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09年美國出版界奇蹟! ★不到一年銷量突破4百萬冊! ★《紐約時報》2009年度暢銷榜第二名,僅次於丹.布朗《失落的符號》 我們只是兩個人,我倆之間並沒有那麼多不同。 遠遠不如我們想像中的不同。 1962年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23歲白人女孩史基特剛從大學畢業返鄉,她夢想成為作家,但她的母親認為一椿好婚事才是女人的依歸。史基特從小由女傭帶大,女傭是她傾訴心事的好朋友,然而這次回來女傭也失蹤了,沒有人知道去向。 機靈能幹,內斂沉著,曾帶大十七個白人小孩的53歲黑傭愛比琳,在兒子兩年前因雇主疏忽而意外死亡後,她的內心世界起了變化,她在史基特的朋友李佛太太家當幫傭,照顧兩歲的小女孩。 黑傭米妮,是愛比琳最好的朋友,矮小肥胖,廚藝了得,除了一身潑辣性格使她時常丟工作,一直到鎮上新來一戶人家才讓她找到幫傭之職。新來的漂亮女主人對待米妮如同姊妹,只是女主人看似心事重重還行跡可疑,鎮上的其他女士也不歡迎她。 某日,史基特的朋友希莉起草一份衛生計畫,她恐於黑人身上帶有病毒,建議為幫傭另蓋廁所。對此感到不平的史基特,決意著手一個謂為大膽的寫作計畫:採訪黑傭在白人家庭的工作甘苦,並寫成一本書…… 愛比琳、米妮,和善良的史基特、接二連三的黑人遭虐事件,以及一個「幫傭專用廁所」事件,使得這些女人在保守的60年代不分黑白地首次相聚:黑傭訴說人 生,白女孩記錄並改造故事。像發動寧靜革命,也像是拋磚引玉,有越來越多黑傭透過她們願意說出故事,在膚色黑白分明、道德黑白卻模稜兩可的年代,她們的相 遇是民權運動發生前黑與白間搭起的最初橋梁。或許是真的,不管有多麼危險,「這本書」真能順利出版,讓她們的聲音被世人聽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凱瑟琳.史托基特 Kathryn Stockett 1969年生長於密西西比州首府傑克森市,在阿拉巴馬州立大學獲得文學與創作學位,畢業後移居紐約,從事雜誌出版與行銷工作九年,她目前與丈夫和女兒居住在亞特蘭大。《姊妹》(The Help)是她的第一部小說。 《姊妹》一書是美國企鵝集團Putnam旗下新成立的文學出版社Amy Einhorn Book創社作品。該社副社長Amy Einhorn在2007年僅讀了幾頁企畫書便愛上這個故事,以高價預付金買下該書版權,更是08年法蘭克福書展版權交易最熱的書籍,版權授出近40國。09年2月在美出版 以來,史托基特這部處女作小說締造驚人銷量,感動數百萬讀者,他們甚至到作者網站和臉書粉絲團寫下Thank you, Kathryn Stockett!譯者簡介王娟娟 畢業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現定居美國加州,是位專職譯者。譯作以小說類見長,譯有A.S.拜雅特短篇小說集《元素:冰火同融》、《馬蒂斯故事》、《夜鶯之眼》等三冊,《我要買個母音》、《暗房》、《神秘河流》、《暗礁》及其他藝術類語文類譯作共二十餘冊。
名人/編輯推薦
★長踞亞馬遜網路書店總榜第一名,數千名讀者5顆星落淚推薦 小S.于美人.王文靜.李家同.洪蘭.張惠菁 感動推薦 《紐約時報》《時代周刊》《今日美國報》《華盛頓郵報》《美國娛樂周刊》《出版人周刊》《Bookmarks Magazine》 媒體聯名推薦 一部超越階層、種族的和諧之作,呈現一份人與人之間溫暖入骨的情誼。──《時代周刊》 卡瑟琳.史托基特收集的故事尖銳無比且震撼人心,它們給予黑人群體希望與驕傲……這部作品充滿自信、真誠和歷史感,註定登上暢銷排行榜。 ──《出版人周刊》 如飢似渴地讀完本書,五十年前的密西西比社會浮現眼前,生活的真實亦不過如此。數度感動落淚,對朋友、父母子女之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怎樣讓心與心之間自由擁抱,愛比琳、尤吉妮亞和米妮說出了最佳答案:愛,信任與相助。──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評論 即使在看起來最客觀的居家敘事中,也隱藏無盡的情感和親密,彷彿有個按鈕被啟動,這本小說瞬間風行。──《紐約時報》 我熱愛這本書。凱瑟琳.史托基特塑造出的人物熠熠生輝,將一個張力十足而真實可信的故事呈現於我們面前。愛比琳、米妮和尤吉妮亞三人雖身分懸殊,卻在險惡的環境下攜手共進,它告訴我們即便是普通的女性也能締造非凡。──吉爾.康納.布朗《紐約時報》暢銷書天后《甘薯皇后》作者 凱瑟琳.史托基特的首部小說韻味十足、錯落有致地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內心的真實主題。──《華盛頓郵報》 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密西西比州的傑克遜市,交匯著私人歷史和公共歷史,讀畢受到深刻而飽滿的激勵。──《出版人周刊》 凱瑟琳.史托基特的《姊妹》是2009年書市的一匹黑馬。 ──《今日美國報》 優雅、真實、讓人情不自禁往下讀的小說……如果你所在的讀書俱樂部不知道下個月要讀什麼書的話,務必力薦本書。──美國《娛樂週刊》 所有人都在告訴其他朋友應該一讀這本書,這本書的時代到了。──艾米‧安霍爾(美國《姊妹》出版社Amy Einhorn Book副社長) 書中每次戰勝憎恨與恐懼,取得微小而堅定的人性上的勝利,總讓我無法自已感到無比驚險,我永遠不會忘記這本書。 ──桃樂西‧弗蘭克(《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這是我今年讀過的最好看的書,怎麼推薦都不過分,我甚至覺得應該拍個電影出來。故事緊扣你心,使你愛不釋手,你甚至聞得到密西西比街道那已然遠逝的味道,棉花田裡的勞作,玉米餅在爐上蒸烤。──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JK8 史托基特果然天縱奇材,她筆下的人物,不論黑人或是白人,都是那麼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我逢人必薦此書,千萬別錯過這本珠玉滿紙,橫空出世的處女作。──喬希林.傑克遜(暢銷小說《主在阿拉巴馬》作者)
序
太少,太遲凱瑟琳.史托基特 我們的家庭女傭,荻米崔,以前常說,仲夏在密西西比採棉花大概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休閒活動,如果不把採秋葵──另一種扎手的低矮作物──算進去的話。荻米崔跟我們說過她小時候採棉花的種種故事。她大笑,然後舉指朝我們猛搖、警告我們千萬敬而遠之,彷彿我們這一群出身富裕的白種孩子除了抽菸喝烈酒外,還可能陷入採棉的萬劫不復境地似的。 「一連幾天,我就是採棉花。然後我低頭,發現身上竟然起了水泡。我趕緊讓我媽媽看了。我同她都不曾見過黑人讓太陽曬得起水泡。那是白人的玩意呀!」 我那時年紀小,還不懂這故事其實並不好笑。荻米崔出生於一九二七年的密西西比州蘭普金鎮﹝Lampkin﹞。她生不逢時,出生時正值大蕭條時代之始。這樣的出生時機,讓孩童時期的她,深刻體驗到身為一名貧窮黑人佃農女兒的點滴滋味。 荻米崔在她二十八歲那年開始為我祖父母一家做菜理家。那年我父親十四歲,我叔父七歲。荻米崔身形矮壯、膚色深,當時已經嫁給了一個刻薄惡毒、名叫克萊德的酒鬼丈夫。我每回問起他的事,荻米崔總是不願回答。除了與克萊德有關的話題,荻米崔其實健談得很,整天同我們說個沒完。 而老天,我多麼喜愛同荻米崔聊天啊。放學後,我同她一起坐在我祖母的廚房裡,聽她說話,看她做蛋糕炸炸雞。她廚藝高超。客人在我祖母的餐桌上品嘗過她的手藝後,總會津津樂道上好一陣。尤其是她的焦糖蛋糕,入口那種幸福被愛的感覺! 可我和我的哥哥姊姊是被禁止在荻米崔的午餐時間去打擾她的。祖母總說,「別去煩她,讓她吃,這是她的休息時間,」於是我只能站在廚房門口,眼巴巴地等著。 祖母希望荻米崔能好好休息,下午才好把該做的事都做好;更別提,黑人用餐的時候,白人本來就不該同桌。 那只是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一部分,黑人與白人之間的規則。小時候,每回在黑人區看到黑人,即使他們衣著體面、舉止得宜,我記得自己依然還是同情他們。如今承認,我羞愧不已。 但我從不同情荻米崔。有好幾年的時間,我曾認定荻米崔何其有幸,能在我們家工作。一份在這麼戶好人家裡的穩定工作,為白種基督徒打理家務。此外,因為荻米崔未曾生育,我們甚至感覺自己為她填滿了生命中的某些空洞。如果有人問起荻米崔有幾個孩子,她總是豎起手指,答說有三個。她說的是我們:我姊姊蘇珊,我哥哥羅伯,還有我。 縱然兄姊拒絕承認,但我確實是同荻米崔最親近的一個。只要有荻米崔在身邊,沒有人敢動我一根寒毛。她常要我站在鏡前,說道,「妳很漂亮。妳是個漂亮的女孩兒。」雖然事實並非如此。我戴著眼鏡,還頂了頭糾結的棕髮。而且我痛恨洗澡。那時我母親經常不在。蘇珊與羅伯嫌我煩,老跟在他們後頭跑。我感覺自己是個沒人要的孩子。這荻米崔都懂。她牽著我的手,告訴我,我很好。 我父母在我六歲時離了婚。荻米崔對我於是更形重要了。每回母親又出遠門,父親便把我們安置在他當時經營的汽車旅館裡,讓荻米崔過來照顧我們。我常常趴在荻米崔的肩上哭了又哭,想念母親想念得發起了燒。 那時,我的姊姊哥哥在某方面來說,已經不需要荻米崔了。他們會躲在旅館閣樓套房裡,拿吸管當籌碼,同櫃檯職員一起玩牌。 我記得自己看著他們,忌妒他們年紀夠大,甚至一度暗想,我已經不是小寶寶了,我不需要荻米崔在我身旁團團轉。別人都在玩牌了啊! 當然,我加入牌局才不消五分鐘,便把吸管全輸光了。我於是回到荻米崔膝上,一派不情不願,繼續看別人打牌。可沒幾分鐘,我的額頭便頂著她的頸項,讓她抱著輕搖,彷彿我倆同乘著一艘小船。 「妳合該在這裡。同我一起,」她說道,拍拍我發燙的腿。她的手總是冰冰涼涼的。我看著大孩子們玩牌,對母親再次遠離一事釋懷不少。我已找到歸屬的地方。 電影、報紙、還有電視上一窩蜂對密西西比的負面描繪,讓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密州人成了神經兮兮、防衛心甚重的一群。我們以故土為傲也為恥,可多半還是為傲。 可我終究離開了。我在二十四歲那年搬到了紐約。我發現,在一個充斥過客的城市裡,初識的兩人互問的第一個問題往往就是「妳是哪裡人」,而我應以「密西西比」,然後靜待。 有些人會微笑說道,「我聽說那裡很美,」這時我會應道,「我的故鄉在全國幫派相關謀殺案件排行榜上高踞第三。」而對那些同我說「老天,妳一定很高興逃離那鬼地方吧」的人,我則全面備戰,說道,「你又知道了?那裡很美很美!」 一回在某個屋頂派對上,一個顯然來自城北某富裕白人郊區家庭的醉漢問我哪裡人、而我告之以密西西比後,他竟訕笑,說道,「我很遺憾。」 我用我的細跟高跟鞋釘住他的腳,用接下來十分鐘的時間,平靜地諄諄訓示他,同他說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說尤朵拉.薇爾提﹝Eudora Welty﹞、說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還有貓王﹝Elvis Presley﹞、BB金﹝B.B. King﹞、歐普拉.溫菲﹝Oprah Winfrey﹞、吉姆.韓森﹝Jim Henson﹞、費絲.希爾﹝Faith Hill﹞、詹姆斯.厄爾.瓊斯﹝James Earl Jones﹞、以及《紐約時報》美食版編輯與評論家葛雷格.克萊朋﹝Craig Claiborn﹞。我還告知他,當年首例肺部及心臟移植手術就是在密西西比州進行的,此外密西西比大學還是美國司法系統的制定地。 我思鄉情切,就等這種人上門。 我既不有禮也不淑女,而那可憐的傢伙終於逃走後,一直到派對散場,都還一副戰戰兢兢的模樣。可我就是不得不。 密西西比就像我母親。我愛怎麼嫌她抱怨她都可以,可要有人膽敢在我面前說她一句不好,那就只有上帝幫得了他了。除非我媽剛好也是那人的母親。 《姊妹》(The Help)一書寫於紐約。我相信比起在置身事中的密西西比,距離所提供的洞察力確實讓事情容易許多。在呼嘯運轉的大城市裡,放慢思緒回想過去,又是何等慰藉。 《姊妹》故事純屬虛構。雖然如此,我在寫作期間卻經常思及我家人對這本書的可能觀感、還有荻米崔又會怎麼想──雖然她早已過世多年。我戒慎恐懼,深怕自己已然越界,擅自以黑人聲音發言寫作。我害怕自己未能完整描述這段影響我生命甚鉅的關係,這段情深意摯、卻屢屢在美國歷史與文學作品中遭到刻板印象扭曲誤解的關係。 我衷心感謝有幸一讀哈沃.雷恩斯﹝Howell Raines﹞的普立茲獎得獎作品,《葛蕾迪的禮物》﹝Grady’s Gift﹞一文: 對一個出身南方的作家來說,最為微妙棘手的題材,莫過於描寫在一個隔離的不公世界裡,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情感。那樣一個社會之所奠基的虛假不義,讓所有情感必要遭人質疑,也讓所有人無從得知,流動在兩人之間的究竟是真情真意,抑或只是同情或實用主義。 我讀了這段文字,暗忖,他是如何將一切化為如此精簡扼要的文字的?同一個滑溜無比的議題,在我手裡卻像條濕淋淋的魚,叫我百般掙扎卻仍無法掌握。雷恩斯先生卻以簡單幾個句子精準中的。我很高興得知,在這樣的掙扎困境裡,我並不孤單。 一如我對密西西比的感情,我對《姊妹》一書的感情同樣充滿矛盾與衝突。關於那條黑白女人之間的界線,我始終害怕自己著墨過深。我自小被教導迴避此類不當話題:它們既俗氣,也不禮貌,而且她們可能會聽到。 我也害怕自己說得太少。對很多在密西西比為白人家庭工作的黑人女性來說,生活之困頓尤甚;此外,更多白人家庭與黑人幫傭之間的情深義厚,也遠遠超出我有限的時間與筆墨之所能。 我僅能確知以下:我從不妄自認定自己知道身為一九六○年代密西西比黑人女性的真實感受。這是位在黑人女性薪水支票另一頭的白人女性永遠無法確切了解的。可嘗試著去了解卻是人性最基底而不可或缺的一環。《姊妹》書中有一句話,我由衷珍視: 這不就是這本書的重點嗎?讓女人們了解,我們只是兩個人。我倆之間並沒有那麼多不同。遠遠不如我想像中的不同。 我相當確定,我家族成員中,從不曾有人問過荻米崔,身為密西西比的黑人女性、為我們這樣一個白人家庭做事,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從沒有人想到要問。這只是尋常日子,尋常生活。這從來不是會逼得人不得不去探究的問題。 曾有很多年的時間,我只希望自己當年曾夠成熟夠細心地去問了荻米崔這個問題。她過世於我十六歲那年。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想像著她的答案。而這正是我寫作本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