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博物館與文化
    編/著者: 王嵩山
    出版日期:2012-12-07
    ISBN:9789860341744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博物館學

    優惠價:9折,270

    定價:  $30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3800 元
    特價:90折!3420
     
    定價:2000 元
    特價:90折!1800
     
    定價:600 元
    特價:90折!540
     
    定價:360 元
    特價:90折!324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博物館是自成一格的文化表徵,其運作往往引發社會文化衝擊。多樣化的博物館與社會文化體系的關係日益複雜,這是人類學民族誌研究的新興領域,涉及文化的再現與再生產之議題。源於西方社會支配性的博物館理念,受到不同文化的挑戰,出現各異其趣的博物館實踐之道。自通過人類學社會文化觀的視野,本書探索博物館場域之文化的再現與再生產模式,包括:原住民族的舊文化與新傳統、博物館展示與族群辨識、博物館物件與文化的關係、數位科技介入文化行動的影響等面向。換言之,本書諸篇章不但闡釋因博物館現象而產生的社會事實,也說明文化如何影響博物館。
    作者介紹
    作者王嵩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研究中心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兼任教授。學問之道源於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曾任北藝大關渡美術館館長、博物館研究所所長、文化資源學院院長。曾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工作21年(1988.05-2009.07),任職人類學組研究員、展示組主任。著書多種,與博物館人類學相關編著包括:《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博物館、族群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書寫》《博物館蒐藏學:探索物、秩序與意義的新思惟》《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 (主編)《大洋洲的物件與文化》 (合編)《製作博物館》(主編)《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主編)《博物館展示的景觀》(主編)《當地方遇上博物館: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合編)
    目次
    目錄序 博物館多樣性、社會文化觀與人類學 阿里山鄒族的「舊文化」與「新傳統」 博物館展示與族群辨識 文化的物件:大洋洲展示廳的博物館誌 文化形式再現與真確性:以博物館的廟宇 / 會所與船舶的「原貌重建」為例 造船航行超自然:澎湖王船的人類學研究 真臉與假面:文化的人面觀 圖像的力量:學者、博物館館員與民族誌物件描繪 博物館與地震論述:教育人類學的觀點 地震物件、行動者與社會:臺中東勢匠寮巷的例子 資訊再現與知識創造:博物館中臺灣原住民民族誌蒐藏數位化的自然史 數位博物館與社會形式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