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小說/文學 > 西洋文學 
     
    布魯克林橋
    編/著者: 凱倫.海瑟
    出版社:新苗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9574514656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美國文學

    優惠價:85折,179

    定價:  $21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50 元
    特價:85折!383
     
    定價:430 元
    特價:85折!366
     
    定價:320 元
    特價:85折!272
     
    定價:399 元
    特價:85折!339
     
    定價:399 元
    特價:85折!339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紐伯瑞大獎得主凱倫.海瑟經典之作——饒富趣味與傳奇的大家庭,以及充滿熱情、憂傷與懸疑的故事!  大家都說喬瑟夫很幸運,什麼都不缺。他們說的一點都沒錯,喬瑟夫很幸運。他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不過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這一點他也明白。  一九○三年布魯克林的夏天,十四歲的喬瑟夫,夢想著全家一起到康尼島體驗最新奇的遊樂園。但是打從父母發明泰迪熊開始,生活就全走樣了。原本充滿笑聲的家庭,現在只是忙著縫製布熊的生意,喬瑟夫開始和家人爭吵,以及經歷伴隨成長而來的痛楚,他希望自己的好運氣還沒用完……至於布魯克林橋下身世不明的孩子們,則以脆弱的、珍貴的方式,述說了關於幸運與不幸運的故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凱倫.海瑟 Karen Hesse  暢銷童書作家,現定居於佛蒙特州的布拉托布羅。著有二十多本童書,已囊括無數榮譽,如史考特.歐戴爾歷史小說獎、麥克阿瑟天才獎以及克里斯多福獎。其中,《風兒不要來》一書榮獲紐伯瑞大獎,受到高度讚揚。譯者簡介繆靜玫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畢業,1993年起從事專職翻譯工作,喜好翻譯與悠閒的居家生活。譯作豐富,包括:《向日葵森林》、《星期天小孩》、《折翼女孩不流淚》、《露西的意外人生》(以上均由新苗文化出版)、《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以及占星師凱蒂.克蘭系列之《冥王星魅影》、《木星守護神》、《火星螫》等。
    作者序  本書的靈感來自於比爾.史拉文的著作:《轉變──東西是怎麼來的》第三十六頁。比爾和我是在二○○六年亞特蘭大的一場會議上認識的,回家之前,我買了一本他的書,他很親切的在上面簽名。  回到佛蒙特,我開心的讀著棒球的起源,還有泡泡糖、瓶中的船,直到我讀到填充小熊這部分。那一頁上方有一段簡短的歷史注釋,提到第一隻美國泰迪熊和它的創造者——莫里斯.米德姆。那段注釋所提到創意過程的神祕部分,啟發了我內心的某樣東西,我立即放下比爾的書,開始深入探討米德姆家族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發現如下:一八八八年,十八歲的莫里斯.米德姆和蘿絲.卡滋結為連理,婚禮的隔天,這對新婚夫婦就分開了。蘿絲在俄國明斯克市(白俄羅斯的首都)等待時,莫里斯加入移民人潮,在美國尋找新的人生。不到一年的時間,莫里斯就存夠了帶蘿絲到美國的錢。  隨著米德姆家族的成長,紐約市的移民人口也在成長。幾乎每一位剛到的移民都經歷過語言的障礙、健康不佳、文化的衝突、不合規則的住宅、失業的挑戰。大部分的人都會想辦法克服,但有些人熬不過去,偶爾有些家庭拆散了。紐約市設立了機構來協助努力奮鬥和無家可歸的人,可是有時候就是會有漏網之魚,不是意外的,就是蓄意的。  就如許多移民夫妻一樣,蘿絲和莫里斯.米德姆的糖果和廉價物品商店微薄的利潤,幾乎無法養活全家。有一天,報紙上出現了一幅由克利佛.貝利門(《華盛頓郵報》的漫畫家)畫的時事漫畫,描述希羅多.羅斯福總統拒絕在密西西比的沼澤地射殺一隻小熊。經過漫長和血淋淋的追捕,那隻小熊被抓到了,打獵嚮導請求羅斯福將牠殺了,但他沒辦法射殺一隻受傷、被拴住的動物。  蘿絲和莫里斯.米德姆對貝利門漫畫中,那隻無法自衛的小熊感同身受。他們想起早年在俄國的那段時光,俄國持續的迫害、威脅,讓大部分的猶太人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克利佛.貝利門那隻受驚小熊的插圖,改變了米德姆一家人的命運。  那時,玩具熊主要都是由木頭或金屬製造的,米德姆家的布熊有可動的手、腳和頭,非常新穎,立即受到大眾的歡迎。不久,女士們和小孩帶著泰迪熊,精心打扮,在上好的餐廳裡喝茶,要求填充泰迪熊被當成貴賓一樣招待。  二十世紀初,樂觀主義席捲全美國,家庭成群去看球賽、上劇院,還有像月光公園和夢幻天地這類令人眼花撩亂的新型娛樂中心。在這些場所,窮人、中產階級和富人摩肩擦踵,來自各階層的人走在同樣的海濱人行道上,對同樣驚嘆的事物開懷大笑,對同樣的硬紙板娛樂高興的大叫。  雖然我運用米德姆一家人成功的故事作為我的靈感,但本書完全是虛構的。這是一位作者對二十世紀初的想像,那個時代,有時候擁有的太少,有時候又太多,有時候又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