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教之有方:2022中央大學傑出與優良教師群像
    出版日期:2022-12-26
    ISBN:9786269649235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高等教育

    優惠價:9折,288

    定價:  $320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550 元
    特價:90折!495
     
    定價:900 元
    特價:90折!810
     
    定價:380 元
    特價:90折!342
     
    定價:1000 元
    特價:90折!900
     
    定價:620 元
    特價:90折!558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教育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競爭力,讓他們未來能夠適應世界變化與職場挑戰。而面對不斷更迭的新世代,身為教育者的我們,要面對的教學挑戰更大。但是老師們在教學研究上不斷有傑出表現,投入教學實踐計畫的老師也越來越多,足以證明中央大學在教學方面的銳意求新。
    教學場域的創意與用心,不像學術研究成果,能夠透過期刊論文的形式眾所周知,但是這些優秀投入教學的老師應該被看見。老師們那些用心安排的情境設計教學方法;帶著學生上天下海接觸場域、觀察反思議題;帶領學生開拓思考深度、關懷廣度的努力,都是真實存在,並且深深影響著學生。本校特以成書來記錄表揚,同時為更多有志追求教學創新的老師提供參考路徑。身為國立中央大學大家長,我以同仁們在教學領域上的付出與努力為榮。
    ------周景揚(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李瑞騰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中心總編輯。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詩、晚淸文學、臺灣現代文學、東南亞華文文學、出版學。長期通過媒體和社團推動文藝公共事務,著有文學論著、散文集、詩集多種。

    康珮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案助理教授。中央大學校級教學傑出獎、校級教學優良獎、院級教學優良獎。通過108-111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小說、中國義理、寫作教學。
    序一∕周景揚(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教育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競爭力,讓他們未來能夠適應世界變化與職場挑戰。而面對不斷更迭的新世代,身為教育者的我們,要面對的教學挑戰更大。但是老師們在教學研究上不斷有傑出表現,投入教學實踐計畫的老師也越來越多,足以證明中央大學在教學方面的銳意求新。
    學校教務處每年持續舉辦傑出暨優良教師的評選,近年來開始邀請獲獎教師接受採訪並集結成專書,分享獲獎教師的教學方法。今年規劃成直接講述、
    、翻轉思考、情境設計、場域實踐等四個性質不同的教學模式,有不同領域教師作為代表,展現不同教學法在各領域的課程設計。
    前述這些教學模式在不同領域的運用,讓我們認識教學「理一分殊」的道理,方法的運用取決於授課教師如何設計課程。而這些方法運用,又與教學現場的對象(學生)攸關,因為領域和對象不同,教學現場就像是一個教學實驗室,讓教師充滿挑戰與成就感,就如同英美語文學系丁乃非老師將她的課堂變成工作坊,又如同客家系蔡芬芳老師所言:「課堂上其實就是觀察學生的好地方。」因此,無論哪一個領域,教育現場都是教學多元綻放的花園,這正是本校所欲達成的教學目標。
    教學場域的創意與用心,不像學術研究成果,能夠透過期刊論文的形式眾所周知,但是這些優秀投入教學的老師應該被看見。老師們那些用心安排的情境設計教學方法;帶著學生上天下海接觸場域、觀察反思議題;帶領學生開拓思考深度、關懷廣度的努力,都是真實存在,並且深深影響著學生。本校特以成書來記錄表揚,同時為更多有志追求教學創新的老師提供參考路徑。身為國立中央大學大家長,我以同仁們在教學領域上的付出與努力為榮。特此序。


    序二/王文俊(國立中央大學教務長)
    本校的校務發展計畫融合深耕計畫「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多元發展學校特色」,其中「學生為本,博雅專精」的主軸,以「教學創新」之總目標,聚焦「精進專業能力」、「培養核心關鍵能力」及「促進學用創合一」三大核心能力,規劃全校創新教學跨域支持系統,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帶動跨域創意人才之培育,推動多元實習輔導,提升就業即戰能力與拓展國際移動能力。
    德國教育家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教師本身對學生來説,也是經驗的一個對象,這個對象是直接的,同樣也是豐富的,」由此我們深知教師這樣的角色對於學生在其學習歷程具重要的影響力,這也是身為教育者的我們在教學上持續不斷自我成長的主因。
    因此教務處持續於每年選拔教學傑出與優良獎的教師,用以發掘本校各學院系所用心教學的教師及他們創新的教學特色。本年度教學獎的專書內容,除了延續教師們教學經驗的傳承外,我們依其教學模式性質相近為分類原則,將獲獎教師分為四大類,每類教學模式再細分各不同的教學法,而每類教學模式選出最具代表性的5位教師。
    從這些分類中,再次提醒從事教學工作的我們,教學模式與教學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創新的,能夠依學生的特質與學門需求,追求創新一定可以適時展現其教學成效。我們可以在英美語文學系、法國文學系、統計研究所、機械工程系與資訊管理學系的各種基礎理論教學中看到「講述法」與「自編教材」運用的創新性;從數學系、企業管理學系、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大氣科學學系與語言中心的教學中,依其領域課程對於「翻轉教學」與「可見式的思考」的多元性;於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物理學系、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與與師資培育中心的課程對於「遊戲化教學」、「理論實作」、「問題導向」的運用方式與重點各有不同;在藝術學研究所、電機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土木工程學系與機械工程系將「設計思惟」、「社會實踐」、「業師共授」以不同設計內容融入課程,我們也在這些不同學門中展現出各個相同教學模式卻有不同教學風貌的特點。
    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在這20位不同領域的教師精心運用的教學法中,我們再次體認到教育的目的是依據學生的特質運用不同的教學法去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不僅僅是強化學生學習成效的因素,也是促使學生能於未來能在其每一個人生階段可以自我不斷學習的熱情與動力。
    教學不僅僅是一項身為教師的工作,就如在藝術研究所曾少千老師專文集錦點出的:「把自己的亮點發揮到極致,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教學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像是一項藝術工作。因為每位教師持續盡心盡力的教學付出,本校的學生才有斐然的學習成果,特此藉由本書的出版感謝本校每一位教師,在各自的領域中兢兢業業地培育學生,成為未來國家的棟樑。

    序三/張午龍(國立中央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
    中央大學是研究型頂尖大學,能夠進到各系所的教師都是在多年研究工作及發表論文的洗禮下脫穎而出的精英。相較於擅長的研究專業,教學對多數從未受過教師訓練的人而言卻是個嶄新的領域:努力備授課、批改考試報告、面對學生學習態度、迎接期末教學評量等。此外,科技的進步及社會與知識的多元發展,讓熟悉的傳統教授方式不再適用於每個教學現場;如何應用不同機制來提昇現今世代的學習成效也再再挑戰著老師們的耐心與智慧。我相信多數大學教師在多年的教學洗禮下,必會不時反思糾結著「如何讓學生更能理解……」、「如何能讓學生對……更感興趣」、「如何改進教學評量中頻繁出現的低分項目」等。然而,面對這些不熟悉的教育專業課題,多數的我們並不知如何應對處理,最後在更重要的研究發表壓力下只好慢慢將它們束之高閣。畢竟大部分的學術獎項補助甚至評鑑升等中,難以量化的教學成效只扮演著附件的角色:及格就好。
    本著協助校內教師突破這些困境並提升自身教學品質,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以教師增能為主軸,多次邀請校內外對教育學習有熱忱與貢獻的人士分享他們所累積的成果與心得,以期和我們的教學經歷產生比對共鳴。剛好中大出版中心也希望為今年的教學獎專書注入新的元素,因此在雙方腦力激盪下,嘗試以史丹佛大學教育學研究院提出的26種學習方法(The ABCs of How We Learn)為藍圖,編排出四類十項通用的教學法,來區分描述各得獎教師的授課特色。也希望透過此專書的影響加持,讓讀者更實質的認識及體驗這些已被普遍認可的教學方式。

    最後感謝中大出版中心的邀請,能為這份傳承校內優良教學典範所出版的專書作序。也恭喜20位獲獎的優良與傑出教師,並向他們在各教學場域對學生的盡心奉獻致上誠摯的敬意。
    目次
    序一/周景揚
    序二/王文俊
    序三/張午龍
    編輯說明

    【直接講述】
    丁乃非:教學豐富了我的人生
    林德祐:教學不是一勞永逸的
    樊采虹:打造「樊家班」的教學品質
    鍾雲吉:將知識從閣樓裡拿出來
    蘇坤良:相信每個人的無限潛能

    【翻轉思考】
    鄭經斅:數學教育的選擇與堅持
    陳春希:鏈結經驗與理論的組織行為學
    蔡芬芳:文化人類學者的教育理念
    鍾高陞:無所畏懼的突破學習盲點
    陳雯玲:扎實訓練英語未來競爭力

    【情境設計】
    陳俞融:教學生累積帶得走的能力
    陳健章:陪伴學生成長的經師人師
    施如齡:無畏冒險的遊戲教學家
    黃智遠:強化思考的自主學習教學
    詹明峰:形塑人文教育魔坊的推手

    【場域實踐】
    曾少千:知識造就無限可能的力量
    林遠見:用生命在教書的老師
    蕭述三:培養Design Thinking的工程人才
    陳弘軒:論資工系的兩種能力
    歐陽良昱:培養具思考與創意的工程人才

    編後記/李瑞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