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捲起千堆雪:數位生態系的溝通構成
    編/著者: 朱康、洪世章
    出版日期:2025-10-26
    ISBN:9786269853199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企業管理

    優惠價:9折,495

    定價:  $5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定價:90 元
    特價:90折!81
     
    定價:780 元
    特價:90折!702
     
    定價:450 元
    特價:90折!405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本書致力於探索數位時代的組織與策略現象,特別聚焦在兩個核心研究問題:數位生態系是甚麼?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兩位作者相信在制度理論基礎上的融會與創新,有利於上述學術研究的達成。我們的核心貢獻在於:將制度邏輯與認知科學的相關知識融入到溝通制度論框架之中,並在溝通制度論與數位生態系制度化之間建立起連結。本書將數位生態系形成、發展、維持與改變,概念化為溝通對包括平台在內的多元制度邏輯的反映與再建構。本書的框架有益於理解企業如何在數位環境的快速變遷中適應與創新。在面對高度競爭與不穩定的產業環境時,管理者若能將有效的溝通策略與生態系的構建相結合,將能更好地應對外部挑戰,並發揮重要的商業價值。
    作者介紹
    朱康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數位轉型、生態系、溝通與認知、實踐制度論,在數位經濟與管理領域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

    洪世章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講座教授,曾獲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雙年最佳論文獎,中山學術著作獎、孫運璿學術獎。研究專注於制度變遷、策略實踐與科技創新。
    自序
    本書是朱康與其導師洪世章在風城的清華大學科管所一起研究、彼此啟發、共同創作的學術結晶,亦是朱康讀博期間進行理論探索的主要成果,充分展示了師生二人對數位時代管理學實踐轉向的新思考。廣義而言,該作品是兩位作者之間,以及兩位作者與諸多學者同仁、研究對象之間持續溝通的階段性成果。
    師生之間的溝通是成書之關鍵。兩位作者,一個是醉心於平台社會現象,深入溝通與認知領域的先鋒,以鋒策己,追求理論的敏銳與創新。一個則是出入策略實踐與制度變遷領域的宿將,行兵未休,重視學術研究的穩健與傳承。儘管兩位作者在研究旨趣、理論觀點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在問題意識、努力達成學術卓越、呵護師生情義方面並無二致。
    在長期的溝通互動中,兩位作者所代表的不同力量交織在一起,迸發出美好且不可思議的學術能量,擴大了彼此認同的疆界,結果雖常出乎雙方預料但似又必然如此,生動詮釋了「和而不同」之精妙。和諧的溝通綿延了近十年的學術研究歷程與師生關係領域。所以,本書能夠啟動並順利完成絕不是偶然。
    本書的研究主題是溝通如何構造數位生態系,我們將相關探索定位到制度、組織、策略領域正在發生的實踐轉向。兩位作者從諸多學科文獻、研究對象那裡獲得寶貴的靈感,與他們的溝通對話是本書得以完成的基礎。從根本上說,本書的理論創新既是對溝通制度論、制度邏輯、認知語言學等領域之現有文獻與思想的反映,亦是對它們的重新建構。
    管理學的實踐轉向,包括了語言轉向與物質轉向,理論脈絡相當多元,主要倡導者包括但不限於溝通制度、溝通構造組織理論、實踐制度論、策略實踐、修辭制度論、制度邏輯等各種理論流派。整體而言,不同理論流派出現的時間早晚有異,與制度理論的關係親疏有別,它們爭奇鬥豔,各學派之間甚至學派內部的研究視角與理論偏好皆不盡相同。例如,實踐制度論側重於具體的語言或物質行動所具有的能動性,而溝通制度論則極為強調聯合的認知活動對制度、策略過程所蘊含的創造性。
    不同實踐學派之間共用一些關鍵的理論假設。例如,它們都強調實踐活動和關係視角,而這些學者們也不約而同地將實踐作為制度、組織、策略分析的核心,主張制度、策略等應作為過程實在與關係實在而存在,反對長久存在於管理學領域的實體實在、二元對立、個人主義分析框架。如同我們在本書中所指出,管理學實踐轉向的本質都是溝通實踐轉向。相關研究的學者們斷言,任何社會集體過程都需要在溝通中、實踐中去考察。溝通構造了組織、策略與制度過程,制度變遷與制度穩定是相同動力學的不同表現,而非不同動力學。其中,穩定是變遷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近似狀態。這意味著對穩定與變遷的解釋必須也應該在同一個理論框架內完成。
    實踐轉向為管理學研究帶來新景致,但其理論基礎尚未完成,數位化進程則進一步放大了新舊典範移轉的複雜性與艱巨性。目前,實踐轉向下的不同理論學派之間甚至是學派內部,並無普遍認可的溝通與關係分析之基礎,制度化溝通機制依然是空白。更為棘手與急迫的是,面對數位轉型、數位生態系之挑戰,將數位技術與制度變遷、策略轉型、組織變革等之間的關係,在實踐中進行概念化的理論模型還非常少見。實踐轉向下的不同理論學派缺少必要的整合以及實踐微觀基礎的缺失,造成相關領域學者的普遍性困惑與焦慮。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實踐轉向下,美好與混亂並存的複雜現狀,充分表明了將數位技術與制度變遷、策略過程之間的關係進行理論化的迫切性,以及發展具有共同基礎的溝通模型之必要性。同時,理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充分彰顯了建立新典範的無限可能。
    「文章合為時而著。」本書專注於以溝通制度論為基礎的平台社會之實踐理論建構。我們進行理論開發、構建新典範的底層邏輯,非常易於理解。具體而言,本書繼承新制度理論強調認知的研究傳統,視制度、組織、策略為集體認知與意義系統。在實踐理論語境下,以上概念的本質是過程與關係實在,這與第二代認知科學之體化認知具有共同的哲學與理論內核,即認知的本質是大腦、身體與環境的耦合過程。有鑒於此,我們認為引入第二代認知科學的相關理論以重構包括溝通制度論在內的實踐理論之微觀基礎,在邏輯上是自洽的,在理論發展上也極具前景。本書創作動機來自於兩位作者非常篤信數位化與溝通實踐正在改變組織與策略研究領域。「身如芥子,心藏須彌。」我們的目的,絕非僅僅將認知語言學、預測處理模型、制度邏輯等整合進溝通制度論框架,給出溝通的微觀基礎,或將溝通制度論應用到數位生態系研究,開發出數位生態系形成的溝通模型。本書立志更為高遠,兩位作者試圖在制度學框架內,提供各種實踐轉向與關係分析的共同基礎,參與並實質性推動制度理論、策略研究走向新典範。
    此書得以完成離不開許多貴人與親友的幫助。首先,朱康一定要感謝其導師洪世章教授。也如老師所願,這本書終成他紀念其博士生涯最好的學術印記。朱康還要感謝太太、父母與三位摯友,雖然她(他)們並不理解或根本不想理解博士期間為何要寫書,僅僅因為理解朱康的執著而選擇全力配合,沒有親人和朋友的支持,該書創作定不會如此順遂。其次,洪世章也謝謝清華大學與國科會(科技部)的支持,讓我們的大膽研究發想與嘗試,可以進行下去。最後,兩位作者要特別感謝清華科管所的博士生薏雯和碩士生宜庭,她們承擔了書稿的校正、查漏補缺以及相關的行政事務,她們的辛苦付出使得本書在諸多細節之處得以完善與精進。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我們樂觀地認為,面對平台社會以及實踐研究的碎片化現狀,本書提供了一種最具前景、最具洞察力、最切實可行的觀察視角與整合分析框架,且內容完整、架構清晰。在本書中,我們將努力呈現作為多元邏輯系統的數位生態系,是如何在溝通中湧現、維持與改變。兩位作者希望本書能夠幫助研究者與管理者以更積極的姿態應對數位轉型的實踐挑戰。
    朱康、洪世章

    目次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本書目標
    第二節 本書內容
    一、現象層面
    二、理論層面
    三、案例分析:從現象到理論
    第二章 數位生態系
    第一節 數位生態系是甚麼?
    第二節 生態系研究現況
    一、類型與定義
    二、結構與過程
    三、結構視角
    四、過程視角
    第三節 平台生態系
    一、定義
    二、組織結構
    三、策略選擇
    四、產業平台生態系
    第四節 制度視角下的數位生態系
    一、數位生態系定義
    二、作為流動組織的數位生態系
    三、數位生態系身分
    第五節 結語
    第三章 平台社會與數位轉型
    第一節 平台社會
    第二節 邏輯多樣性變化
    一、制度變遷
    二、邏輯中心性變化
    三、邏輯相容性變化
    第三節 數位轉型與制度變革
    一、數位轉型概念
    二、數位轉型歷程
    三、數位轉型分類
    四、組織數位轉型的環境
    五、組織結構變革
    六、組織策略轉型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組織的制度分析及其認知基礎
    第一節 制度與認知
    第二節 第一代認知科學與傳統新制度理論
    一、第一代認知科學
    二、制度與個人認知
    三、新舊制度的認知關係
    第三節 新制度理論分析的困境
    一、制度形成的能動建構視角
    二、制度形成的自然演化視角
    第四節 新的制度分析出路:第二代認知科學
    一、體化認知
    二、預測處理理論
    三、原型範疇
    四、概念合成理論
    五、制度分析需要導入第二代認知科學
    第五節 結語
    第五章 制度邏輯數位化
    第一節 平台社會的挑戰
    第二節 數位技術與制度
    一、技術與制度關係的多學科回顧
    二、數位技術可供性
    第三節 制度邏輯數位轉向
    一、數位技術及其範疇原型
    二、平台邏輯
    三、平台可供性
    第四節 從技術現象學觀點看平台
    第五節 從經典範疇走向原型範疇的邏輯分析
    第六節 結語
    第六章 溝通制度論
    第一節 新制度理論的溝通轉向
    一、從結構實在到過程實在
    二、從二元對立到互動關係
    三、從有限理性、情景理性到關係理性
    第二節 溝通制度論基本觀點
    一、溝通作為制度分析的核心
    二、溝通與認知的三元模式
    三、溝通、制度邏輯、制度形成之關係
    四、行動、認知與溝通之關係
    第三節 影響溝通的要素
    一、文本形式
    二、互動方式
    第四節 溝通中的意圖框架與解讀框架
    一、賦名作為意圖框架
    二、正當性判斷作為解讀框架
    三、小結
    第五節 溝通中的認知處理機制
    溝通制度論微觀基礎的缺失
    第六節 結語
    第七章 溝通制度論的微觀基礎
    第一節 從預測處理模型看溝通
    一、雙向預測與重新框架化
    二、溝通、行動與認知的關係
    第二節 微觀基礎的整合模型
    一、個體認知框架的差異性
    二、互動關係的調節與改變
    三、個體差異性認知框架的同步與共振
    第三節 微觀基礎與邏輯可供性
    第四節 結語
    第八章 小米數位生態系的身分形成與邏輯創造
    第一節 小米數位生態系
    第二節 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
    二、資料蒐集
    三、資料分析
    第三節 小米數位生態系的身分與邏輯
    一、數位生態系身分
    二、制度邏輯類型
    三、身分形成與邏輯創造的制度化過程
    第四節 結語
    第九章 小米數位生態系的溝通構成
    第一節 溝通構造組織
    一、接觸共振
    二、框架共振
    三、邏輯沉澱
    第二節 身分形成的溝通機制
    第三節 結語
    第十章 溝通如何塑造組織與策略
    第一節 從制度與認知的本質理解第二代新制度理論
    第二節 數位生態系形成的溝通模型
    一、溝通與制度邏輯創造
    二、溝通構造數位生態系
    第三節 對組織與策略研究的啟示
    一、對數位轉型、生態系、流動組織的啟示
    二、對制度邏輯與組織身分的啟示
    三、 對溝通制度論、溝通構造組織理論與實踐制度論的啟示
    四、 對策略過程與策略實踐的啟示
    第四節 數位時代的策略實作
    一、將生態系策略與溝通策略結合起來
    二、總體原則
    三、建立與現有邏輯實踐原型的聯繫
    四、重組與平衡邏輯
    五、追求持續的互動而非「客觀策略」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