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教科專業 > 法律 > 刑法 
     
    麗茲波頓的謀殺審判
    編/著者: 卡菈羅伯森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1-04-01
    ISBN:9789570533071
    參考分類(CAT):刑法
    參考分類(CIP): 刑法

    優惠價:85折,468

    定價:  $55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80 元
    特價:90折!342
     
    定價:400 元
    特價:95折!380
     
    定價:450 元
    特價:95折!428
     
    定價:320 元
    特價:90折!288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有罪? 還是 無罪?
    她真的殺了父母嗎?
    是完美謀殺?還是莫名指控?
    是背負惡名的嫌疑犯?還是活出自我的大齡女?

    與開膛手傑克齊名的驚世血案 故事多次改編為電影、影集、舞台劇
    犯罪史上最受矚目的女性────麗茲.波頓────橫跨兩世紀的未解謎團

    美國最高法院書記官、國際刑事法庭顧問耗時30年追蹤調查
    首度收錄70餘幅照片 歷史信件剪報 至今尚未公開檔案
    爬梳美國鍍金時代的社會焦慮 重現世紀歷史懸案的真實面貌

    ─────────────────────────────────────────
    20幾年前,我曾受邀重新檢視麗茲波頓歷史懸案,但因缺乏犯罪現場照片及物證,故而無法作刑事科學鑑定;而本書作者卡菈.羅柏森花了近30年時間詳細研究、整理資料檔案,最終撰成本書,實在令人佩服。雖然也因為缺乏現場血跡紀錄、兇殺武器、血衣物證,故而無法證明麗茲波頓有罪或無罪,但她以犯罪學觀點佐以推理小說手法,從這樁懸案審判去描述美國十九世紀末的刑事訴訟制度,將所有檢辯雙方的攻防策略、文件檔案公平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由讀者來決定事實;不但是一部文學及法律的結合,也是敘事與邏輯的編織,是一本很值得讀的書。
    ──李昌鈺,國際知名刑偵專家,美國康州前警政廳長

    1892年發生的麗茲波頓謀殺案堪稱是美國史上最古老離奇的完美犯罪案件,作者羅柏森以法律學者的專業,加上觀察入微的敏銳眼光,配合優雅明快的文筆,完整重現了這則懸疑罪案的大審判。本案缺乏直接證據,所有對麗茲的指控又自相矛盾,一堆謎團也晦暗未明,雖歷經一個世紀,但懸案至今未破。這起案件具備了所有值得細讀的元素。女兒麗茲到底是不是兇手?且讓我們隨著作者的腳步,一起來探究解析吧。
    ──謝松善,前臺北市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除了鉅細靡遺深入這起懸案的脈絡,我尤其喜歡內附的照片與信件,讓整本書更具『重量』。
    ──崑崙,殺人系小說家

    ─────────────────────────────────────────
     本書特色
    ◎ 作者為牛津及史丹佛大學雙博士,美國最高法院書記官,海牙國際刑事法庭顧問,資歷豐富。
    ◎ 耗時30年研究集結,最嚴謹真實的世紀懸案大審判完整記錄。
    ◎ 首度收錄70餘幅珍貴案發照片及歷史檔案文件。
    ◎ 爬梳階級、族群及性別脈絡,對19世紀末美國社會的一次「深描」。

    ─────────────────────────────────────────
     刑法.鑑識.犯罪.女性────四種角度.專文推薦
    江鎬佑│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資深編輯
    李承龍│卡達警官學院特聘鑑識專家,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刑事警察科副教授
    周愫嫻│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蔡宜文│專欄作家

     世紀解謎.完美讚譽
    冬 陽│推理評論人,臺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
    李昌鈺│國際知名刑偵專家,美國康州前警政廳長
    李茂生│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崑 崙│殺人系小說家
    謝松善│前臺北市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

    麗茲波頓拿斧頭
    砍了媽媽四十下
    發現自己鑄大錯
    再砍爸爸四十一
    ──知名童謠

    1892年8月4日上午11點,美國麻塞諸塞州弗爾里維市第二街的波登家傳來一聲驚呼。鄰居好奇探問,只見波登家二小姐麗茲叫喊著:「喔,請過來一趟,有人殺了我父母。」這聲驚呼開啟了日後轟動全美、舉世矚目的世紀謀殺案:記者蜂擁而至,民眾擠爆法庭,只求一睹嫌犯面容,堪稱奇觀。目擊者麗茲嫌疑最重,但在歷經十個月的審判後,卻獲判無罪釋放。

    這起驚悚的弒親謀殺堪稱完美犯罪。案件缺乏直接證據,所有對麗茲的指控都自相矛盾,不予成立。麗茲獲釋已超過一世紀,但懸案至今未破,圍繞在她身邊的謎團也晦暗未明。無論貧人或富人、支持婦女參政者或社會保守主義者、法律學者或門外漢,每個人都對她是否真是兇手有一番見解。她究竟是冷血的殺人犯,還是遭受不實指控的淑女?兇手到底是不是她?

    此一懸案引起的研究風潮已超過百年,事件更衍生出相關歌謠、文學作品、好萊塢電影、舞台劇及影集,經由各種不同的形式被一再重現。這起謀殺事件在美國驚悚恐怖案件中已成為傳奇,但相關討論卻忽視它本身的歷史脈絡。

    卡菈.羅柏森以法學者堅持不懈的研究、偵探觀察入微的眼光、加上小說家優雅明快的文筆,根據本案的法庭文件、當時的媒體報導、未經出版的地方紀錄、以及近年才被發現的麗茲本人信件,完整重現了這則離奇的罪案大審判。

    麗茲為何燒掉她的洋裝?看到雙親頭骨居然當庭昏厥?消失的凶器斧頭手柄又到哪去了?諸多高潮迭起的情節及元素,就像一部迷人的推理小說,作者帶我們回到現場,重新呈上證據,讀者則扮演法官及陪審團的角色。

    此外,透過描述這位遭控犯案的女子,我們也得以窺見19世紀末美國鍍金年代耀眼的外表下,蠢蠢欲動的階級紛爭、種族歧見及性別張力。當時的美國究竟「相不相信」一位受過良好教養的上流社會女子,會犯下弒親這等滔天罪案?這樣的「信念」,又如何影響了法庭內外的辯論?在眾聲喧譁的攻防戰中,這位「被觀看」的女性,有無替自己發聲的機會?比起犯罪本身,潛藏的這種時代偏見氛圍及社會角色箝制,或許更令人毛骨悚然。

    麗茲到底是不是兇手?這次,由你來裁決。
    作者介紹
    卡菈.羅柏森(Cara Robertson)
    自1990年在哈佛大學攻讀學士時,便開始研究波頓一案,並於1997年在《耶魯法律及人文期刊》上發表第一篇相關論文。她擁有牛津大學英文博士學位及史丹佛法學院法律博士學位,曾經在美國最高法院擔任書記官,於荷蘭海牙的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擔任法律顧問,也是史丹佛法學院客座學者。她為多本刊物撰寫文章。《麗茲波頓的謀殺審判》是她的第一本書。

    徐立妍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譯作有《一九八四》、《華氏451度》、《人性中的良善天使》以及《繞頸之物》等書,持續翻譯中。
    名人/編輯推薦
     刑法.鑑識.犯罪.女性────四種角度.專文推薦
    江鎬佑│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資深編輯
    李承龍│卡達警官學院特聘鑑識專家,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刑事警察科副教授
    周愫嫻│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蔡宜文│專欄作家

     世紀解謎.完美讚譽
    冬 陽│推理評論人,臺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
    李昌鈺│國際知名刑偵專家,美國康州前警政廳長
    李茂生│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崑 崙│殺人系小說家
    謝松善│前臺北市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 各界好評
    20幾年前,我曾受邀重新檢視麗茲波頓歷史懸案,但因缺乏犯罪現場照片及物證,故而無法作刑事科學鑑定;而本書作者卡菈.羅柏森花了近30年時間詳細研究、整理資料檔案,最終撰成本書,實在令人佩服。雖然也因為缺乏現場血跡紀錄、兇殺武器、血衣物證,故而無法證明麗茲波頓有罪或無罪,但她以犯罪學觀點佐以推理小說手法,從這樁懸案審判去描述美國十九世紀末的刑事訴訟制度,將所有檢辯雙方的攻防策略、文件檔案公平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由讀者來決定事實;不但是一部文學及法律的結合,也是敘事與邏輯的編織,是一本很值得讀的書。
    ——李昌鈺,國際知名刑偵專家、美國康州前警政廳長

    1892年發生的麗茲波頓謀殺案堪稱是美國史上最古老離奇的完美犯罪案件,作者羅柏森以法律學者的專業,加上觀察入微的敏銳眼光,配合優雅明快的文筆,完整重現了這則懸疑罪案的大審判。本案缺乏直接證據,所有對麗茲的指控又自相矛盾,一堆謎團也晦暗未明,雖歷經一個世紀,但懸案至今未破。這起案件具備了所有值得細讀的元素。女兒麗茲到底是不是兇手?且讓我們隨著作者的腳步,一起來探究解析吧。
    ——謝松善,前臺北市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除了鉅細靡遺深入這起懸案的脈絡,我尤其喜歡內附的照片與信件,讓整本書更具『重量』。
    ──崑崙,殺人系小說家

    節奏明快、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的好書。
    ——《書單》(Booklist)特別推薦評論

    羅柏森不負眾望,寫出了一位法律專家才能寫出的完整故事……喜歡犯罪小說的讀者會愛死它。
    ——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

    令人入迷……(羅柏森)重啟這件案子,上呈證據,一切都像是從阿嘉莎.克莉斯蒂小說中摘取出來的迷人細節(包括麗茲燒掉洋裝之謎,還有神奇消失的斧頭手柄)。讀者得同時扮演法官及陪審團的角色。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立基於20餘年的深厚調查及新近出土證據,這是迄今為止對美國最惡名昭彰、最久遠的一件謀殺案之完整記載……一本傑出、令人不忍放下的真實罪案敘事。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特別推薦評論

    卡菈.羅柏森說故事的能力高超,也具備令人信服的學術經歷,足以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為這起堪稱美國史上最古老的真實犯罪事件注入新生命──也就是發生在鍍金時代的麗茲波頓案。她帶領讀者完整認識了麻州弗爾里維,並一一介紹牽涉其中的各個人物,正是這些人讓這起審判如此受矚目。羅柏森寫出了難得一見的佳作:論點清晰的精彩好書。
    ——米珊(Jon Meacham),企鵝藍燈書屋前執行副總,普立茲獎得主、《美國雄獅》(American Lion)作者

    《麗茲波頓的謀殺審判》是一本氛圍緊繃、作風低調的傑作:難得見到這般讓人頸後寒毛直豎的歷史著作。卡菈.羅柏森以學者堅持不懈的研究、偵探觀察入微的眼光、再加上小說家優雅的文筆,爬梳這件(十九)世紀大審。羅柏森一方面描述波頓謀殺案及遭控犯案的年輕女子,一方面也揭開了鍍金年代耀眼的外表下蠢蠢欲動的階級紛爭、種族歧見及性別張力。
    ——珍恩.卡緬斯基(Jane Kamensky),《彩繪革命》(A Revolution in Color)作者、哈佛大學美國史教授

    這份精彩而可靠的完整紀錄描述了惡名昭彰的麗茲波頓大審,該女子被控殘殺了父親與繼母。文筆優美而細節詳實,《麗茲波頓的謀殺審判》不只清楚呈現審判過程本身,也讓讀者進一步理解審判的時代背景,某個程度上可說是認識了十九世紀末的美國精髓。
    ──勞倫斯.M.弗里德曼(Lawrence M. Friedman),史丹佛大學法學教授
    目次
    推薦序 
    探詢「真實」的時光機報導文學 江鎬佑
    不同時空下的審判鑑識對照 李承龍
    一場百年未歇的持續審判 周愫嫻
    「名門淑女」的法庭攻防戰 蔡宜文
     
    插圖列表
    相關人物

    第一部 謀殺
    第一章:總有人會做些什麼
    第二章:驚人的罪案
    第三章:推論夠多了
    第四章:最受注目的女人

    第二部 審判
    第五章:帷幕升起
    第六章:炮火隆隆
    第七章:重大勝利
    第八章:意圖、預謀、準備
    第九章:既短而忙碌,且非常重要
    第十章:大審判的結語

    第三部 裁決
    第十一章:老地方
    第十二章:揮之不去的謎
    尾聲:辯護律師檔案

    謝詞
    註解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