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部哲學史,雖然是「史」,但也必然涉及「哲學」。當一位學人寫哲學史的時候,他不僅要敘述事實,而且要解釋理論。敘述事實是史學的工作,解釋理論則必須有確定的理論基礎與解析方法。而這種基礎與方法就是寫哲學史的必要條件;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則寫出來的是「史」,但不算是「哲學史」。——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是當今哲學泰斗勞思光在中國哲學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透過其獨特的「基源問題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將上下數千年中國哲學的內涵,條分縷析呈現在您的眼前。本冊主要是提到漢代宇宙論中心之哲學思想、魏晉玄學及中國佛教哲學。每一章節,皆有深入淺出的說明,其內容正是中國哲學的深層內涵。
作者介紹
勞思光經歷/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及臺灣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吳大學等榮譽/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2000)行政院文化獎(2001)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第六屆教育部國家講座計畫主持人(2002-2005)第四十六屆教育部學術獎(2002)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2004)第十屆教育部國家講座計畫主持人(2006-2009)現職/華梵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目次
導言:總論中國哲學之中期——附論漢唐文化 壹 釋「中期」之意義 貳 本期中國哲學之演變歷程 參 漢唐文化對士人心態之影響 第一章 漢代哲學 壹 漢代哲學之外緣觀察 貳 漢代哲學之內在解析 參 漢儒之沒落 一、心性論問題之分裂 二、陰陽五行說與漢儒之關係 肆 道家思想之肢解 一、「超越我」之形軀化——道教 二、文化否定論之孤立化——放誕之風 三、「守柔」與「無為」之技術化——黃老之術 伍 董仲舒與「天人相應」之觀念 陸 《禮記》之思想 一、《禮記》一書之特色 二、〈大學〉與〈學記〉 三、〈中庸〉之時代及其理論 四、〈樂記〉之理論 柒 《易傳》之思想 一、《易傳》與卦爻辭違異 二、《易傳》乃雜輯而成 三、《易傳》中之特殊論點 四、《易傳》理論之評論 捌 《淮南子》、揚雄與王充 一、《淮南子》 二、揚雄之思想 三、王充之思想 玖 結 語 第二章 魏晉玄學 壹 玄學之根源及分派 一、玄學與儒道之關係 二、才性派之特色 三、名理派之特色 貳 「才性」之說 參 「名理」之說 一、何 晏 二、王 弼 三、向秀與郭象 第三章 中國佛教哲學 壹 總 說 貳 印度佛教教義述要 一、原始教義 二、大乘教義 參 佛教在中國之流傳及講論 一、初期之概況 二、北中國之佛教 三、南中國之佛教 附記:本時期之重要佛教史著作 肆 中國佛教之三宗 一、天台宗 二、華嚴宗 三、禪 宗 附記:關於禪宗之重要著作 伍 返歸印度之佛教思想運動 一、《唯識三十論》要旨 二、玄奘及法相宗 後 記 書目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