 元
    特價:85折!527
     
    定價:480 元
    特價:85折!408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在媒體報導上看到家庭暴力事件,通常看到的都是受害方遭受到毆打迫害等有形或無形的傷害,當受害方對著鏡頭或麥克風前哭訴自己的不幸時,大家聽到的是單方面的委曲,多會認為施暴者或加害方太可惡;但當受害方所展現出來的傷痛,燃起社會的同情心之時,有沒有人嘗試深入探討為什麼?為什麼加害方要如此以暴力傷害親人?而加害方的內心世界是否有人關心或嘗試聽其內心的話,畢竟消弭家庭暴力是終極目標,但也總有社會的聲音認為「受害人的可憐形象」讓大多數人或司法、社工等人員心理有所偏向,縱使暴力行為是不可原諒的,但加害人是不是也有其主張呢?如果不能找出家暴的成因而提前防堵,那何來談「消弭家暴」?

    當然,暴力行為是絕對不能被接受的,但從媒體新聞報導發現,有時深入探討家暴案後,似乎發現中間有所多故事可能不是單一方的描述,而是仍須理解雙方各自的說詞與感受。目前臺灣大部份服務家暴的社工團體都是以受害方為主,而對於家暴加害方,似乎沒有一套系統或綜觀性的理論及實務方法,以致多頭馬車無法成為服務主流,也無法成為課堂上針對家暴加害人的完整教材,以致師資、治療師即使滿腹實務經驗,卻無法在學校殿堂中傳道授業解惑。

    有鑒於此,擁有多年輔導經驗心理衛生專科社工師、社團法人中華人際關懷處遇協會理事長-謝宏林先生,經過一次次的討論、發想與試做,「鏡觀模式」終在106年有了雛形,再經過這些年實務操作的修正與轉化,不只看見參加家暴處遇團體成員的心 境產生變化,也讓團體帶領的治療師、聚思小組,甚至是深化小組的見習治療師等等,都深深體會經由「鏡子」的映照與掃描,也經由利他式的「面質」與「接納」的再詮釋,促發成員們重新認識自己,進而進入他(她)們願意自省的內心世界。之後,更將「鏡觀模式」的理論與實務經驗結合,編寫成這本《團體工作理論與實務:團體的看見群策共享處遇經驗-鏡觀模式的思維與運用》,希望能以一人之力服務一人,進而十人之力服務千人,並且匯集更大的力量,協助更多亟須拯救的家庭。
    作者介紹
    謝宏林
    東海大學社工系博士
    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工作研究所碩士

    經歷
    臺南榮譽國民之家輔導員兼堂長、臺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秘書、多間大學兼任講師、衛福部嘉南療養院資深社工師及多間社福機構外聘督導等。

    現職
    社團法人中華人際關懷處遇協會理事長


    專業證照
    心理衛生專科社工師、專技高考社會工作師

    專長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心理劇、家庭暴力加害人與被害人團體動力、家族治療「夫妻聯合會談、個案研究等。
    目次
    第一章 起頭式的聯想
    我的開頭⋯⋯
    自己在什麼位置?
    擔任「聚思老師」時,您願意給人看到什麼?
    期盼被協助者有更大的改變效果
    從認知行為處遇漸行至鏡觀模式的帶領
    加害人的認知是否能在短期內達到預期治療效益?
    對涉及「抗拒」的實務操作反思
    那為什麼標定鏡觀模式?

    第二章 為何我們團隊要創造出一個新的模式-「鏡觀模式」
    我們的看見與理解
    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符合成本效益嗎?
    希望他們改變什麼?
    啟發「自我改變」的動機
    植入改變意願的種子歷程
    團隊看到的是「一群需要協助的人」
    如何於過程中看見他多層次的自己?
    鏡觀模式的六個維度
    具象與外化效果
    聚思行進的獨白效應
    如何促發他看見?
    內在動機的啟發
    鏡觀模式理論架構
    投射性認同的衍生與阻抗
    破除行政程的窒礙紛歧

    第三章 鏡觀模式的核心運作-聚思小組
    我們來談談鏡觀模式的核心運作-「聚思小組」
    共構當下的生命經驗
    鏡觀模式可參考的相近理論:內在家庭系統(IFS)
    「內在家庭系統理論」(IFS, Interal Family System)
    原生家庭的牽絆與滲入
    一個爭取平等及開放的團體模式-鏡觀模式
    主體性互動的信任關係
    鏡觀模式運作的隱喻-金魚缸理論(為了生存而看見)
    多人合作的團體處遇工作
    看見潛藏的內在脈絡
    社工界所面對的很多個案,真的需要遇到貴人 他這一生才會變得不一樣
    理解別人如何看自己

    第四章 鏡觀模式的完美組合
    聚思小組的運作
    多維度的透視與理解
    理解成員的特殊性

    第五章 聚思小組的功能說明
    有聽說鏡觀模式的聚思小組,好像是在做一些一般團體
    「沒有在做的事」
    彼此互為參照點
    聚思小組功能意境
    ❖ 凝掣—辯明—衍出—盪化—再凝—現身—行入
    因位置不同景觀也不一樣

    第六章 聚思小組功能
    ❖ 示範效果
    ❖ 尊重多元
    ❖ 正向肯定
    ❖ 找出優勢
    ❖ 適時自我揭露
    ❖ 平權對待
    ❖ 兩者皆是
    ❖ 自控權
    ❖ 開放度

    第七章 增進凝聚力
    ❖ 信任
    ❖ 利他
    ❖ 傾聽
    ❖ 認同
    ❖ 關注

    第八章 共同臨在感
    ❖ 團體融合
    ❖ 融合的視野
    ❖ 濃縮現象
    ❖ 共鳴

    第九章 催化團體進程
    ❖ 面質
    ❖ 同理心
    ❖ 容許
    ❖ 彈性
    ❖ 自然狀態
    ❖ 流暢度
    ❖ 化解獨占
    ❖ 化解僵局(Resolving Impasses)
    ❖ 歷程評論
    ❖ 抵銷
    ❖ 情緒處理

    第十章 擴大治療界線
    ❖ 外異性(foreignness)
    ❖ 帶出差異
    ❖ 層次交應
    ❖ 立體維度
    ❖ 擴大自我
    ❖ 共變
    ❖ 團體位置
    ❖ 社會建構
    ❖ 涵容
    ❖ 此時此地
    ❖ 脈絡
    ❖ 具象化
    ❖ 敏感度
    ❖ 投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