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謀食與謀道: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研究
    編/著者: 游勝輝
    出版日期:2025-07-24
    ISBN:9786267768075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中國文學總論

    優惠價:9折,585

    定價:  $6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100 元
    特價:90折!90
     
    定價:100 元
    特價:90折!90
     
    定價:350 元
     
    定價:630 元
    特價:90折!567
     
    定價:450 元
    特價:90折!405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當生存與理念產生衝突,明遺民該如何自處?
    他們撰寫的詩作,呈現了哪些掙扎的心路歷程?

    「君子謀道不謀食」,是流傳已久的儒家名言。遺民基於忠義,不仕貳姓,是對新朝利祿的否決,生計這樣的現實問題理應不在眼中。然而,事實上,這是明遺民群體好「謀」的話題之一。在生計問題上,他們會面臨什麼樣的生存困境?又會如何付諸詩歌書寫?

    本書以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為研究對象,以群體研究的視野觀照,析論其傳記生計記載之形象塑造,以及其生計貧困與治生方式之主題書寫,從中發現,此類詩歌書寫既呈現艱難謀食的生命體驗,也力圖打造堅毅謀道的理想形象,呈現有別於傳記之道德化傾向的辯證張力。藉此,本書得以深化對於明遺民生計議題與詩學理念的認識,並為理解清初詩歌之承繼與轉折提供一扇重要的窗口。


    【專家推薦】

    《謀食與謀道》通過遺民自撰詩作,理解他們在生死、出處的抉擇中,面對「實然」生存過程的心境,其中也交纏著「應然」命題的再思辨與實踐。書中調和從事治生和維護氣節的兩端對立,正視遺民在兩者之間艱難維持的心路歷程;分辨不同文類的殊異性質,選擇遺民的詩歌書寫進行詮釋;收編不同遺民個體的生命體驗與藝術成就,匯集交織為遺民群體的觀察論述。本書在主題意識、材料選擇以及論述脈絡的推進,展現出創發新意與細密工夫,深具學術價值。
    ──曹淑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作者介紹
    游勝輝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詩文與社會文化、明清詩學、近現代辭賦。著有〈論晚明蕭士瑋春浮園書寫之景觀敘述與情志寄寓〉、〈遺民.逸民.鄉紳:明遺民二代蕭伯升之家聲延續與志意詮釋〉、〈人巧合天工,新物勝舊物──論清代〈自鳴鐘賦〉西方新物之書寫模式〉等數篇期刊論文
    名人/編輯推薦

    後記

    確定可以出版這部專書時,我就跟編輯煜翔說:「我可以在最後插一篇〈後記〉嗎?」到了現在,全書校對大致完成了,終於可以用一點篇幅,用「我」――而不是「筆者」――的聲音,說一點感想,與感謝。

    本書改寫自我的博士論文《史外傳心――清初江南遺民詩之生計書寫研究》。其實,博士畢業已經是2021年7月的事了,卻到了2024年3月才開始投稿出版社,2025年才以專書的形式問世。都怪我,畢業後就把博論擱到一邊,轉而研究明遺民二代的議題,雖然與遺民仍然相關,跟生計就沒什麼連結。畢竟從考進博士班到畢業,將這個議題從廣搜資料、收縮範圍、擇取視角到真的完成,已經有六、七年的光陰,議題再有趣都很難吸引我繼續停留了。

    也許更為關鍵的原因是:對於這個論題是否能引發學界的興趣,有多少讀者需要這本書,就算到了現在,我都不是那麼有把握。繳交論文畢業時,我已經清楚目前論述的框架有其局限。隔了兩三年,到了改寫成專書的階段,我還是無法想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即使我的個性算是很容易放過自己,在某些時刻還是會自問:「這樣真的可以嗎?」

    因此,在這本專書真的要出版時,我要特別感謝一路上打消遲疑的良緣:感謝當初博論的口試委員林麗月教授、廖肇亨教授、謝明陽教授以及王學玲教授,作為博士論文的把關者,從論題設定到論述行文,皆提出諸多針砭,畢業後也持續給予我鼓勵與支持;感謝臺灣中文學會「第九屆四賢博士論文獎」給予的肯定,讓我更能相信此書有出版的潛力;感謝學術良友政緯一直催促我改寫專書投稿,沒有他,說不定我還在裹足不前;感謝臺大出版中心願意送審出版此書,「中國文學研究叢書」的主編鄭毓瑜教授對於題目、分節的調整建議,以及兩位匿名審查人給予的寶貴意見;編輯煜翔與外校人員也提供密密麻麻的訂正與調整,多到不可思議,我已盡可能全面吸收與修改;出版前夕,傳來本書獲得2025年上半年度國科會人社中心「出版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出版補助,兩位匿名審查人對本書的肯定,更是對於我的一大鼓勵(至少不會讓出版社虧錢吧?)。最後,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曹淑娟教授,入門以來,各方面總是麻煩老師的幫忙,這次還很榮幸得到親筆賜序,真是無以為報,但願能不負老師一直以來的肯定與期待。

    此外,從博士論文改寫成學術專書,是從進入中興大學中文系任教開始,因此也要特別感謝本系提供了穩定的環境,東陽主任與許多前輩、同事、系辦助教不吝提攜指點,以及一兩年來學生助理俊霖、庚道、肇麟、淳曄、薰緣、郁晴等協助處理行政瑣事,讓我有充分的餘裕進行論文修訂。

    雖說總是懷疑本書論題的價值有多少,真的有機會能夠讓更多讀者看見,還是很高興――為自己高興,更為我研究的對象高興。藉著改寫、校對,反覆閱讀這些不盡著名的遺民詩作,感受他們如何徘徊、掙扎於「謀食」與「謀道」之間,如何抉擇、行動與書寫,也許最終處理得仍不盡完美,我還是不後悔當初的選題。如今成為中文系教師,好像暫時不用為「謀食」傷腦筋了,但看到許多系上大學生為了未來出路而焦慮,而不再對人文經典的詮釋懷有熱誠與信心。「謀食」與「謀道」之間,依然是值得思考的議題,以及足以動人的境遇吧?因此,我把最後的感謝送給我的學生――雖然他們大概不會想看這本書。


    推薦序:事上磨練

    曹淑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明清易代關涉政治、經濟、思想等多元層面的變動,士人面對出處抉擇與文化衝擊,考驗尤為嚴酷,激發了時人以各種形式進行自我書寫與觀察記錄。其間有關身分認同、生死選擇、悔罪心態、逃禪遊走等議題,學界已有豐碩研究成果,為遺民的文化心態與價值判斷作出深刻的論述。這些論述闡析士人面對一重重生與死、抵抗與不抵抗、出與處之間的難題,思考政治、節義、生死、文化的觀點,作出殉國、起義、逃禪、歸隱或者仕清的行動選擇,偏多彰顯遺民對於「應然」命題的思辨與判斷。

    勝輝博士在既有論述的基礎上,聚焦討論遺民之生計書寫,試圖通過遺民自撰之詩作,理解他們作出不死、不出的抉擇後,面對「實然」生存過程的困境與心態,其中也交纏著「應然」命題的再思辨與實踐。作者選題別有見地,懷抱多重的關懷企圖,論述亦緜密細緻,意義可略作分說。

    首先,本書調和從事治生和維護氣節的兩端對立,正視遺民在兩者之間斟酌維持的心路歷程。部分遺民如顧炎武治生有術,從容兼顧謀食與謀道,固然無黜於其遺民身分的抉擇與堅持。另也有大量遺民薇蕨難飽,不免飢寒,如何堅持價值選擇,斟酌於義利幾微之際,卻是一樁日常真實面對的課題。張岱云「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後人粧點語也」,簡單的文字透顯深沉的重量,正是從瓶粟屢罄,不能舉火的真實經驗中來。也唯有理解遺民可能長期面對生存困境的體認與承擔,才能理解其中或有的猶疑與堅持守節的艱難。

    其次,作者分辨不同文類的殊異性質,選擇遺民的詩歌書寫作為聚焦文本進行詮釋。傳記與議論記存了豐富的遺民群像,也反映了撰述者對理想遺民的形象塑造與價值評議;相較之下,遺民自撰詩歌或者出自具體存在情境的感發,或者有意建構自我理想形象,兩者都流露更多主體訊息,適合探訪遺民如何彳亍於謀食與謀道的生存實感。

    再次,本書收編不同遺民個體的生命體驗與藝術成就,匯集交織為遺民群體的觀察論述,又保持對群體邊界的警惕。群體總論必須奠基於紮實豐富的個案觀察,書中以清初、江南劃定時空,藉由一百四十餘位遺民的詩歌支撐起謀食與謀道的多樣化論析。同時也據以反思明清之際遺民詩學繼承「詩主性情」的命題以及歸返儒家政教精神的趨勢,強調詩歌創作實踐本身,對遺民詩學的逸離與回歸形成辯證性張力。

    此外,不同遺民個體各有對處境變化的認識,以及士人作為個體行動者的自覺。遺民群體中既有曾經起家仕明的舊臣,也有只為地方官僚延攬的幕賓,更有散在四方、生長民間,未曾涉入中央與地方政治體系的個人,各有對處境變化的體認、判斷,自覺採取回應的行動。此部分既上承中唐以降士人對人世秩序的自省風氣而來,且經程朱理學、陽明心學內向修身的引導,復與老莊、佛門思想交會,加上文學思潮此起彼伏,風氣交推,思潮濡染,地域、時段、個別等多樣性日益參差,都是此書中遺民與遺民詩隱括的時代趨勢。

    此一論題涉及文獻繁夥,且多未經標注解讀,從蒐羅彙整資料、梳理隱晦的書寫情境與涵義,到建立架構層次、完成具系統性的論述,整體寫作過程充滿挑戰。勝輝好學深思,穩健從容,在學習過程中,同時獲得諸多學者的栽培指點,得以轉益多師,融會貫通,遂能實現預期規劃,完成具有開創性的論述。

    本書由博士論文改寫出版,標誌著此段學術航程的成果,十分可喜。當年以數日早餐費用買得第一本課外讀物《唐詩三百首》的小男孩,早早體驗飢餓與滿足同時並存的身心實感,如今已是可以推擴主體經驗,建構知識體系的青年學者。養心不離事物,尤其人文課題的思辨,也是事上磨練工夫,期許不負初心,持續拓展視野,沉潛深耕,奉獻己力於文學文化的傳承,從中安立生命的價值。

    目次

    推薦序 事上磨練/曹淑娟
    第一章 導論
      一、無怨有怨:再探明遺民生計
      二、史外生計:辯證理想與現實
      三、生計入詩:反思明遺民詩學
      四、江南遺民:群體研究的視野
    第二章 奇窮寓節與治生明道:遺民傳記的形象塑造
      一、遺民本人:生計貧困與固窮安貧
      二、遺民家人:被動受苦與自覺守節
      三、遺民治生:品概性情與遺民志節
      四、傳記不記:生計記載的篩選策略
      五、小結
    第三章 困窮與固窮:貧困的苦澀與苦節
      一、生計貧困的生命體驗
      二、固窮安貧的理想形象
      三、家人凍餓的不同聲音
      四、小結
    第四章 持劍與秉鋤:田園的象徵、反思與憂樂
      一、躬耕遺民的理想形象
      二、晚明江南文化的反思
      三、以農維生的生命體驗
      四、小結
    第五章 成名與辱身:知識、技藝的志節寓託與失落
      一、隱而有託的集體想像
      二、隱而有託的自我形象
      三、藝業難展的無奈感慨
      四、小結
    第六章 信天翁與乞飯鳥:游食、游幕的理想建構與解構
      一、理想布衣的自我塑造
      二、岌岌可危的自我認同
      三、思鄉念家與歸耕志願
      四、小結
    第七章 結論

    後記
    引用書目
    文章出處
    附錄
    附表一:《明遺民錄彙輯》中清初江南遺民之生計記載
    附表二:《明遺民錄彙輯》中清初江南遺民之治生記載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