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綱[1BZL]
    編/著者: 曾春海 著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2-08-26
    ISBN:9789571167688
    參考分類(CAT):中國哲學
    參考分類(CIP): 中國哲學總論

    優惠價:9折,792

    定價:  $88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550 元
    特價:90折!495
     
    定價:600 元
    特價:90折!540
     
    定價:930 元
    特價:90折!837
     
    定價:430 元
    特價:90折!387
     
    定價:480 元
    特價:90折!432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華人世界中儘管身處異國,擁有不同的國籍,卻有一共同的文化身分,也就是在心靈深處積澱了不同質量的中國文化元素。在器物、制度、理念的文化三大結構中,無疑的,涉及一民族核心價值的哲學性理念是最具普遍性及長久性的。
      本書以史綱方式撰寫、以精實的內容從中國哲學方法、精神特質開始,談論先秦哲學、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佛學、宋元明理學,一直到當代哲學。內容緊湊,將豐富的材料擇其精要來呈現。
      一本完整的中國哲學史,對構成一民族文化心靈的源流脈絡及其文化認同力是最具自我理解力的。本書可說是華人世界紹述中國哲學內涵及史實,視域開闊,內容豐富多樣且深刻的一本好書。 本書特色
      唯一從傳統走入當代的哲學史
      包含二十幾年來最新的哲學研究、出土文獻和研究成果
      中國哲學史多年來以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共四冊)為主,歷三十多年之久,然而近二十年來,先秦出土文獻的大量出現及密集研究所獲成果,以及中西哲學之交流對話,使當代中國哲學之發展脈落及精神風貌也成為學界關注之焦點,這是書裡所欠缺的。
    作者介紹
    曾春海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及東吳大學兼任教授
    學歷:輔仁大學哲學博士(197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政治大學及輔仁大學專任教授
    著作:《易經哲學原理》、《兩漢魏晉哲學史》、《先秦哲學史》、《朱熹哲學論叢》、《中國哲學概論》(主編)、《儒家的淑世哲學》、《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朱熹易學析論》、《王船山周易闡微》、《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陸象山》、《儒家哲學論集》、《中國哲學精神發展史》(合著)
    唯一從傳統走入當代的哲學史包含二十幾年來最新的哲學研究、出土文獻和研究成果中國哲學史多年來以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共四冊)為主,歷三十多年之久,然而近二十年來,先秦出土文獻的大量出現及密集研究所獲成果,以及中西哲學之交流對話,使當代中國哲學之發展脈落及精神風貌也成為學界關注之焦點,這是書裡所欠缺的。
    目次
    自序第一篇 先秦哲學第一章 先秦儒家學派 19第一節 春秋時代的儒家核心思想 20第二節 孔子至孟子期間之儒學—以近世出土文獻為依據 35第三節 戰國中期的孟子學派 53第四節 戰國晚期的荀子學派與《易傳》 66第二章 先秦道家學派 93第一節 老子的形上學與處世智慧 95第二節 郭店及上海博物館出土簡文之道家思想 108第三節 莊子的形上學 117第四節 《管子》與《黃帝四經》的天道與治道 129第三章 墨家學派 133第一節 墨子及《墨子》一書 134第二節 兼愛之德的涵義 136第三節 貴義之德的涵義 138第四節 墨學的知識原理與方法 140第五節 墨學的政治、社會實踐 147第六節 評論 150第四章 法家學派 153第一節 法家的源流與特色 154第二節 集法、術、勢三派之大成的韓非子 161第五章 析名辨實的名家邏輯學 171第一節 鄧析與《尹文子》 172第二節 惠施與公孫龍子 179第六章 陰陽家學派 189第一節 陰陽與五行之源流 190第二節 鄒衍與陰陽家 195第二篇 兩漢魏晉哲學第一章 秦漢之際的黃老之學 205第一節 秦漢之際黃老道家的形成、流派與學說 206第二節 《呂氏春秋》的宇宙觀、人性論及天人關係 211第二章 西漢儒、道、法的互攝和變遷 221第一節 陸賈和賈誼的天道觀及政治論 222第二節 兼採諸家以道家為主流的《淮南子》 227第三章 董仲舒與西漢經學 237第一節 天人三策說及春秋學 238第二節 天人感應及陰陽五行 240第三節 人性論 243第四節 倫理規範與教化 245第四章 西漢晚期的嚴遵和揚雄 247第一節 《道德指歸》的宇宙生成論 249第二節 嚴遵的人生觀及政治理想 252第三節 揚雄的知識說及天道論 256第四節 揚雄的人性論及政教思想 259第五章 《老子河上公注》以及東漢批判時弊的理性思潮 263第一節 《老子河上公注》的哲學要旨 264第二節 王充的哲學 269第三節 王符對時弊的批判與修正 276第四節 荀悅的《申鑒》與仲長統的《昌言》 280第六章 魏晉玄學通論 285第一節 魏晉玄學的緣起因素 287第二節 玄學釋義 291第三節 玄學的課題和方法 293第四節 玄學的分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296第五節 清談與魏晉哲學 298第七章 正始玄學 301第一節 王弼的玄學 303第二節 鍾會所撰《四本論》 317第八章 竹林玄學 321第一節 阮籍的玄學 323第二節 嵇康的玄學 330第九章 兩晉的玄學 343第一節 郭象跡冥圓融的玄學 344第二節 兩晉之際的六家七宗 362第三節 僧肇的《肇論》 366第四節 慧遠的法性論、神不滅論和竺道生的涅槃佛性學說 372第三篇 南北朝與隋唐的佛學第一章 南北朝與隋唐的儒學 379第一節 南北朝的儒學與政治文化 380第二節 隋朝儒學 382第三節 唐代的儒學 385第四節 李翱的《復性書》 390第二章 南北朝佛學梗概 393第一節 晉宋的「神」滅不滅之爭 395第二節 北朝的佛學 397第三節 南朝的佛學 400第四節 真常心之經典:《大乘起信論》 402第三章 隋唐佛學 407第一節 吉藏與三論宗 409第二節 智顗的天台判教及其佛理 413第三節 華嚴宗哲理 421第四節 教外別傳的禪宗以及分派 430第四篇 宋元明清的理學第一章 緒論 443第一節 「理學」釋名義 444第二節 宋代理學興起的主因 445第三節 宋代理學的主要課題和治學精神 448第二章 周濂溪的濂學 451第一節 前言 452第二節 《太極圖說》的宇宙生成論 455第三節 《通書》的道德人性論 457第四節 培養伊尹之志趣,樂顏淵之學的人文教育 459第五節 研幾慎獨的修「心」功夫 462第三章 二程的洛學 465第一節 存有論 468第二節 人性論 472第三節 人格修養論 477第四章 張載的關學 487第一節 張載及其關學學風 488第二節 《正蒙》的天道與人之性命關係 489第三節 心性論及其價值實踐工夫 491第五章 朱熹的閩學 493第一節 朱熹學思歷程述要 494第二節 以理氣釋心性、理欲之同異的人性論 497第三節 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502第四節 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典範─聖人、君子、賢人 509第五節 窮理致知的認知原理及內容 515第六節 培養人格的方法綱領及首務之工夫 523第七節 居敬涵養的篤行工夫說 527第六章 象山的心學 531第一節 「心即理」的心學涵養 533第二節 為己之學的教育目標及讀書法 539第三節 教養論 549第七章 胡五峰與湘學 559第一節 「理」統攝於「性」的宇宙觀 561第二節 心、性與理之相互關係 563第三節 天理人欲,同體異用,同行異情 565第四節 唯仁者能盡心成性 566第八章 葉適的義利觀與永嘉事功學派 569第一節 葉適之前儒家學者對義利之辨的流變 571第二節 葉適義利之辨的時代及學術背景 573第三節 義利觀之理論及實際主張 575第九章 元代的理學 579第一節 元代理學流布之概況 580第二節 代表元代北方理學的許衡之學說 582第三節 元代南方理學代表的吳澄思想 585第十章 明代前半期的理學 589第一節 此時期理學的流布及其課題之轉折 590第二節 南方的朱學梗概 594第十一章 明代中期的心學 597第一節 陳白沙 598第二節 王陽明 608第十二章 明代中、後期的朱學與心學 621第一節 羅欽順對朱學的推進 623第二節 陽明後學的浙中學派 629第三節 陽明後學的江右王學 640第四節 泰州王門 645第五節 東林學派的顧憲成與高攀龍 648第五篇 明清之際及清代的哲學第一章 劉蕺山與黃宗羲 673第一節 主誠意慎獨的劉蕺山 674第二節 黃宗羲以史入經的實學 679第二章 李二曲與王夫之 687第一節 明清之際的關學代表李二曲 688第二節 兼採心學、理學與氣學的王夫之 702第三章 乾嘉學派對理學之修正 711第一節 戴震 713第二節 焦循、淩廷堪與阮元 719第四章 康有為與梁啟超 725第一節 康有為的藉經論政和托古改制 727第二節 崇尚西方自由理念的梁啟超 731第六篇 當代中國哲學第一章 梁漱溟與熊十力 739第一節 梁漱溟 740第二節 熊十力 754第二章 馮友蘭與張岱年 761第一節 馮友蘭的新理學 762第二節 張岱年先秦儒學的人觀 773第三章 宗白華及方東美 789第一節 宗白華氣韻生動的意境美學 790第二節 方東美及其對莊子哲學的詮釋 803第四章 唐君毅與徐復觀 815第一節 唐君毅 816第二節 徐復觀論人權與民主 826第五章 牟宗三與羅光 841第一節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 842第二節 羅光對儒家形上學之詮釋釋 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