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開啓javascript,方便系統運作!謝謝!
重要訊息:慎防詐騙電話,絕無簽單錯誤造成重複扣款或重複出貨,請您千萬不要操作ATM提款機。
註冊
帳號
密碼
f
忘記密碼
客服中心
購物車
全部
書名
作者姓名
ISBN
出版社名稱
熱門搜尋
165防詐騙
蝦皮
法官學院 / 裁判實務教材
《苔蘚兄妹》筆記本
關閉廣告
展開廣告
圖書分類
五南本版
公職考試
教科專業
政府出版
暢銷精選
文具
休閒
課程
美食
美妝
精品
服飾包包
3C
餐廚具
家居
婦幼
辭書、總類
中文辭書
西文辭書
日韓文辭書
專業辭書
圖書館學
教育
通論
教育與學校行政
教育心理、測驗與統計
課程與教學
幼兒教育
特殊教育
各級各類教育
班級經營
心理、諮商與輔導
通論
認知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工商心理學
諮商基礎
諮商運用
法律
工具書
總論
憲法
行政法
民事法
刑事法
商事法
國際法
犯罪防制
學科概要系列
學術專著
實務叢書
政治、公共行政
政治理論
比較政府與政治
國際關係
公共行政
工具書
學術專著
財經、商管
管理
財經
國貿
金融
會計
統計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社會、傳播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工作
社會問題與福利
高齡學
新聞學
傳播學
廣播、電視、電影
廣告與公共關係
文化研究、禮俗
觀光、餐旅、休閒
觀光
餐旅
休閒
其他
語言、文學
通識
文學總論
中國文學
臺灣文學
世界文學
現代文學
兒童、青少年文學
語言
語言文字學
應用文
研究方法、論文寫作
學術專著
悅讀中文
歷史、哲學、宗教
總論
中國史
世界史
中外地理
哲學研究
中國哲學
西洋哲學
宗教研究
西洋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美學與藝術總論
視覺藝術
表演藝術
影像藝術
創意設計
文創產業
理工
總論
理科類
電機資訊類
工科類
環境與土木
海洋科技
職場書
醫護暨生命科學
總論
生命科學
醫學
藥學
護理
食品營養
考用出版
教檢、教甄
諮商、輔導、社工
消防用書
司法考試
高普特考
初等、五等
導遊領隊
會計、記帳士
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
金融證照
乙、丙級技能檢定
留學必備用書
數學
書泉出版社
職場專門店
e商朝
兩性家庭
法律識讀
知識探索
養生保健
教育、通論
其他
台灣書房
閱讀台灣
納福系列
人文誌(台灣書房)
台灣誌記
游藝集
城市風景
台灣古籍大觀
時代人物
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
白話經典系列
五南文庫
五南文庫
研究方法、論文寫作
研究方法
圖解系列
圖解系列
學科概要
學科概要
世界名人傳
世界名人傳
博雅書屋
人文隨筆
人物誌
全球直擊
法律屋
搜查一課
社會意識
美學誌
會飲考
萬國誌
萬象考
歷史迴廊
博雅文庫
經銷書目
經銷書目
字辭典/總類
字辭典/總類
教育/心理
教育
心理/諮商
政治/法學
法律
政治
公共行政
國際關係
經貿/管理/會計
管理
經濟
國貿
金融
會計
統計
社會休閒
社會
傳播
觀光
餐飲
休閒
國際禮儀/會展
文史哲
臺灣文學
中國文學
各國文學
語言/文字
史地
哲學
宗教
藝術設計
藝術
設計
創意美學
科學
自然科學
應用科學
醫療衛生
衛生行政
中醫
西醫
初等/地方五等
初等/地方五等
專技高普考
營養師
記帳士
導遊領隊
護士/護理師
不動產經紀人
地政士
消防設備師/設備士
會計師
社會工作師
專技高普考
特種考試
鐵路特考
公路監理站
民航特考
港務人員
司法特考
海巡特考
關務/報關人員特考
移民署
調查局
社會福利工作
專利商標審查
特種考試
捷運招考
國民營事業
中鋼/中龍鋼鐵
中油
台電
中華郵政
中華電信
台灣自來水
農會
農田水利會
銀行人員/銀行僱員
國/民營事業
警察特考
警察特考
警大/二技/警專
軍職特考
士官/軍校考試
預官 甄試
金融證照
金融證照
保險從業人員
證券商資格/分析師
期貨商資格/分析師
信託業務人員
理財規劃人員
銀行內控人員
授信人員
債券人員
外匯人員
技能檢定
專技人員技能檢定
電腦檢定
美容/美髮檢定
中餐/烘焙/餐飲檢定
廣告/建築/設計檢定
勞工安全檢定
汽車/機械/電機檢定
電子檢定
技術士技能檢定
會計檢定
全民英檢
英檢/教師甄試
教師甄試/資格檢定
升學考試
研究所/二技
升大學
四技/二專
國中
國小
高普考/地方三四等
高普考/地方三四等
內政及國土
國家大事紀
國防軍事
深訪中研院
經濟金融
經濟金融
醫療/社福
醫療/社福
教育學習
教育學習
台灣旅遊
台灣好好玩
遨遊大自然
縣市采風
客家/原民文化
客家風情
原民文化
文化藝術
走訪博物館
文化藝術
法律/科技
法律司法
探索科技
公共工程/交通
公共工程/交通
期刊/影音
逗陣影音館
期刊
語言
英文
日文
各國語言
小說/文學
小說
台灣文學
西洋文學
中國文學
大眾文學
財經/企管/經濟
工商企管
財經
理財
統計
會計/審計
經濟
科學科普
數學
理工
科學
地理
歷史
自然科學
電腦
農林漁牧
動植物
社會人文
社會
人文
心理
教育
哲學
政治/法律/軍事
圖書資訊
新聞傳播
新聞傳播
健康醫療
健康
醫學
護理
宗教命理
宗教
命理
休閒生活
休閒
居家生活
美容
飲食烹飪
旅遊
台灣
中國大陸
日/韓
亞洲
紐/澳
歐洲
美洲
非洲
他國旅遊
藝術設計
技藝
建築
音樂
戲劇
藝術
攝影
繪畫/雕刻
兒童/漫畫
兒童讀本
漫畫
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夢想的起點:來自國境之南的新想像
編/著者:
國立屏東大學編著
出版社:
國立屏東大學
出版日期:
2022-06-01
ISBN:
9786269615902
參考分類(CAT):
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高等教育
優惠價:
9
折,
315
元
定價:
$3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f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展藝高飛 臺藝60‧資深名家美...
定價:500 元
特價:
90
折!
450
元
實用中文讀寫1教師手冊
定價:120 元
特價:
90
折!
108
元
恁久好無?安娜!(附光碟)[精...
定價:350 元
特價:
90
折!
315
元
工程圖學─基礎篇
定價:450 元
特價:
90
折!
405
元
西灣文庫2-與現代詩共舞
定價:150 元
特價:
90
折!
135
元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國立屏東大學合校八年以來,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下,以成為區域指標大學為目標,無論在教學、研究、產學合作與社會參與等,各方面有著長足的進步,尤其在大學社會責任(USR)以及地方創生的投入,均在全國名列前茅,辦學績效亮眼。藉由採訪相關的師生同仁、校友等,敘說屏東大學邁向大學4.0,深耕在地、立足臺灣、接軌國際的各種努力歷程,突顯辦學主軸與特色亮點。
序
八年回顧
2014年8月1日初接任本校校長,在主持第一次的行政及學術主管布達會議時,懷著非常懇切的心情告訴主管同仁們:「從這一刻起,我要開始跟時間賽跑!」當時主要是勉勵主管同仁與師生們掌握分秒,大家一起來為這個剛剛合併新設的大學共同努力奉獻。因為深知教育是百年大計,所有的發展都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而成的,因此自期在任內的每一天,都要盡力為這個學校的進步而努力。
八年前也正是國內高教面臨生源減少挑戰的開始,一所新成立的國立大學在招生宣導上也因此更有其不利條件的存在;雖然有原兩校過去的輝煌歷史作為基礎,但忖度在此之前合併的學校,都還需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磨合,原來不同學校的校園組織文化又如一道鴻溝,如何構築一條無礙暢通的溝通橋樑,兼能成為融合不同意見的通衢大道,這才是個人帶領這個學校嚴峻考驗的開始。
我的職業生涯歷經非常多元,在產業、地方政府與大學所謂「產官學」三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均有待過。1991年底從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回國之後,我選擇留在故鄉屏東的大學任教;當年沒有選擇到其他城市的大學任教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念大學之前的1973年,屏東尚未有一所所謂的大學,在地的鄉親希求過、也努力地爭取過。這個夢想一直到1987年屏東師專升格成省立屏東師範學院、四年後改隸教育部成為國立屏東師範學院。1991年,屏東農專也升格成為國立屏東技術學院。至此,屏東至少已有兩所大學等級的學院可以頒授學位,但與屏東社會各界和學校師生的夢想仍然有一段落差。
1997年屏東技術學院率先改制成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八年後屏東師範學院也改制成為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可是在屏東人的心目中,不管是科技大學或教育大學,都不被認為是「真正的大學」。因此兩個大學的主管、教授和校友們都各自暗中使勁,要把原來校名中的「科技」和「教育」拿掉,誰都想搶先一步變成「國立屏東大學」,並且為了這個招牌,兩校還曾演出在專利商標註冊上的爭奪戰。
隨著千禧年的到來,少子女化的浪潮襲捲而來,全國普設大學和生源劇減的結果,中後段班的私立學校開始面臨招生的壓力。另一個熱門的議題是「國立大學應依據在同一縣市和學校規模進行整併」的聲浪隨之而起,教育部因此還訂出一些指導性的整併原則。屏東地區三所國立大學均在暗中較勁,抗拒「三校整併」的學校並引進各方的影響力,因此教育部原先政策性的整併規劃遭受阻力,2008年更隨著政黨輪替而改弦更張。2011年教育部拍板定案,針對原屏東三所國立學校整併的規劃,由「一次到位」改成「兩階段」完成,並要當時的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自行決定,選擇與屏科大或屏教大合併。2011年6月透過校內師生同仁全面性的投票,屏商技最後選擇與鄰近的屏教大合併,兩校隨之展開合校的規劃,經過無數次會議的討論與妥協,最後定案的合校計畫書在2014年3月底終獲行政院的核定,並同意自當年8月1日起正式成立「國立屏東大學」。於是,屏東在地人終於圓夢了,「國立屏東大學」終於成為屏東地區第一所屬於教育部高教司的綜合大學。
2014年8月1日在教育部接受聘任後,有記者好奇的詢問,教育部自八個候選人之中選任我出任校長,是否為屏東三所國立大學第二階段的整併預留伏筆,甚至有記者問我自技職轉換跑道至高教體系,角色扮演如何調整的問題。其實,當時覺得最大的問題是,自己雖是在地屏東人,卻即將要以「外人(outsider)」的身份,單槍匹馬接掌這個完全陌生的大學。這個嶄新的大學,不僅有高教、師培體系的學生,更有約半數的學生來自技職體系,我則以「三位一體(trinity)」的概念來看待這所大學。這個合併新設的綜合大學,也在無意中已樹立了一個實驗性的先例;學校雖隸屬高教司,但約有一半的學系,卻仍以高職生為主要的招生對象,在教學方面也維持原來技職實務知能的側重。教育部當年交付的任務,並未明確地指出這個「三位一體」的大學未來應如何發展,也沒提到這個大學的體系終將如何歸屬,因為這樣的合併及運作並無前例可循。
當時兢兢業業就任校長的我,心中已確立一個清晰的學校運作與未來發展藍圖。盤點原兩校在高教及技職體系扮演的人才培育角色、在教學研究方面已形成的特色領域,以及兩校畢業校友已累積的聲譽與能量後,當時就將學校的角色務實地定位為「具特色之區域型大學」,並以「UGSI 」為學校的發展策略,期望學校能脫胎換骨朝「大學4.0 」邁進。因此,在後續教育部「發展特色大學」與「高教深耕」等競爭型計畫中,均因能精確與務實地掌握學校定位與中長期之發展方向,獲得令師生同仁鼓舞且滿意的成績。近幾年的高教深耕計畫主軸,則由「From UGSI to USR 」進化到「From USR to USSR 」,藉由教師組成之跨領域研究團隊,透過課程教材內容融入與學生參與,並引進企業社會責任(CSR )的資源,不僅能將大學能量分享至偏鄉或弱勢團體,協助其建構永續發展能力(sustainability),並將USR與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DNA,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植入大學生的學習歷程中。這幾年,學校的研究團隊,不僅在教育部的USR計畫中展現非常亮麗的成果,在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的「地方創生 (Regional Revitalization)」計畫中,更以通過計畫件數及金額名列前茅,去年更與中山大學合作,共同獲得國發會「南部地區地方創生輔導中心」計畫,並在本校成立專案辦公室,負責推動屏東地區地方創生業務。
合校初期,即大力整修1971年竣工並由張效良校長落款的「校友之家」,2015年12月重新啟用當日並邀集當年涓滴出資的校友代表們回校,見證這座代表過去屏師校友精神的老舊建築再現風華。整建後的「校友之家」煥然一新,並重新賦予它新的功能,除了學校「校友服務組」的進駐,校友總會也在此有了一個永久的辦公室;二樓並有四間客房,分別以「屏師」、「屏商」、「屏教大」與「屏東大學」為名。自此這座校友之家提供校友聯絡、聯誼、住宿及校友作品展出等嶄新服務,對原兩校校友的凝聚發揮了觸媒的功能,促進原兩校校友會的合而為一,並成立「國立屏東大學校友總會」,從此真正的成為一家人。校友會的融合,也給了在校學弟學妹們非常正面的示範與啟發;隨後,原兩校的學生會、學生議會,與各種性質相近的學生社團也在最短的時間重組合併,這在國內各個歷經合校的案例上可說前所未有,也為本校合校的發展運作順利成功,奠下一塊堅固的基石。
在學校治理和發展的方向與基調確定後,原兩校校友會和學生社團的緊密融合,合校運作總算在不到一年之間即能順利上路。而橫亙在眼前的就是如何進行校園組織文化的融合與重建,這是一個觸摸不到卻又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在合校之前,原兩校即有一定的歷史血脈與校園文化傳承,既已存在,則「尊重與包容」和「異中求同」才是組織文化融合的不二原則。因此個人始終鼓勵同仁們在教學、研究、產學合作等各方面能力求突破,走出校園連結社會,由風氣的改變形成組織文化改變的動力。八年下來,這個原本就無法一蹴可及的融合目標,逐漸可以看到其架構與成果:許多的教學實踐、研究創新和產學合作,甚至「屏東學」、USR與地方創生計畫,不僅由跨系、跨學院、跨校區的師生共同研提及執行,與他校的合作計畫也日益增多。師生積極參與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不因疫情的影響,逐年展現蓬勃多元的成果。
在校園建築與硬體設備改善部分,屏師校區「校友之家」的重新啟用,帶來校友的溫馨認同;「敬業樓」、「科藝館」與「表演廳」內外的整修,讓鄰近社區民眾頓覺校園煥然一新;學生宿舍「復旦樓」與「光華樓」外觀整建與室內設施的更新,不但賦予舊宿舍新的生命,更讓住宿同學有了在校園內第二個家的感覺;「六愛樓藝文中心」的增設,讓視覺藝術系的師生、校友及各界藝術家,多了一個寬敞舒適的藝術展演空間,加上音樂系師生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的國家音樂廳多場精彩的演出,學校於110年度獲得教育部的「藝術教育貢獻獎」殊榮。在屏商校區部分,十二層樓高的「圖資大樓」,內外經過整修之後猶如新建;嶄新啟用的「第二宿舍」綠色建築配合增建「生態池」的景觀,除獲得入住同學的肯定外,也獲得2021年建築雜誌譽評為當年台灣十大最佳建築;環校園步道舒適的鋪面,造型新穎顯眼的風雨球場,以及國際足總FIFA認證的人工草皮足球場等運動設施,更是提供師生同仁舒心運動的最佳場地;另外設置「VAR體感研發中心」、「智慧機器人手臂實驗室」、「不動產大數據估價中心」等,在相關專業領域均屬最先進的教學研究設備;活動中心「學生社團辦公室」的整建,讓每一個社團有自己煥然一新的家,更促成多個社團獲選為教育部之績優社團獎勵。在民生校區部分,2016年建成的「學習輔助犬中心Learning Assistant Dogs」,成為國內特殊教育的先驅者,並能與國際相關組織接軌;學生宿舍內外的整修,校園的綠美化,都有師生與社區民眾的高度肯定;「校史館」的新設,將學校歷年的重大事蹟沿革及歷史文件,以及歷屆校長、校友等資料,以實體或數位方式呈現,吸引著每一位回校訪問的校友或退休師長,從中追尋當年留在校園中的青春與美麗的回憶。
國際化為大學當前最重要的課題,秉持「教育是最具經濟效益的外交」之信念,為了推動屏東大學「教育國際化 國際化教育」,個人與行政、學術團隊在合校八年來,致力於國際姊妹校拓展與師生國際學術交流合作。近年來,學校每年均利用校慶活動,辦理「亞洲校長高峰論壇」(Asia Presidential Summit Forum),每年均吸引數十所海外姊妹校共襄盛舉,成為學校年度最重要的國際學術活動,此外亦鼓勵各學院與各學系爭取主辦各種專業領域之國際研討會。即便在2020年初迄今,全球遭遇COVID-19疫情的嚴峻挑戰,實體國際交流活動無法執行,但透過以線上拜會或國際視訊會議模式,仍然持續保持與國外大學的聯結。目前學校有將近200所國際姊妹校遍佈各洲,師生藉此管道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合作等活動,創造教師和學生走上國際舞台的機會。此外,與國外大學簽訂雙聯學制,提供學生多元升學管道,開拓國際視野以及增加國際競爭力。
在落實推動學校的國際化政策下,積極鼓勵教師帶領學生申請教育部學海飛颺、學海惜珠、學海築夢等國外見習、實習及遊學計畫,並參與無國界師資及國際史懷哲計畫等,為學生開拓國際視野與增進全球移動能力(Global Mobility)。新設之國際學院,並獲教育部同意增設「STEM教育」和「資訊科技與應用」2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以及「應用科學」國際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等。2021年起增設「大武山學院」,其下設有「EMI發展中心」,配合行政院「2030 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之推動,以「師生共構 EMI 永續發展校園」為雙語人才培育願景,並將 EMI 課程推動列入學校中長程發展計畫,宣示英語為校園第二正式語言;另設置「大武山社會實踐與永續發展中心」,除負責教育部USR計畫與國發會地方創生計畫之執行與推動外,並逐步扎根青年學子,透過教學與實作課程,落實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與國際ESG規範的達成。
在推動大學國際化的同時,個人始終堅持大學在地社會責任的實踐,並持續關懷弱勢學生。透過爭取校友、產官學各界的認同,在偏鄉教育、弱勢扶助等面向未曾暫停腳步。教育部國教署偏鄉學童英語提升計畫「英語學伴:大手攜小手」,是由個人擔任計畫主持人,與前政大外語學院院長陳超明教授合作,聯合本校與屏東和雲林地區之5 所大學,聘用大學生擔任「學伴」,深入當地偏鄉中小學,六年來已輔導將近千位學童,提供弱勢地區的孩子有更多英語學習的資源和機會。
此外,國際扶輪3510地區與本校英語系、應英系合作,針對屏東、東港、佳冬地區幾所小學,協助提升學童英語學習的興趣與成就。這兩項計畫也是學校配合政府所推動「2030台灣雙語國家計畫」向下扎根的行動,更是大學社責任實踐的具體表現。在推動「築夢展翼翻轉計畫」部分,持續爭取各界捐助獎學金,鼓勵本校經濟弱勢學生以「學習取代工讀」的輔導機制,使其得以同時兼顧課業與生活所需。「張平沼總裁暨陳淑珠董事長伉儷獎助學金」、「元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偏鄉弱勢教育獎學金」、「亞德客有美助學金」、「李高祖先生紀念獎學金」等,皆是校友、業界對於屏東大學努力發展的大力支持。近年來,本校有多名外籍碩博士生,先後獲得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之高額獎學金,更讓學校的優秀國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上無後顧之憂。屏東大學不僅以積極栽培在地優秀青年為使命,更促進大學的國際化,藉以提升師長們之專業學術能量,同時培養同學們的國際觀與國際移動力;個人相信在大學國際化的薰陶與專業學術能力的養成下,「只要海水可聯結的國度,都是未來台灣年輕人可以立足之地」。
八年瞬間即將過去。回顧初任本校首任校長時,心裡還是有所忐忑。肩負著在地鄉親與社會大眾對屏東地區第一所綜合大學的期待,個人從未懈怠,這段期間在所有學術及行政主管團隊、師生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之下,這所合併新設的大學,已堅定穩健地跨出合校成功的第一步。然而,教育是百年大計,在教育這個志業上,個人一直以證嚴法師在1991年獲得菲律賓「麥格塞塞獎」時的感言:「天下事不是一時一人做的,而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相繼完成的……。」為推動校務的最高方針。八年來在跟時間賽跑的這個漫長艱辛的歷程中,我沒有讓時間白白地流過,我自認已經很用心盡力地跑完第一棒。然而學校還是有諸多校務發展的待辦工作,只有接棒者的睿智大度與接續主管團隊、師長同仁們無私無己的熱誠付出,才能讓這個大學未來持續地發展與進步,「成就屏東大學、成就每一位師生同仁!」
利用本書序文的篇幅,我真摯地感謝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為這個學校付出心力的同仁們,尤其感謝這八年來支持校務推動與曾經一起打拼的團隊。夢想絕對會因為我們始終的堅持與努力而實踐,「心寬天地寬」!
國立屏東大學
第一、 二任校長 古源光 2022年5月
目次
校友總會理事長序─回望
校長序─八年回顧
Chapter 01:序曲─一座城市裡的新大學
01:從這一天開始
02:一加一大於二
03:站在新與舊之間
04:我那親愛的母校
Chapter 02:蛻變─打通大學的任督二脈
01:你跨域了嗎?
02:未來老師
03:下一站虛擬實境─從VAR說起
04:我們想做的不只是變形金剛
05:熱騰騰的大數據
Chapter 03:創新─立足國境之南
01:大武山下
02:在屏東學
03:高屏溪左岸的大學城
04:知識的溫柔心
05:我們讀的是幸福系
Chapter 04:跨域─無邊界學習
01:在圍牆之外(產學合作)
02:南國創生的春天
03:從USR到USSR
04:STEM在南方
05:我們在疫情之下
Chapter 05:合擊─面向世界
01:我們的視野
02:全面啟動─國際移動力
03:世界,我來了
04:世界在屏大
Chapter 06:願景─向未來出發
01:一路向前─張平沼
02:再生─黃春明
03:面向陽光的時候─黃光男
04:新世代
05:邁向未來大學
06:時間地圖─屏東大學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