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科學科普 > 歷史 
     
    大清帝國的衰亡
    編/著者: 魏斐德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1-10-06
    ISBN:9789571354408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優惠價:85折,298

    定價:  $35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20 元
    特價:90折!378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定價:320 元
    特價:90折!288
     
    定價:500 元
    特價:85折!425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本書成書於一九七五年,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出大清帝國必走向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了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的。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及逐至崩潰的過程,對帝制中國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  一九五九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主修歐洲史及文學;大學畢業後,轉作中國研究,先後於劍橋大學及巴黎高等政治學院進修,並曾到台灣進行研究工作。返美後投入知名漢學家列文森門下,於一九六五年取得柏克萊大學遠東史博士學位。曾任加州柏克萊大學歷史系教授、東亞研究院院長,上海研究中心創始人,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會長等職。他通曉多國語言,熟悉歐洲年鑑學派、社會史觀,研究中國史時致力觀察世界脈絡,強調著史要有全局性、全球性的大視野,與史景遷、孔復禮並稱「中國史三傑」。主要著作有:《大門口的陌生人》、《洪業:滿清外來政權如何君臨中國》、《歷史與意志》、《特攻教父》等書。譯者簡介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著有《我肥大的茉莉香味哀傷》、《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家族生活秘史》(合著)、《個人旅行:西雅圖》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語  名人談魏斐德及本書  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抒情詩人和祕密活動份子的迷人混合體。他寫的最好的書在每個角度都含義深刻,無論在長度上還是在精神上,充滿著意外,承轉著情感。魏斐德可以被稱為過去三十年中最好的近代中國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美國著名漢學家  他對美國中國學研究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他一直將中國置於一個世界性網路中,一個比較的框架中去研究,他一直將中國置於世界發展的軌道上。他的作品中沒有絕對的「中國中心觀」或「西方中心觀」,在他全球化、大視野的研究中,無論是內部的變化還是外部的因素都是十分重要的。──周錫瑞(Joseph Esherick),美國聖地牙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教授,魏斐德大弟子  不妨把魏斐德比作那樣一種武功高手:年輕時顯山露水,年齡越大功夫越高反而韜光養晦。──李歐梵,文化評論家  魏斐德在本書中,為十七到二十世紀的中國史,提出一套系統性的詮釋。在這本書之後,美國的清史學界全面改觀;而其中的關鍵,是社會史的敘事取代了政治制度史。──羅威廉(William Rowe),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教授,Late Imperial China主編  魏斐德對中國史與中國人物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學界的視野,他對近代中國的群眾運動、秘密結社、外夷入侵、社會混亂、帝制崩潰以至毛澤東思想,都有精湛獨到的看法。──林博文,知名專欄作家  魏斐德的分析指向了世界史研究中最迷人的問題,即制度模式與其大環境,特別是國際環境之間的關係。──艾森斯塔特(Shmjel N.Eisenstadt),世界知名社會學家  你和中國一起老去,長廊貫穿春秋,大門口的陌生人,正砸響門環。──詩人北島獻詩《青燈》致魏斐德教授之部分詩文
    書評摘自本書譯後記〈氣魄恢宏的晚清交響史詩〉  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美國的「中國學」(或稱漢學)興起,各家爭鳴,人才輩出。其中,被稱為「中國史三傑」的是史景遷、孔復禮以及魏斐德。對於前兩位(尤其是史景遷),台灣讀者已經很熟悉,而魏斐德的作品比較少被提及介紹。其實,我們從本書就可以看到,若論格局恢弘、敘事流暢,及取材的洞見睿識,魏氏的史才絕對不在前二位之下,甚至尤有過之。  本書開宗明義就表明立場:西方入侵前的中國歷史,絕不是停滯不變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正在發展、進行中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戰後美國歷史學者,對於十九世紀中國史的詮釋,最早時是「衝擊-回應」模式,即老大顢頇的中國,是在歐洲列強的挑戰之下,才作出各項回應。近年來則有新的「中國中心說」興起,關切的重點從政治、外交史轉往社會、文化史層面,強調一切歷史進展的動力,都來自於中國內部。魏斐德的立場,恰好處在這兩說之間:他既反對中國歷史是靠西方帝國主義推進的說法,同時也把晚清變局的根源,放在世界視野之下來討論。  如果我們打個比方,把歷史學者筆下的文字,當作是帶領人們穿越時空的鏡頭、或者是構成樂曲的音符,那麼魏斐德這本書,就好像是一部氣魄雄渾的史詩鉅作,又好像是一闕石破天驚的交響詩篇。前三章分別討論農民、仕紳、商人的社會角色變化,從悠遠長久的歷史說起,文氣舒緩,層次推進,好像是從高空之中俯瞰全局,又好像是交響樂裡的漸次分明的行板(andante)主題。第四章講到中國的興衰治亂,以及明朝的覆亡,主題若隱若現的浮現。五、六兩章,則將讀者的眼光引到白山黑水中、看滿洲的興起,以及康雍乾盛世、光輝燦爛的表相之中的社會隱憂。第七章,魏斐德筆鋒一轉,把鏡頭拉到十六世紀的歐洲,從葡萄牙人的商業冒險談起,一直講到英國商人在亞洲的海上霸權,把茶葉為什麼成為英國人心心念念要打開中國貿易市場、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誘因,又為什麼找到鴉片來逆轉白銀的流動趨勢,描述得絲絲入扣。……
    目次
    緒論第一章 農民第二章 仕紳第三章 商人第四章 朝代循環第五章 滿族興起第六章 清初與盛清之世第七章 西方入侵第八章 外患與內亂第九章 中興與自強的幻影第十章 維新與反動第十一章 天命已盡參考書目譯後記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