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第二十七屆臺大文學獎由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共徵得新詩83篇,散文90篇,小說62篇,劇本12篇,主題徵文38篇,合計285篇。本書為優秀作品合輯共39篇。另徵得AI共作項目15篇(分故事接龍、文學對話二組),本合輯僅收錄獲獎者名單與活動寫真。
作者介紹
【主編簡介】
劉正忠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近期的研究重點是東亞現代詩發展史。同時也以筆名唐捐從事寫作,並曾贏得多個重要的文學獎,包括1998年度詩人獎。著作包含七本詩集和兩本散文集。
名人/編輯推薦
院長序
鄭毓瑜(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
當我們投入創作之際,其實已經完成了一件意義非凡的事:那不僅是一種表達,更是一種對自身的重新開發與梳理,一次重新觀看世界的契機。在創作中,我們凝視自身,也回應這個紛亂不居的世界。面對現今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即將被取代」的聲音日益喧囂,彷彿人類的價值正在被數據與演算法所吞噬。在這樣的氛圍裡,「創造力」與「想像力」被反覆提起,成為人類文明欲守護的最後堡壘。AI或許能模仿、模擬,卻難以真正承載我們作為人的關鍵特質──
其一,是自我覺察,包括反省、覺悟與沉思的能力,這不僅是認識自我的工具,更是一種面對世界的倫理立場。
其二,是起心動念,來自於記憶與情感深處的初衷、同理心與道德感,是我們與他人建立真實連結的基礎。
其三,或許也是最根本的──那種非尋常的、非規則的、爆發性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是從荒謬與裂縫中誕生的,是人類歷史與文明延續至今的核心動力。
正是因為這些AI所不具備的能力,我們得以相信:人的創造不是憑空而生,而是與我們的「身體」與「主體性」緊密相連。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連結這個世界。我們的創作,也絕非短短瞬間的成果,而是透過每日的接觸、思索、與他人往來,逐步建立起來的生命基礎。
我們並非浮游於世界之上,而是在時間與經驗中扎根,朝向未來慢慢構築自我。
我想用楊牧〈獻給比利時一個漢學家〉獻給大家:
他們說靜止的中國花瓶
其實是不斷展現著韻律的:
靜止的中國花瓶是動。我相信。字
是可解的甚至當它們已經組成可說的文
(我們都在學習解說)。每個字
也都和靜止的中國花瓶一樣,是動的
或者說我們都在學習觀察一片森林
……
我們相信每個字都是一棵樹
然則 我們都是造化文章裏
一些激動地等待註解的字
我希望這次文學獎得獎作品,會讓人看到激動的字,而且會如同觀賞一片森林那樣新奇與生動!
主編後記
劉正忠(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
在年輕的時候,抵抗各式各樣的壓力與誘惑,在校園內外的某個角落,寫下屬於自己的文稿,那是多麼美妙的事情。文章之所以能夠完成,首先起於想寫的念頭,以及付諸實現的決心。靈感固然可貴,但一步一步向前邁進的耐力更為可靠。無論人世間存在著多少寫作祕訣,「開始動筆寫」總是打開祕訣的唯一鑰匙。
詩為人而作,文學涉及多向度的人際關係;用文字打動未知的讀者的心,哪怕只有一位,也能成為書寫的反饋,因而發表是必要的。臺大的同學得天獨厚,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文學創作,終須歸於個人的不懈追求。臺大文學獎的設立,正是為了使這些同學能有試驗的機會。得獎須因緣俱足,並非全然操之在己。但我相信,寫作者毅然把稿件投出去,就是一件充滿勇氣而值得喝采的事。
身為主辦單位,我們不只被動等待稿件,而是希望創造更多刺激文學創作的氛圍。因此,徵稿期間,我們邀請當下最受關注的作家親臨臺大分享創作經驗。以本年度而言,甫獲臺灣文學金典獎的張嘉祥主講「夜官領路.記憶與鬼魂:談創作實務方法」,他身兼音樂人與作家雙重身分,創作經驗特別引人入勝。另外還辦了一場「作家創作工作坊」,請到寺尾哲也及鍾文音兩位老師,與同學近距離討論細部的寫作實務課題。
從前人們習慣以農業生產比喻寫作,視稿紙為農地,故曰筆耕;但也有人認為文學近乎工藝,工業時代是一變,資訊時代也不得不再變。文學涉及永恆的信念、普遍的象徵,自然有不變之處,才能有共感的基礎。然而文學也特別講究獨特性,對差異性的敏感認知甚至構成現代文學的基本性格。在AI崛起的年代,我們相信文學自有其顛撲不破之處,但也願意打開心胸,迎接新的可能。
除了「小說」、「散文」、「新詩」、「劇本」這四大文類之外,本系承辦臺大文學獎之後,先是新創了「主題徵文」一組,受到同學歡迎,總是收到最多的來稿。近年來,我們又新創「AI共作」一組,目前其實還在持續試探的階段,但我們已經收到許多令人驚喜的作品。我想,寫作本身就是一場冒險,我們期待大家在文字世界裡盡情闖蕩,執著但不迷失,失敗亦有體悟。
本屆文學獎能夠順利完成,我要特別感謝高嘉謙教授協助召集的籌備委員會,他們關注徵獎過程中的種種細節,提供許多好點子。當然也要謝謝所有參與競賽的同學們,成就了又一年的文學風景。也許各位的文章並沒法收錄在這裡,但它們仍是珍貴。有何勝負可言,書寫意味著一切。
序
校長序
陳文章(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文學以語言鍛鑄想像,為萬物重新命名,帶領我們在自我與世界之間不斷回返、試探與開闢。「臺大文學獎」自創設以來,仰賴承辦單位、參賽者、評審與工作團隊同心協力,年年綻放繽紛的成果,早已成為校園裡的一大盛事。
自人類初次握筆書寫,已逾數千載。文字的出現,標誌文學之啟航。時代推移,從筆墨手書至鍵盤敲擊,從紙本載體至數位雲端,似乎那支筆逐步退場,然其「隱形之筆」未嘗消失,仍承載人的感受與意志。即便AI興起於今,那支筆依舊象徵創作者的主體,維繫我們與世界的對話與回應。
臺大作為追求卓越的學府,長年重視人文素養之涵養。國文與寫作教育,正是建構觀點、表達自我、理解世界的根基。熱愛寫作者真是有福之人——他們棲居於多重宇宙,既得以深掘自我,亦能洞見他者之境。在此背景之下,臺大文學獎可以說是臺大人文教育的一種驗收。
近年來,臺大文學獎廣獲社會肯定,屢有作品在全國性的「青年超新星文學獎」中勝出。其所以然,係因同學本身具有厚實的創造力,又能耐心打磨作品。我們的責任本是建立健全的評審機制:由新銳作家擔綱初審,資深作家主持決審,雙重專業視角交織,令每一部得獎作品皆經過嚴謹的驗證。
面對AI技術迅疾精進,寫作邁入新紀元。我們不必視AI為對手,而應以之為助力,提昇自己的思維與關懷。得獎同學站在變革前沿,代表人類與AI展開協商:如何善用其力,如何守住創作的主體?此一追問,或將成為未來寫作教育與思辨的重要課題。願我們臺大的同學持續探索,為我們提出更多有意思的解答。
目次
出版緣起
序一/陳文章校長
序二/鄭毓瑜院長
第二十七屆臺大文學獎活動寫真
新詩組
就開了海產店/李柏欣
講評:陳義芝
天才E的恆星理論/洪群諺
講評:楊小濱
熱帶/楊恩智
講評:余欣娟
造夢者號/江柏蓁
講評:楊小濱
石斑木的早晨/陳彥碩
講評:余欣娟
森林回響的未來/李姵蓉
講評:陳義芝
散文組
門外都是妖怪/王昱忻
講評:鍾怡雯
矯正/吳仲崴
講評:張惠菁
除法習作/吳昕祐
講評:馬翊航
外衣/劉祖兒
講評:鍾怡雯
片語/林軒羽
講評:張惠菁
霧中的林小姐/黃予宏
講評:馬翊航
小說組
蚊明簡史/郭育嘉
講評:張啟疆
隔開/林宇軒
講評:陳栢青
油鬼,蛇,神/林良
講評:張啟疆
雙倍行距/蘇媺
講評:陳栢青
在吹南風之前/連心誠
講評:楊富閔
若能知曉夏天何謂/洪紹藍
講評:楊富閔
劇本組
理想的遊戲/黃予宏
講評:王于菁
天仙配/張語冰
講評:林孟寰
閨密/黃家易
講評:王于菁
草盛豆苗稀/陳芊彣
講評:林孟寰
戀AI迷狂/朱昕辰
講評:盧慧心
觸手可及/徐華璟
講評:盧慧心
主題徵文組——校園內的人事物
腳踏車/王俐禾
講評:羅毓嘉
披著婚紗的人/李蕙岑
講評:羅毓嘉
椰林大道直行/蔡松廷
講評:言叔夏
豔遇/范可軒
講評:言叔夏
季節性憂鬱/游耘如
講評:鍾秩維
斑駁的街貓/洪翊軒
講評:羅毓嘉
網管交接手記/關鈞謚
講評:言叔夏
枕頭/張允柏
講評:言叔夏
Nostalgia/許恩嘉
講評:鍾秩維
流浪的理由/張詠晴
講評:羅毓嘉
水道觀察日記/黃喬柔
講評:羅毓嘉
最高速限/李若彤
講評:言叔夏
二十元又三十七分鐘/賴羿澄
講評:鍾秩維
喜鵲的尾羽/黃予宏
講評:鍾秩維
奇怪農產品販賣部/游涵宇
講評:鍾秩維
第二十七屆臺大文學獎活動紀實
主編後記/劉正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