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對臺灣的影響,要到十七世紀下半葉才可明顯察覺到,這與一般人對中臺關係史的錯誤認知其實大相逕庭。 臺灣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在亞洲海上貿易網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 1921年,在慈善家林獻堂和名醫蔣渭水等在淡水河沿岸組成臺灣文化協會,推動臺灣文化並發揚臺灣民族意識。 臺灣目前是世上第19大經濟體,臺灣社會已變得更文明,媒體變得更自由,政治已走上民主、自由之境,而這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美國在軍事、經濟、教育、技術方面的援助。 過去四百年,臺灣與荷蘭、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等歷史上的海上強權有過千絲萬縷的深遠關係。 海洋文化與西方價值觀的合於一身,如今仍可在臺灣風土中見到。 日本、荷蘭、法國、蘇格蘭、英格蘭、加拿大、美國等各國形形色色的遺風和影響熔於一爐,協助促進並主導臺灣的發展。 過去四百年裡,臺灣有著豐富殖民過去與獨特海上活動傳統而充滿活力、吸引多種文化匯聚於一身的地方。 從海洋到島嶼,臺灣的歷史亙古綿長 數百年來,臺灣的地理位置和獨特歷史,塑造了臺灣鮮明的主體性、文化、價值觀,透過史學家蔡石山在《海洋臺灣》的精彩描述,一窺這幾百年來臺灣的演變,鉅細靡遺地呈現這段歷史的曲折起伏。 從歷史看臺灣與海洋的關係 距亞洲大陸一百多公里的臺灣島,數百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地商人、移民、海盜與軍事謀畫者輻輳之地。 中國有著排外的長期傳統, 相對的,臺灣則有與遠近其他航海民族互動(包括敵意與友善的互動)的漫長歷史。 《海洋臺灣》充斥外國冒險家到臺灣的迷人故事,重現了在不同海洋文化與價值觀匯聚臺灣的衝擊之下,臺灣原住民的悲歌,中式帆船貿易、強大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英國鴉片商和蘇格蘭茶商、耶穌會神父和長老會傳教士、日本殖民統治者、美國援臺官員的人、事、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蔡石山 臺灣人,在臺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柏克萊分校、阿肯色大學執過教鞭,曾以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身分任教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曾在中央研究院擔任客座資深研究員,目前是國立交通大學的講座教授兼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除了寫過多篇以明朝海上探險和華僑為題的文章,還著有《李登輝與臺灣的主體性追求》、《明代的女人》、《永樂皇帝》、《明代宦官》等書。譯者簡介-黃中憲 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專職翻譯。譯有《1683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與土耳其人的對決》、《歷史上的大暖化》、《成吉思汗》、《貿易打造的世界》、《破解古埃及》、《蒙娜麗莎五百年》、《法老王朝》、《大探險家》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國際知名的兩岸問題專家、邁阿密大學政治系教授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 蔡氏旁徵博引,利用了從古至今中文、日文、歐洲語文的浩瀚資料,為一個經由海上接觸塑造成形的海島社會,寫下獨一無二的歷史。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巴魯克學院臺灣問題專家張格物(Murray A. Rubinstein) 這一獨特而重要的著作──說明全球史的絕佳範例──從更廣闊世界史的角度,探討臺灣史。
目次
表格、插圖一覽表誌謝第一章 導論臺灣一名的由來臺灣與其他海洋國家競奪臺灣第二章 十七世紀統治臺灣者──荷蘭人、西班牙人、鄭成功荷蘭人在臺殖民西班牙人到來荷蘭人挑戰西班牙威權將近四十年的荷蘭統治荷蘭傳教士賺大錢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鄭芝龍、鄭成功等海盜登場第三章 貿易網──臺灣、東南亞、中國沿海鄭成功治下的臺灣清朝治下的臺灣海盜橫行臺灣第四章 英國人在臺灣的足跡──領事館、商行、長老會教堂英國東印度公司英國人重返臺灣臺灣開放通商英國長老會傳教士來臺臺灣的大宗商品引來英國商人英國人在臺設領事館第五章 戰略要地──法國攻臺之役法國人與臺灣的早期接觸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入侵北臺灣法國封鎖臺灣孤拔的遺產第六章 姍姍來遲的美國人美國人早期對臺的了解培里與美國人試圖殖民臺灣的舉動美商受樟腦吸引來臺臺灣沿海的美國炮艇和失事船李仙得將軍在臺足跡田貝的來臺之行兩位哈佛畢業生掌理臺灣關務第七章 日本帝國的根基──拓殖臺灣日本早期對臺的關注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臺灣抗日運動後藤新平:臺灣民政長官財閥的到來同化不代表平等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臺灣──從殖民地變成避難所日本在臺的殖民教育日本戰爭機器裡的螺絲釘臺灣人赴戰區工作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日本進攻東南亞的跳板臺籍日本兵戰俘苦難結束第九章 戰後臺灣──美國勢力和影響力日增美國倉促決定臺灣的歸屬二二八屠殺臺灣獨立運動韓戰與臺灣的命運美援臺灣成為美國的反共盟邦金門危機與美國對臺政策新美中臺三角關係的形成吉米.卡特與臺斷交臺灣關係法美國與臺灣的民主化臺、美關係降溫美國的「模糊政策」參考書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