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性別議題的核心長久以來被想像為追求「平權」,然而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晚清性/別轉型相關論述並不僅止於單向度的邁向現代「權」。本書通過譚嗣同、馬君武、何震、劉師培、章太炎、康有為、《申報》、《啟蒙畫報》、《天義》、《新世紀》、晚清小說等種種論著或報刊材料,析論其中關於性/別知識之重構、婦女或性/別運動方向之設想、帝國主義批判,以及種族、國族、戰爭、殘疾、婚家、經濟體制、全球未來願景等議題。本書試圖提出一個動態的解讀,闡釋這些在視野上超越「平權」的性/別論述,如何回應殖民/現代性,如何與主旋律之外(廣義的)社會主義運動思潮積極聯結,並與「革命」現實相激盪,而對「平權」論的侷限有所批判,展開對於世間福祉更為飽滿的性/別想像。
作者介紹
劉人鵬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著有《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2000),《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2005),《陳第之學術》(2023)等。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2007)。合編有《憂鬱的文化政治》(2010)、《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2011)、《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2012)、《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2014)、《罔兩問景II:中間物》(2022)。
名人/編輯推薦
緒論(摘錄)
一、楔子
長久以來性別議題的核心主要被想像為追求「平權」,本書則試圖追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曾經出現的超出「平權」以外的性/別論述。這類論述並非在抽象理論或價值上非議「男女平權」或否定「平等」的理想,而是在具體的歷史過程中觀察到現代「平權」運動/論述特定面向的侷限,特別是殖民/現代性或私有制的歷史進程中所浮現的「男女平權」本身所具有的問題性;因基於不同的社會、經濟、政治分析視野或願景,對於較具支配性的、特別是與資本主義帝國殖民/現代性攜手的「平權」論提出質疑,而展開不同的運動議程(如何震的「女子革命」或「女子解放」),或者以烏托邦想像的形式面向未來(如《大同書》的性/別烏托邦)。本書暫以「『平權』的影子」來概括。這類論述至少目前為止在歷史中並沒有形成清晰完整或旗幟鮮明的性別理論,甚至在現代「平權」的大纛下今日尤其難以辨識。之所以名之為「影子」,一方面因為這類論述其實如影隨形在「平權」論旁邊置疑「平權」在歷史中的侷限性;一方面也是強有力的現代「平權」論使之成為影子似的存在。然而名之曰影子並非指受害或邊緣性,反而是一種「幽靈」式的革命視野。
書名中「性/別」一詞來自台灣一九九○年代的創發。該詞最早出現於1993年《島嶼邊緣》第9期「女人國.家認同」專輯,署名「米蟲」的丁乃非將莫尼克.維蒂格(Monique Wittig, 1935-2003)的兩篇文章譯為「性/別」,並在「譯前記」中指出,該譯作是為「刺激台灣性/別運動寬廣的想像空間,婦運與同志運動及其它性/別運動形成聯合陣線」,並點出如果婦女運動單單挑戰「父權體制」,將終極目標僅僅放在「兩性平等」,就如同工人要求與資本家平等,不僅不可能,且只是再生產異性戀體制的「共犯」。1995年9月《島嶼邊緣》第14期署名「斜左派」的甯應斌(筆名卡維波)〈姓「性」名「別」叫做「邪」〉一文,指出「性/別」這個符號表達出「性」與「性別」是相關卻又不同的權力關係,同時又表達出「性」有其內部多元差異(「性」的「別」),以及「性」、「性別」與其他的「別」(如階級、種族、年齡等)之相關。同年10月中央大學成立「性/別研究室」,正式以「性/別」為理論立場,意指多元差異之性、性別與「別」(其他社會差異)兼顧。本書認為,「性/別」一詞所指向的,正是一種不止於「平權」的視野。
這類不止於「平權」的性/別論述,雖然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不同場域有其不同的論述形構,且皆非單一思想來源,但基本上或多或少可溯源於一種早期(廣義)「社會主義」思想/運動的向度。〈緒論〉將會先用一些篇幅在本書的特定關懷下勾勒早期(廣義)社會主義及其與婦女議題關係之大要。
晚清可說是「性/別轉型」論述生產的一個關鍵時刻。然須先釐清的是,當我們使用「性」、「性別」、「性/別」等詞來觀察晚清相關論述,已然是使用現今術語以中介古今,已然是一種以今譯昔之「翻譯」的理解。強調「翻譯」,意謂清楚意識到我們正嘗試理解一種不同時代的論述,可視之為某種「異文化」,以既「信」又「達」的語言如實詮解是我們的目標;然而也必須清楚意識到,我們正使用來詮解過去的語言(意義體系),無可避免已經帶著時代差異,我們必須更用力去還原、理解過去不同的脈絡,同時難免要出入於古今差異之「間」,來回思考。同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的說法或許也可納入考慮:翻譯的原文總已不是原文,而是原文的來生(後續生命)。
「性」字在晚清文獻大部分的脈絡裡,尚未指「sex」;至於「性別」、「男性」、「女性」等詞,不僅極罕見,且含意未必與今相同,更何況生產於二十世紀末台灣的「性/別」。本書第一章即探討了中文語境將英文「sex」翻譯成「性」字之前的一點歷史遺跡,及當時如何透過批判性地重論「淫」字而帶出現代視為「性」的內容;考察這段轉型期間字詞與論述之翻譯,同時討論知識框架與中介的問題,並以「中間物」或「中間環節」為一種視野,試圖理解這段過程。其後的章節亦多以今之「性/別」術語中介古今,主要因為本書對於性/別政治視野之省思,既是試圖理解晚清作為現代早期的若干論述遺跡,同時也隱隱然對話於今,使用「性/別」一詞相對較可捕捉不止於「平權」的論述。
在現今這個時刻,性別論述幾乎定型為「平權」,要探討晚清「性/別轉型」時期所生產的「不止於『平權』」的論述形構,無疑要認真面對諸多理解上的鴻溝,包括意識形態、感覺結構、盛行的性別理論,以及種種已經定型的歷史知識等各種中介。以下在〈緒論〉第四節「『轉型』過程中的性/別論述與『交織性』的問題」將試圖點出這些難題。而在種種的困難中,我們需要一種較合適的視野,本書提議「中間物」視野,將在第四節中嘗試從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1859)對於中間環節或過渡型物種的討論,勾勒出一種對於「中間物」在生存鬥爭以及知識凝結定型歷程的啟發性理解。本書各章內容,從某個角度說也可視為是在既有的種種框架中識別「中間物」的過程,嘗試的方向是在「關係性」中看見特定歷史時刻的特定性/別論述如何在全球運動與關係中構成與轉變,在一種動態的理解中,同時看見全球與在地關係如何構成,以及在此過程中的思考/論述/實踐。這當然無法概括於任何同質性的整體,而是透過一些材料的遺跡闡發其意義。早期(廣義)社會主義是這一線索的重要思想資源,以下先作概說。
二、作為「幽靈」的「社會主義」
學界一般討論中國社會主義與女權主義(或婦女、性別)相關議題的著作,通常著眼於1921年中共建黨或是1949年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有關的時段。本書的一個重要部分則處理了建黨前較早的晚清時期,中文語境的「社會主義」一詞尚在某種渾沌狀態,作為一種零星的思想資源,或是一種視野,鑲嵌於晚清婦女或性/別議題而產生之論述。本書「彌勒女權論譯介與社會主義學說」(第一章),以及探討1904年《女獄花》小說中女學、平權與革命的論述張力(第三章)、1907年《天義》女子教育的無政府共產主義革命理論(第三、四章),與何震女子反軍備主義論(第五章),《大同書》的全球生產與社會關係重構(第七章)、晚清毀家廢婚論(第八章)等,都涉及晚清性/別論述與(廣義)社會主義學說之間各種不同的關係軌跡。
伯納爾(Martin Bernal, 1937-2013)在《一九○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Chinese Socialism to 1907, 1976)一書有兩處提到「社會主義」與女權的聯繫,這兩處都提示了晚清女權說與當時新興「社會主義」思想的某種密切關係;雖然只是提示性地一語帶過,但此提示卻是重要而一向被忽略的。其一是:
對中國和歐洲的許多激進派來說,社會主義與女權的聯繫是顯而易見的。有幾個人,像未來的中國社會黨領袖江亢虎那樣,最初就是經由爭取女權運動而引起對社會主義注意的。
伯納爾根據的是江亢虎(江紹銓,1883-1954)曾提及因閱讀日人幸德秋水(1871-1911)1904年所譯奧古斯特.倍倍爾(August Ferdinand Bebel, 1840-1913)的《婦女與社會主義》(Woman Under Socialism, 1879)而關注社會主義;以及江在《洪水集》(1913)中有一節論到「社會主義與女學之關係」。江亢虎於1911年演說稿〈社會主義與女學之關係〉文中提及:「社會主義之名詞,雖自泰西經日本轉譯而來,社會主義之思想,則凡含靈負秀者,無不有之。其概括之大目的,惟求人類共同之幸福,而彌經濟界不平等之缺憾而已。」他歸納社會主義重點在於「教育平等、財產獨立」,並主張「必自改革現在之家庭制度始,故與女子教育,實有最密切之關係在」。
伯納爾上述著作另外一處提及婦女解放與社會主義相關的材料,是關於《新民叢報》1903年馬君武(1881-1940)的譯著:
梁(啟超)的同事馬君武,著文談到約翰.穆勒提倡婦女解放,以及它和社會主義的關係。馬君武還撰文詳細敘述了法國的社會主義及無政府主義的奠基人聖西門和傅立葉的生平與學說。
這是指馬君武1903年發表於《新民叢報》的〈彌勒約翰之學說〉與〈聖西門之生活及其學說〉及其後附「佛禮兒之學說」(按:「佛禮兒」即傅立葉〔Charles Fourier, 1772-1837〕)。馬君武是晚清譯介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學者,伯納爾的說法啟人疑竇並且誘人索解的問題是:彌勒約翰(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一直被認為是自由主義者,他的女權論也一直被認為是當代女性主義流派中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然而馬君武聯繫的卻是彌勒與社會主義或社會黨的關係(詳本書第一章第三節)。
事實上,1903年金一(金天翮,1873-1947)的《女界鐘》亦提及「吾讀社會黨史,而知其實行男女同權之主義。吾傾倒,吾愛慕,吾表同情」。金一引述了1891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第二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由當時與會的婦女代表提案通過的決議,即要求各國社民黨在其綱領中明確表述婦女在民法與政治上享有與男人同等的權利,「以廢除世界各國所有不與女人以同等權則之法律」。這些早期的點點滴滴,俱可瞥見當時「女權」論與「社會主義」千絲萬縷的關係。
然而論及「社會主義」,不能不同時留意的是該詞之「汙名」及引發之情感反應,中外皆然。1911年,江亢虎曾提及他所感受到的當時國人對「社會主義」一詞之無端恐懼,「今我國朝野上下,一聞『社會主義』四字,罔不有談虎色變之象」,他認為這是由於無知:「此坐於世界大勢,太不了然,且未獲一聆此種學說之緒論故耳。」因而他描繪了社會主義在「全球」之盛興,以及各方各派各有所見的主張:
社會主義乃極寬泛之話頭,其流派至繁夥。有近似專制者,有近似立憲者,有近似共和者。有分國界、種界者,有不分國界、種界者;有政府及法律者,有無政府及法律者;有持共財產者,有持均財產者,有持廢財產者。其辦法有從教育下手者,有從實業下手者,有運動國會員多數協贊者,有鼓吹勞働家同盟罷工者,有暴動者,有暗殺者。近年東方幸德秋水輩,持一極端之極進派;如立憲黨中,英有克林威爾,日本有西鄉隆盛,若執數人以概全體,則立憲不亦同為大逆不道之主義哉!且就全球現勢按之,民主國不必言,即君主立憲,如英、俄、德、比,其在朝在野,社會黨學說之流行,實力之膨脹,著著進步,班班可徵。而一二強有力之反對者,亦惟著論以辨難之,立法以範圍之,無敢公然冒大不韙為芟夷蘊祟之計。誠以公理不可泯、輿論不可違。
這是他所見「社會主義」箇中紛歧,以及為了緩和無端恐懼而提供積極的信息。然而當時實際情況的另一面是,全球社會主義者或社會主義著作,多處於受驅逐、受查禁、受監控鎮壓,甚或被殺、被消滅的狀況。劉師培(1884-1919)就曾述及當時各國政府對於社會主義者或平民黨的暴力,包括「民主」政府之禁言論自由:「俄國近歲以來,殘殺志士,幾及萬人……日本亦然。一罷工,而捕者千百人,一倡社會主義,則遏其言論,禁之監獄。雖以法、美民主之制,猶且以暴力削平民黨⋯⋯近則北美政府,且禁言論之自由。」「社會主義」事實上是以一種「幽靈」的方式存在於國際之間,其作為當時女權運動或女性解放/女子革命或性別體制重構的思想資源,也是向來既被忽略、又似幽靈般的存在。
本書即試圖拾回一些目前關於晚清中國婦女運動歷史敘事或性/別論述方向與(廣義的)社會主義思想資源有關、而較被忽略的聲音/論述實踐,嘗試理解一種「幽靈」式的視野所可能蘊含的歷史意義及其批判性與未來性。
目次
誌謝
緒論
一、楔子
二、作為「幽靈」的「社會主義」
三、「社會主義」思想傳統與女性議題
四、「轉型」過程中的性/別論述與「交織性」的問題
五、「中間物」視野:《物種起源》裡的「中間過渡類型」
六、尾聲
上篇 世紀之交性/別轉型的中間過程
第一章 「淫」、「性」與「翻譯」:世紀之交「中間物」狀態的性/別知識重構
一、譚嗣同如何討論「淫」
二、「性」與「sex」
三、彌勒女權論譯介與社會主義學說
四、餘論:魯迅的「中間物」
第二章 女學.殘疾.西學:從1876年的〈論女學〉到1897年的〈論女學〉
一、一八七○年代《申報》的〈論女學〉系列
二、一八九○年代梁啟超〈論女學〉及其後:當「女學」成為「西學」
三、晚清「殘疾」教育論述的遺跡:以《啟蒙畫報》為例
四、「平權」之外:批判資本主義的「殘障」研究
中篇 「平權」以外的「革命」視野
第三章 路線差異:「平權」與「革命」
一、1904年《女獄花》中的「平權」與「革命」
二、1907年《天義》的女子「革命」理論
三、何震「女子經濟革命」與魯迅的〈娜拉走後怎樣〉
四、「女子教育」與「女子革命」
第四章 婦女解放與無政府共產主義語境中的《天義》與何震
一、前言
二、「何震」或「何殷震」以及「何震是否為作者」疑義考論
三、何震與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相遇:1904年上海
四、晚清「革命」語境中的無政府共產主義與《天義》
五、《天義》呈現之「無政府共產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立場差異
六、《天義》與「新世紀叢書」譯介之無政府主義各種派別
七、《天義》的女子革命與無政府共產革命並行
八、《天義》與國際社會主義婦女運動
九、女子解放與勞動者視野
十、《天義》性別論疑義討論
十一、結語(附論何震、劉師培歸附端方並非變節)
第五章 何震的女子反戰論及其論述語境
一、前言
二、《天義》之女子「革命」路線及反戰立場
三、〈女子非軍備主義論〉要義
四、國際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反戰運動的思想資源
五、「富國強兵」論批判與「反愛國主義」
六、世界主義的「亞洲」視線
七、何震論戰爭為性別壓迫之起源及女子在戰爭中之經驗
八、結語
第六章 「神經病」與「革命」動能:章太炎「平等難」
一、重讀「承認我是瘋顛,我是有神經病」
二、眩厥、神經病與革命
三、妻,妾,婚姻家庭
四、「神經病」作為論述位置
五、歷史化的「平等」與「齊文野」
下篇 「平權」之後的新社會關係想像
第七章 《大同書》性/別烏托邦
一、前言:大同烏托邦與殖民/現代性的種族悲歌
二、從性/別體制到全球社會關係重構
三、《大同書》中繽紛的「性」想像
四、《大同書》的公有烏托邦生產關係與社會關係想像
五、作為大同烏托邦核心的性/別體制啟動力
六、《大同書》烏托邦的核心:「人種」
七、結語:未竟的漫漫長路
第八章 晚清毀家廢婚論
一、前言
二、早期毀家廢婚論資料及其意義
三、在思想檢查下尋找改變出路的論述實踐
四、重構親密關係之公共性
五、毀家廢婚論交織其他議題及立場
六、「大同」文明的親密關係與現代性問題
七、結語:在反對婚姻家庭「制度」中重新思考親密關係
無法總結的結語:「平權」的影子與「革命」的幽靈
引用書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