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宏觀的歷史角度探索臺灣美術社會發展,而1980 ~ 2000年間不僅是臺灣美術社會發展的轉捩點,更是臺灣美術社會發展的黃金年代,即使時序進入2011年,但綜觀臺灣美術發展之脈絡,仍不脫該時之範疇,故乃針對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做一鳥瞰式探究,期以史觀的視野,呈現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之全貌,試圖建構面向較廣且較完整的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史論。 目的乃在以宏觀的美術社會史觀之面向,從面的視角來窺探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但更期待今後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從點的視角再做另一層深入的研究,則臺灣美術社會發展史將能更完整地呈現。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宜修 筆名李放、徐開。東吳大學政治系畢業,美國州立紐奧良大學藝術行政研究所進修,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電視節目執行製作、廣播電台主持人、畫廊經理。現任永達技術學院圖書管理組組長兼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名人/編輯推薦
林登讚(新北市文化局局長)、陳英偉(藝術家&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系教授)鄭乃銘(CANS藝術雜誌總編輯)聯名推薦!石隆盛(臺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黃光男(臺灣藝術大學校長)廖修平(第29屆行政院文化獎章得主、台師大講座教授)專文推薦!
序
推薦序1 個人身為美術社會的一員,自早年負笈海外時,即對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付出極大的關注,對其發展也一直參與其中,尤其九0年代返臺後,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面對美術社會的事物。一直以來,個人對推動臺灣藝術與國際接軌不遺餘力,從早年的國際版畫暨素描雙年展,至近年來的亞太國際版畫邀請展暨學術研討會、當代版畫的走向-2010國際版畫新風貌展、國際紙藝大展暨學術研討會等等,都是個人對臺灣藝文環境有感而發所做的努力,以期對臺灣的藝術發展能有更大的助益。 臺灣早年的美術社會整體氛圍,不似現在的自由、多元,這與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等等有關,直到1980年代,因為政經情勢的驟變,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宜修在九0年代期間於臺北福華沙龍服務,當時的福華沙龍即有不少國際藝術交流的展覽活動,或許是因為如此之經驗,書中對臺灣藝術國際化之議題亦有所著墨。由於置身畫廊業中,所以宜修對美術產業不僅十分了解,也體認到美術產業對美術社會發展的關連性與重要性,當時即時常為文介紹相關議題。 本書是宜修長久以來關心臺灣藝文環境發展所獲得之結果,綜觀全書,確實對其作了一全面性的探討與敘述。難得的是他從史觀的面向,對之作了通盤的梳理,尤其是美術社會與整體外在環境的互動與回應部分,是較少人觸及的。本書對想要了解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者,是非常值得參考的一本專書,故樂為之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講座教授 廖修平推薦序2 回想六○、七○年代的臺灣社會,尚為求溫飽傷神之際,實難想像現今美術社會發展的蓬勃多元。而追究其原因,最重要的關鍵應該是八0年代開始,臺灣社會經濟的突飛猛進,使得人民在物質生活豐富之餘,得以發展精神生活。我們從歷史上可以發現,每個藝術發展良好的時代或地域,都與經濟的發達息息相關。 臺灣關於美術相關的著述很多,但以美術社會發展為主要論述的著作則較少見,宜修君以另類的視野焦點,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以藝術經濟的發展與美術社會發展間之關係,來探討臺灣美術社會,實屬難能可貴。因為這整個過程,本人適服務於美術館/博物館領域之中,所以能夠深深體會其中的變化。而這臺灣美術社會的發展變遷過程,讀者可以從本書中獲得完全的了解。 本人於2002年時,擔任宜修君碩士論文的口試委員,該論文在探討九0年代的臺灣畫廊文化生態,當時對其論文中繪製的藝術產業發展關係圖印象深刻,由此可以得見其對藝術產業及整個畫廊文化生態之熟稔程度。由於宜修君的藝術產業經歷及長期對臺灣美術社會的關注,很高興他能延伸之前的學術研究課題,進一步從史觀的面向,論述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本書為論述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之佳作,這是臺灣藝術社會所樂見者,故個人樂意為其作序推介,以饗讀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黃光男自序 臺灣美術社會在1980年代前,受限於政經因素,以致發展遲緩,直到1980年代後,因經濟的成長及政治局勢之變化,加速其發展演變。於是1980年代開始,臺灣美術社會乃有了重大的變化,但審視其中之變項,最大的關鍵是經濟因素。所以,當九0年代經濟泡沫化發生時,美術社會的發展也出現了饒富趣味的變化。 個人因於九0年代置身於藝術產業之中,故對其中之演變,有更貼近的觀察與想法。當時有許多對美術社會發展議題之討論,但總覺得多數是從點的面向切入,而較少全面性的觀察探討。因此,一直亟思能以宏觀的歷史視野,對臺灣美術社會發展作較全面的描繪,使關心臺灣美術社會發展的人,對其有較綜合性的理解。 本書的內容是個人的體驗觀察所得,其中仍有許多疏漏之處,希望關心臺灣美術社會者能予以指正,而個人基於對臺灣美術社會之關心,仍將持續檢視美術社會之發展,而於適當之時機予以增補。 本書能夠出版,感謝臺灣商務印書館給予這個機會,並且對出版期間,士全、素慧、美玲、翠霞、筠軒及許多提供協助的機構及朋友們,致上十二萬分的謝意;此外,對二哥、三姐、崇領長久以來的支持銘感於心;最後,要將這本書獻給我最摯愛的兆珩。 李宜修 2011年6月29日
目次
推薦序自序前言第一章 臺灣當代美術發展及藝術市場略論第一節 臺灣當代美術發展略述 一、前論二、狂飆的 80 年代三、守成的 90 年代第二節 影響臺灣當代美術發展之面向一、經濟二、政治三、教育四、思潮第三節 臺灣藝術市場概況一、藝術市場與經濟二、臺灣經濟奇蹟下蓬勃的藝術市場小結第二章 美術環境與藝術經濟發展之關係第一節 藝文環境概況一、藝文發展失衡二、藝文生態描繪三、藝術市場的地域差異第二節 畫廊、拍賣會、藝術博覽會與美術館一、畫廊二、拍賣公司 三、藝術博覽會四、美術館 第三節 替代空間一、臺灣替代空間形成背景二、替代空間是畫廊的前哨 第四節 國際藝術的引入一、歐美藝術流派的因襲二、國際性大展對畫廊的影響小結第三章 政經與傳播環境對藝術經濟的影響第一節 臺灣政治解嚴與美術發展一、威權政治氛圍下畫家的壓抑二、解嚴後的百花齊放三、政治解嚴助長本土繪畫抬頭四、本土繪畫成市場的主流 第二節 政經變遷下兩岸藝術衝擊一、解嚴後大陸藝術品來臺管道多二、業者經營大陸藝術品及市場三、對本地藝術市場是一種刺激四、國際上的擠壓第三節 傳播媒體與藝評對藝術市場的影響一、傳播媒體二、藝評小結第四章 美術生態之變遷與美術社會發展第一節 市場經營現象 一、畫價狂飆下偽作的猖獗二、因應科技下的網路經營三、市場國際化的迷思第二節 美術社會角色的變化一、策展人的熱潮二、裝置藝術與平面繪畫的對峙三、畫廊介入公共藝術 / 創作者創作方向轉換四、科技與媒材第三節 環境的回應一、鐵道藝術網絡二、大專院校藝文中心的設立三、藝術活動節慶化 四、營利與非營利藝文機構之消長五、藝文期刊見證市場滄桑小結第五章 美術社會之生態結構第一節 社經結構一、經濟二、人口結構三、政治與社會第二節 藝術家與收藏家一、藝術家二、收藏家第三節 政策法規制度一、政府之藝術產業政策二、相關文化獎助法規稅制三、與藝術產業切身之稅制四、產業的需要與期望第四節 藝術產業及美術館一、藝術產業(畫廊 / 拍賣公司)二、美術館第五節 美術教育一、美術教育的問題二、兩種美術教育管道三、兩種美術教育體系對藝術產業之效果四、人文的美術教育理念小結結 語參考文獻附 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