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五南本版 > 政治、公共行政 > 國際關係 
     
    德國政治文化之發展1PL9
    編/著者: 葉陽明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09-09-16
    ISBN:9789571157269
    參考分類(CAT):國際關係
    參考分類(CIP): 各國政治

    優惠價:9折,288

    定價:  $32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20 元
    特價:90折!378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定價:530 元
    特價:90折!477
     
    定價:480 元
    特價:90折!432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從德國政治文化的探討中,可瞭解德國政治發展的精神基礎。中古的德國型塑了「臣服型政治文化」。此型政治文化使「威瑪共和國」遲至一次大戰後始誕生。第二次大戰後,基於「基本法」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建立。主客觀有利因素使西德生成「參與型政治文化」。1990年秋德國完成再統一。然而,統一並未促成德東與德西間政治文化的融合,反而呈現出東、西區兩種疏離的政治文化。德東人多有「次等國民」的感受。此外,極右政黨在德東的得勢與社會高失業率及勞動報酬不等多項事實存有因果關聯。是故,統一後的十年間,東、西分歧性政治文化差距的縮小及德東公民對國家認同感的強化,實為政治文化導正上的當務之急。20世紀終,德國人還都柏林,為國家發展開創柏林共和的新紀元。本質上,柏林共和並未孕育出一個全新的共和國。因為柏林共和仍續行並鞏固基本法憲政民主秩序,致使國家發展得以承先啟後。儘管如是,柏林共和猶以「國族」的育成及「常態性」新理念的啟動,賦予21世紀的德國新生命力。在參與型政治文化推波助瀾下,「主流文化」問題的議論及德國人民內生的新愛國主義方興未艾。參與型政治文化的社會面反映於公民自願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德國公民社會藉由積極的公民自願參與而得以再活化,對柏林共和民主政治文化的成長和鞏固,提供了源自於社會的珍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