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出版社:左岸-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2-07-20
    ISBN:9786269505166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優惠價:85折,383

    定價:  $45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 ★ ★ 認識臺灣社會住宅的首選入門讀物 ★ ★ ★
    附錄社會住宅資訊圖解,掌握社會住宅關鍵知識、深入了解社會住宅

    社會住宅能做的,遠比提供一個便宜的殼多更多,
    不只是居住政策,更是社會合作、共享價值的社會實驗。

    公部門與民間倡議團體,如何共同發動一場關於居住的社會實驗
    都市規劃者x市政府住宅部門xNGO共同策劃,紀錄耗時11年的臺灣社會住宅運動

    ▋為什麼我們需要社會住宅?
    多年來以都市經濟發展為首的價值導向,造成住宅資源過度炒作、房價租金不斷創新高。即使過去的住宅政策提供了平價住宅、整建住宅與國民住宅,也都無法有效緩解都市居住的高成本。直到社會住宅的出現,以只租不售、合理租金、弱勢優先為原則翻轉既有的住宅體制,將照顧社會弱勢、資源重分配納入都市規劃的政策發展方向。

    社會住宅的誕生,回應了我們「居住權不應視為個人的責任,而是生而為人的權力」。

    ▋什麼才是好社宅?
    社會住宅除了合理租金、免於歧視、好居住品質之外,也是都市整體發展的一部分,例如:建築設計與鄰里融合,增加硬體公共服務設施(如長照、托嬰),同時發展軟體配套機制,從「共同生活」的角度出發,試圖照顧到社會各階層的的生活需求。

    社會住宅不是孤島,應該回應社會需求與挑戰,讓人們住得起、住得好、有溫度的「生活」在一起。


    ▋為什麼社會住宅不是居住正義的全部,卻可能成為住宅政策的領頭羊?
    居住正義的願景是讓每個人擁有多元且可負擔的居住「選擇」。
    想要買房、買得起房的人,能在政策監管下以合理價格購屋;想要租房的人,能有穩定的租期租金保障;買不起也租不到的人,能住進社會住宅得到庇護與支持;不喜歡市場上的物件,也能以合作住宅打造屬於自己的最適解!

    政府以社會住宅為首,為居住市場提供新的選項,讓我們看見社會住宅裡發展的新居住生活,藉此鬆動舊有思維,破除「居住」=「購屋」的邏輯,區分「居住權」與「所有權」的差異,帶領我們開始思考所謂「好居住」之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真正意義。

    唯有社會真確地了解與體認這些新的居住價值,「住者適其屋」的盼望才有被落實的可能。


    新一波的社會住宅思潮已經不只是蓋房子給人住,
    更從「要不要蓋」的思考方向轉為「要如何經營理想生活」,
    深入到「經營管理」,涵蓋制度層面。

    臺灣社宅的現況是什麼呢?
    本書將打開社會住宅的大門,帶你一窺在臺北生活的一群人,
    面對著環境與社會的挑戰,如何經營理想生活。

    2022年是臺灣社會住宅運動十一週年,本書以平實的採訪紀錄,帶你從社會住宅的真實故事中,看見目前的成果與侷限,同時也收錄東亞與歐洲社宅先進國的案例與反思,進一步與臺灣現況對話,提出未來的可能與想像。


    【本書特色】
    ■ 全彩圖文特輯,深入淺出的資訊圖解,快速了解社會住宅關鍵知識
    ■ 認識社會住宅發展的歷史脈絡,開箱臺灣社宅第一線生活場景
    ■ 從現有的臺灣社會住宅計畫,展望臺灣社宅軟體機制的下一步
    ■ 收錄日本、香港、歐洲……等國際社宅案例,看見先行者如何做到共治營造、多元混居、照顧支持、物業管理

    【好評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不僅是殼,社宅更蘊藏豐富的社會能量,需藉社會性計畫及住民參與來激發。青創更是啟動社宅靈魂及動能的關鍵催化劑。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社會住宅創造的不只是土地空間財產權的差異,而是一種新的生活價值和社會制度。
    藉由社會住宅維護居住基本權利、建置社會團結共同體、促進合作經濟發展,期盼從社會住宅出發走到真實的烏托邦。

    張清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不只是房子,也不只是居住而已。政府可以做的原來不只是這樣,還可很多樣。
    不只是硬體建設,居住更是永續的經營。有了居住者的參與,有了經營,有了故事。這故事書是一本正在你我周圍的社會進行式。

    彭揚凱(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
    《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這本書,藉由國際案例與臺北在地經驗的參照敘述,生動且精準的點出社宅「不只是房子」的必要、可能及想像。關注居住與社宅議題的朋友們,推薦各位仔細一讀!

    黃麗玲(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臺灣的社會住宅是運動倡議者、規劃師與建築師,以及政府等多方共同學習,結合國際交流與在地創新的成果!

    羅惠珍(旅法記者、《巴黎不出售》作者)
    這是第一本臺灣社會住宅書寫,內容是社宅住民的生活日常和心路歷程,因為真實、貼近,讓人想一口氣讀完。

    龔書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臺灣建築師)
    這是一本屬於我們共同面向自己城市未來的集體創作!本書多層次且深刻地討論社會住宅並不能只談住宅硬體本身,而是得重現一個完整的創新機制,涵蓋著更寬廣的社會責任、社區服務,以及公共利益,才得以建立一個進步、共享的社區群體和宜居城市。

    誠摯推薦
    作者介紹
    主編:劉柏宏作者:于欣可、陳芛薇、姜雯、鄭珮宸、曾莛庭、林采鴻、曾稚驊、洪愷伶、王昱文、葉昀昀、詹竣傑
    主編:劉柏宏
    對提升臺灣環境品質有深切自我期許,認為環境議題唯有不斷透過細緻地「社區營造」、「民眾參與」來落實,期待在完成臺灣環境品質優質化之前,積極參與非政府組織共同耕耘議題、轉換觀念,慢慢擴散蔓延讓環境一點一滴的質變。
    現任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理事長,歷任教於中原景觀學系、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
    目次
    目次


    期盼一個美好的城市生活(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 黃一平)

    推薦序
    以社會住宅作為實驗場,實踐城市生活烏托邦(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東升)

    導讀
    想要一起好好生活——從自身與居住正義的距離說起(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 劉柏宏)

    第一章:社會住宅的誕生──社會住宅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答案嗎?
    社會住宅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答案嗎?
    社會住宅最初要解決什麼問題?
    然而,有了社會住宅,我們的城市就更美好了嗎?
    小結:臺北,我們現在在哪一個階段?

    特輯:社會住宅基本概論
    社會住宅的數字
    社會住宅的組成
    社會住宅的分布
    社會住宅基本概念

    第二章:生活可以不一樣嗎?──臺北市社會住宅生活群像
    在城市中為自己撐出一個角落──低薪社會中的社宅家庭故事
    【社宅臉譜】低薪社會中的社宅生活
    成為一位媽媽──少子化社會中的社宅育兒故事
    【社宅臉譜】媽媽們的社宅生活
    漂泊的靈魂能靠岸嗎?──高齡社會中的社宅長輩故事
    【社宅臉譜】高齡長輩的社宅生活
    水泥森林裡的多元共居──向社宅遷移的平宅住戶故事
    【社宅臉譜】從安康到興隆的混居生活
    從水泥城市創造花草綠洲──都市化社會的社宅綠生活故事
    【社宅臉譜】在社宅創造都市綠生活

    第三章:共創生活的火花──社會住宅裡的關係促進者
    混居與管理的平衡點──社宅物業的現場觀察
    【社宅臉譜】社宅物業管理工作直擊
    從居住重新打造的照顧體系──三個社福機構進駐社宅的故事
    【社宅臉譜】社宅社福機構工作現場
    藝術與新生活關係——公共藝術如何進入社會住宅
    【社宅臉譜】社會住宅公共藝術現場
    從「我」到「我們」的共好生活──青創在社宅的故事
    【社宅臉譜】社宅青創戶社宅生活直擊

    第四章:解放住宅的想像力──國外社會住宅案例介紹
    【共治營造】英國羅奇代爾・社會住宅共有化與地方創生生態系的營造經驗
    【共治營造】韓國首爾・貞陵洞藝術社宅的藝術生活──與藝術共生的日常可能
    【多元混居】荷蘭阿姆斯特丹・拜爾美米爾的重生──「明日之城」的衰敗、實驗與再生
    【多元混居】日本大阪・泉北新城的再生──打造「一個都不少」的支持網絡
    【照顧支持】瑞典斯德哥爾摩・須盡歡老年公寓──走入「人生下半場」的集合住宅生活
    【照顧支持】日本愛知縣長久手市・五點過後村──打造跨世代共居的生活村
    【物業管理】荷蘭阿姆斯特丹・Stadgenoot住宅法人──物業管理的日常
    【物業管理】香港・公屋的物業管理──反思與提醒

    終章:什麼是「居住」?──從臺灣社宅居住經驗出發
    重重抗議聲下誕生的社會住宅
    社宅住戶住得好嗎?
    百分之九十九的非社宅住戶
    居住是眾人之事

    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