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風華不盡:關渡元年1991藝術大移動
    編/著者: 邱坤良
    出版日期:2021-10-23
    ISBN:9786269523504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高等教育

    優惠價:9折,360

    定價:  $4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450 元
    特價:90折!405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定價:400 元
    特價:90折!36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1982年國立藝術學院在臺灣高等藝術教育圈異軍突起,吸引甚多立志走藝術之路的青年學子,當時關渡校園工程遲遲未能完工啟用,全校師生只能在「校」外過著「遊牧學院」的教學生活,直至1991年春夏之交,方才準備進入關渡校園。面對教學環境的巨大改變,戲劇系藉著學校「遷移」事件,製作了《關渡元年1991》的儀式劇場,省思往昔校園生活情境,重新面對新的學習階段,以及所能扮演的社會角色,他們集體脫離原來的學習生活圈,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中作「隨駕戲」的移動演出,然後告別往昔的「遊學」環境,全校師生在蘆洲父老陪伴下「出蘆入關」。
    《風華不盡:關渡元年1991藝術大移動》以1991年國立藝術學院「出蘆入關」切入,帶出這個「搬家」事件前因後果,這是當年藝院迎接新關渡時代的儀式劇場實錄。
    作者介紹
    邱坤良
    臺灣宜蘭縣南方澳人,作家、舞臺劇編導、戲劇學、戲劇史學者。曾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董事長、文建會主委,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名譽教授。
    近年著作有《踏過煙花,靈光乍現:1970年代大學生靈安社行動》(2020)、《驚起卻回頭:邱坤良散文自選集》(2014)、《茫霧島嶼:臺灣戲劇三種》(2014)、《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臺灣戲劇與儀式論集》(2014)、《人民難道沒錯嗎?:《怒吼吧,中國!》.特列季亞科夫與梅耶荷德》(2013)等。
    編導作品有《月夜情愁》(2019)、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儀式《淨.水》(2016)、《霧裏的女人》(2011)、《一官風波》(2001、2002)、《紅旗.白旗.阿罩霧》(1996)、《關渡元年1991》(1991)等。
    自序/干豆門的永恆記憶
    國立藝術學院從1982年甫一亮相便讓人驚豔,五年制的大學採取異於傳統大學招生模式,單獨舉辦卻又與聯招同時間考試,等同區區一校力敵諸校聯盟,考生只能二選一,不啻是大學聯招史上罕見的試場「豪」賭,卻仍吸引甚多立志走藝術之路的莘莘學子,他們忠於自己的抉擇,孤注一擲,能夠考上這所學校是憑藉實力、自信與勇氣,也可以說是自己主動爭取,而非被聯招分發來的。
    從入學的第一天開始,這群資質甚佳、還帶些叛逆性格的學生,與學有專精而又作風開明的老師,在教學與生活上有著自由、開放的互動,然後經由學生的年度展印證了教學成績,也建立了高等藝術教育口碑。藝院與聯招「強碰」的單招考試儘管在第四年之後被迫修正,而後的招生方式迭有變更,基本上仍是與聯招時間錯開的單獨招生。其間藝院的創作、展演的風格已然確立,並形成教學——創作、展演與入學考試之間的一種良性循環,許多高中生就是因為接觸藝院學生的創作與展演,選擇這所學校作為進入大學修習藝術的第一志願。
    當國立藝術學院在臺灣高等藝術圈聲譽鵲起,關渡校園工程進行並不順利,全校師生只能在「校」外過著「遊牧學院」——「遊學」的教學生活。直至1991年春夏之交,春雷乍響,關渡校區可以啟用了,方才結束在外的飄浪,準備進入關渡校園,正式展開校史新的一頁。面對教學環境的巨大改變,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這一年藉著學校「遷移」事件,省思往昔校園生活情境,重新面對新的學習階段,以及所能扮演的社會角色,製作了《關渡元年1991》,這齣儀式劇場的情境就是學校時空環境轉換,學生集體脫離原來的學習生活圈,展開北部、中部、中南部的大地行腳,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中扮演「隨駕戲」的移動演出,然後回到臨時校園,告別往昔的「遊學」環境,也感謝蘆洲各界提供的生活與文化養分,接著全校師生在蘆洲父老陪伴下「出蘆入關」,迎接進入關渡的第一年。
    歲月太匆匆,《關渡元年1991》「出蘆入關」轉眼已「關渡」三十年,從創校迄今更接近四十年了。數十年來,在藝院——北藝大教課、任職、就讀的人如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其中不乏對當代藝術影響深遠的大師。這些年因為大環境的影響,北藝大教學生態環境變化甚大,《關渡元年1991》彼時年華正盛的老師如今離退殆盡,昔日年少輕狂的藝術新秀也走入社會,在各行各業安身立命,有些甚至回到母校作育英才了。不管在哪個位置上,走過「出蘆入關」的青春少年家多已兩鬢斑白,步入人生中年了。
    今日活躍於關渡校園的,絕大部分是沒有「遊學」經歷的新銳教師,學生則是逐年從關渡入學、關渡畢業的新新世代,不論老師、學生,用現在的關渡經驗觀看學校草創時期打造的藝院十年,可能如霧裡看花,《關渡元年1991》「出蘆入關」的陳年往事也宛若神話傳說一般,朦朦朧朧。
    這段學校歷史是應該被珍惜的,而校史的書寫,未必專屬學校行政主管或校史室「史官」的工作,北藝大的教職員、學生及其親朋好友,甚至經常在校園做休閒運動的社區民眾,每個人都可能從不同層面,寫下屬於他們的關渡印象,包括校務行政、藝術創作、展演乃至校園生活的北藝大二三事。
    《風華不盡:關渡元年1991藝術大移動》是以1991年國立藝術學院從「出蘆洲、入關渡」這個關鍵的一年作為切入點,帶出這個「搬家」事件前因後果,這是當年「出蘆入關」迎接新關渡時代的儀式劇場實錄。而從《關渡元年1991》的脈絡中,「入關」之後學校經營模式或校園重大興革、藝術展演也是藝院前十年的延續。這本書的所見所聞,基本上是我從學校一份子的個人觀點,對這所學校的教學、展演特色的觀察,不敢以「校史」自居,更不代表學校「官方」立場,只是藉著這本書與曾經待過藝院——北藝大的每個人,以閑話家常的方式共享那些年的關渡傳奇。對當年參與《關渡元年1991》的藝院學生而言,對於這段艱苦的「隨駕戲」行腳,應該是畢生難得的經驗吧!
    出現在《風華不盡:關渡元年1991藝術大移動》的人物,除了有名有姓的老師、學生、社會賢達外,還有許許多多參與了「出蘆入關」、「安土淨壇」或「藝術.夜祭」等重要校園活動的「同學」,儘管僅被輕輕一筆帶過,有不少人在今日可是赫赫名家呢!
    算起來我的一生主要工作就只是教書,這一行業也是我個人極少數能做的工作!連當初進入國立藝術學院,好像都是命中安排,時間到了就有人拉你進來,而這一進來就一直窩到退休。我很慶幸能在藝院——北藝大從事教學與行政工作,也深深以做這所學校的一份子為榮,而在教學的漫長歲月裡,帶領《關渡元年1991》劇組陪伺大甲媽演「隨駕戲」,最後「出蘆入關」前進干豆門的那一年,仍是今生今世最難忘懷的永恆記憶。
    目次
    汪序 往事如雲 傳統像霧又像花
    自序 干豆門的永恆記憶
    序場 這個學校本身就是一部傳奇
    一 國立藝術學院崛起與校園工程受挫
    二 蘆洲風雲急
    三 遙領:做一齣搬家的戲
    四 前進干豆門——《關渡元年1991》演出設計
    五 揚旗揭榜、鑼鼓三通
    六 八天七夜中彰雲嘉行
    ‧ 第一天:大甲——彰化
    ‧ 第二天:彰化——西螺
    ‧ 第三天:西螺——新港
    ‧ 第四天:新港/祝壽典禮、回鑾典禮
    ‧ 第五天:新港——西螺
    ‧ 第六天:西螺——北斗
    ‧ 第七天:北斗——彰化
    ‧ 第八天:彰化——大甲/安座典禮
    七 出蘆洲、入關渡
    ‧ 謝境呈戲
    ‧ 出蘆入關
    ‧ 安土淨壇、闔境圓滿
    八 「入關」之後:從此在關渡快樂的生活?
    九 藝術.夜祭——世紀末的關渡總動員
    十 校園地圖的完成
    十一 無名的喜悅——從國立藝術學院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十二 北藝大小星星
    十三 藝術新氣象
    結語 關渡萬年
    附錄 毛訓容/出蘆入關,仙姑賜酒——關於關渡元年的小事
    吳世偉/跑得像匹小馬的大偶急救員
    吳明峰/從戲臺下走上戲臺,和北管相遇
    李 鼎/與媽祖同行的孤獨肉身
    杜思慧/搭在鷹架間的遮陽棚
    林仁杰/原來,我一直是在田野上的一根草:《關渡元年1991》與我的聯結
    邱旭伶/大學生扮仙
    胡寧遠/火旺坐車啦!
    陳文英/記憶深處:最有黏性的媽祖遶境
    曾顯章/出蘆入關:我的新鮮人新鮮事
    黃顯庭/看那飄揚著青春的大旗
    劉達倫/記得的、不記得的,一切還是很值得——關渡元年雜憶
    謝良欣/1991聖事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