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社會人文 > 人文 
     
    舍我其誰:胡適,【第四部】國師策士,1932-1962
    編/著者: 江勇振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8-01-31
    ISBN:9789570850727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亞洲傳記

    優惠價:85折,808

    定價:  $95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定價:550 元
    特價:85折!468
     
    定價:380 元
    特價:90折!342
     
    定價:450 元
    特價:90折!405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舍我其誰:胡適,第四部:國師策士,1932-1962》
    胡適與蔣介石同道相謀反共,但比蔣介石更為徹底和極端。

      繼《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舍我其誰:胡適,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舍我其誰:胡適,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後,江勇振教授推出《舍我其誰:胡適,第四部:國師策士,1932-1962》。


      1932至1962年這段期間,是胡適一生當中最被人誤解、不解與亂解的階段,胡適跟蔣介石同道相謀反共,但比蔣介石更為徹底和極端。


      《國師策士》是四部曲的《舍我其誰:胡適》系列的完結篇。


      這部完結篇所分析的,是胡適一生當中最被人誤解、不解與亂解的幾個階段:包括他1930年代的政治學術思想、擔任中國駐美大使時期的言論與作為,以及從國共內戰到蔣介石敗走台灣以後的所作所為。


      胡適和蔣介石同道相謀反共。他們之間的不同,是蔣介石心知要反攻大陸就必須靠美國,但在嘴巴上就是不肯承認;胡適則明白宣示他「苦撐待變」的真諦,是在等待美國發動全球性的反共聖戰,以便一舉反攻大陸,甚至直搗國際共產的老巢莫斯科。胡適的反共,比蔣介石更為徹底和極端。


      胡適不但是美國思想脈絡之下的冷戰鬥士,他更是美國冷戰鬥士裡的冷戰鬥士、美國冷戰鬥士的鷹派裡的鷹派。晚年的胡適不是「自由主義者」這個籠統的字眼所能形容的。他是美國脈絡之下的「新保守主義者」。這種保守主義不是西方傳統的保守主義,而是以確保美國霸權為宗旨的「新保守主義」。
     
    作者介紹
    江勇振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DePauw)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著作包括:《張君勱傳》(臺灣商務,1979);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社會工程與中國社會科學, 1919-194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Performing Masculinity and the Self: Love, Body, and Privacy in Hu Shi”(〈男性與自我的扮相:胡適的愛情、軀體、與隱私觀〉),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3.2 (May, 2004), 305-332;“Womanhood, Motherhood and Biology: The Early Phases of The Ladies’ Journal, 1915-1925”(〈女性、母性與生物界通律:《婦女雜誌》的前半期,1915-1925〉), Gender & History, 18.3(November 2006), 519-543;《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聯經,2007;新星,2006);(增訂版)(新星,2012);《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聯經,2011;新星,2011);《舍我其誰:胡適,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聯經,2013;浙江人民,2013);“Appropriating Dewey: Hu Shi and His Translation of Dewey’s ‘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Philosophy’ Lectures Series in China”(〈挪用杜威:胡適翻譯杜威在華的「社會政治哲學」系列演講〉), European Journal of Pragmatism and American Philosophy, 7.2 (December, 2015), pp. 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