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歷史與挑戰1ZAL
    編/著者: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08-12-04
    ISBN:9789571153940
    參考分類(CAT):廣告與公共關係
    參考分類(CIP): 工業美術

    優惠價:9折,297

    定價:  $33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1200 元
    特價:90折!1080
     
    定價:1200 元
    特價:90折!1080
     
    定價:2500 元
    特價:90折!2250
     
    定價:800 元
    特價:90折!720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在工業產品的基本需求上: 1、造形的美感性 2、機能的實用性 3、操作的方便性 所構成的設計理念一直是不變的基礎認知。 但,今天在產品的不同領域裡,設計師必須能夠分辨其差異性、重要性!在許多產品的機能或操作的程式已經符合公知的邏輯和習見的方法,生產技術也已經成熟時,「造形」所延伸出來的附加功能因素反而成為產品成功的符碼!
    作者介紹
    ●曾坤明現職: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兼任教授學歷:德國伏柏達大學藝術教育造形研究所畢業   國家考試及格、取得國授工業設計師Ind.designer(grad.)學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系畢業經歷:銘傳大學專任教授、系主任、院長   大同工學院工學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兼主任   萬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科專任副教授兼主任   國立台灣師大設計研究所教授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   台灣藝術大學副教授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副教授   大葉大學工業設計所教授   曲直產品設計公司總設計師   東元、和泰興業、燦坤、三勝裝帽、特偉旅行箱設計顧問   大同公司家電廠工業設計師、組長、課長   日本東芝會社意匠部冷熱組研修設計師   德國AEG-Telefunken、Design West等工業設計部研修設計師   參與德國Krups公司多項開發專題   曾以Lap-top computer入選德國if Industrieform Hannover 1988優良設計獎●曾逸展現職:惟翔科技(威盛電子)產品設計總監學歷: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設計實務組碩士畢業   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工學士畢業   光武工專機械製造科工學士畢業經歷:大眾電腦工業設計處副理   銘傳大學商品設計系兼任講師   英業達集團工業設計師   裕隆汽車工程中心造形   作品CE260入選德國if漢諾威2008年優良產品設計獎
    目次
    第一章 泛論設計  1.設計的定義  2.設計的基本觀念  3.設計的基本要素  4.產品的基本需本  5.形成機能主義設計理念的歷史軌跡  6.結論:美學需求、工學需求、人因需求融合的設計理念第二章 造形內涵  1.造形原理  2.造形風格的形成  3.造形風格與生活型態簡述  4.造形要素概述  5.結論第三章 創造思維  1.緒言  2.創造性思考  3.創造過程  4.創造性思考的產生  5.論語言轉換形狀之思考第四章 產品分析  1.緒言  2.產品分析大綱  3.以大同標準型電扇為例說明產品分析之實務  4.符號學之意符、意涵分析  5.結論第五章 產品開發  1.緒言  2.新產品發展階段  3.產品開發基本原理  4.造形設計發展程式  5.結論第六章 德國包浩斯學校之前的設計觀  1.緒言  2.美術工藝運動  3.新藝術運動  4.機械美學時代  5.現代設計之根源--包浩斯學校  6.藝術裝飾運動  7.結論第七章 1945年後的設計流派  1.現代主義到後現代的萌芽  2.流線型時代--1935到1955年  3.國際主義風格--1950到1970年代  4.普普藝術運動--1955到1975年的富裕時光  5.1975年至今的現代風格  6.結論第八章 產品設計的挑戰,象徵性消費  1.緒言  2.產品設計的符號學詮釋  3.象徵性消費時代  4.從Louis Vuitton的成功,一個案例的檢視  5.建立新時代的設計理念第九章 產品設計的新課題  1.以實用為目的的設計觀與美觀為訴求之設計  2.心理層面的需求:象徵性機能的設計  3.面對機械控制/電子控制/電子數位控制時代的轉變  4.企業識別體系與品牌的重要性  5.透過廣告的品牌強化  6.結論第十章 20世紀的工業發展之回顧-對產品設計之影響  1.緒言  2.20世紀的工業與科技的發展  3.電腦科技之發展時代(與產品設計直接相關為例)  4.機器人與產業機器人的時代  5.材料與加工技術的發展  6.高科技發展的新材料  7.結論結語--21世紀的設計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