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教育學習
     
    在死神的陰影下:戰爭與和平的文化思考
    出版日期:2025-09-08
    ISBN:9786267741023
    參考分類(CAT):教育學習
    參考分類(CIP): 國際關係

    優惠價:9折,405

    定價:  $4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定價:560 元
    特價:90折!504
     
    定價:100 元
    特價:90折!90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定價:380 元
    特價:90折!342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戰爭的陰影正在全球不斷的擴大中,人類文明發展迄今竟然再次陷入戰爭的泥沼,而且隨時可能因為擦槍走火而演變成全球的大災難。人類究竟因何如此執迷於戰爭?其文化上的因素為何?本書試圖從不同的面向叩問此一千古難題。
    作者介紹

    傅大為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專業為科學史、科學哲學、STS、性別與醫療及國際政治經濟學。解嚴前後以《基進筆記》知名。為2023台灣反戰聲明發起人之一,目前亦為黨外在野大聯盟成員。2019年出版《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2022年出版《介入與回應:女性主義科技研究與STS》、2024年與王道還合譯孔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的最後著作《世界是複數的》(The Last Writings of Thomas S. Kuhn: Incommensurability in Science)。近年來準備撰寫基進知識分子杭士基、傅柯二人的思想與行動,並反思自己過去思想行動的轉換。

    盧倩儀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歐文系兼任教授,美國哈佛大學科學歷史系研究學者。研究領域包含歐洲整合、歐盟政治、新自由主義、氣候變遷、去成長、無政府主義、動物權,著有Surviving Democracy: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in A Neoliberalized World (Routledge, 2020),主持播客《民主有事嗎?》。

    吳玉山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合聘教授。為中央大學首屆羅家倫講座教授與國鼎講座教授、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政治大學講座教授。曾獲得三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學術獎、臺大兩次教學傑出獎。曾擔任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籌備處主任與創所所長、國科會政治學門召集人、臺北中國政治學會理事長。研究領域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治與經濟轉型、民主化與憲政設計、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理論,近期更致力於引領歷史與國關之研究。共出版26本中英文專書,及170餘篇期刊與專書論文。

    熊宗慧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莫斯科大學語言系博士。專業為20世紀初俄國文學、俄國現代主義詩歌。近期發表論文有〈曼德爾施坦詩歌當中的時間與空間的交互作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俄文發表);譯作有《時間的奔馳——阿赫瑪托娃詩集》(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演講有「戰爭是以大眾福祉為名的罪行——從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談起」(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鄺可怡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法國文學及比較文學系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曾應邀出任法國巴黎人文科學研究中心(FMSH)訪問教授及研究員、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學者。近年出版學術專著Du Langage au silence: L’évolution de la critique littéraire au XXème siècle、《黑暗的明燈: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互為東西: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跨文化對話》,編校《戰火下的詩情:抗日戰爭時期戴望舒在港的文學翻譯》及《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

    鄭毓瑜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現任臺大文學院院長。鄭教授擅長結合中西人文思潮,為古典文學開拓具有前瞻性與跨領域的視野,其中關於「空間」、「身體」、「抒情傳統」、「漢語詩學」的論述尤為海內外注目。著有《六朝文氣論探究》、《六朝情境美學》、《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顛倒世界:古典詩畫論與唯科學主義》等專書。

    連弘宜
    俄羅斯聯邦外交部國立莫斯科國際關係大學(MGIMO)國際關係系政治學博士、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學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專任教授兼國際事務學院院長。曾任國防部戰略規劃司編纂、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哈佛大學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俄國政治與外交政策、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國際安全及國際衝突、國際關係。

    楊三億
    華沙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教授、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會長、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全球政治評論》主編等學術職務。主要研究興趣為歐洲聯盟整合、歐洲中小型國家安全策略、中東歐國家政治轉型與外交政策、俄烏戰爭等議題。近期將視野拋向至其他地區的中小型國家面對地緣政治競爭研究,嘗試從理論與實務兩個層面了解這一群國家策略回應脈絡,希望能提供給學術同好更多面向的參考經驗。

    黃旻華
    密西根大學政治學博士(2004),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為統計方法、民主化研究、調查研究、中東政治。現任中國政治學會理事長、「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計畫」總主持人,曾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德州農工大學以及國立政治大學,也曾擔任布魯金斯研究所的訪問學者(2014–2015)。近期著作刊登於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等期刊。

    張登及
    英國雪菲爾大學政治學博士、政大東亞研究所博士。曾任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財務長,中國政治學會(臺北)理事、秘書長,臺大政治學系主任。現為臺大政治學系教授、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研究領域包括國際關係理論、東亞與中國國際關係史、中國外交與中美關係、中共黨政、地緣政治、古典社會學理論。

    王智明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亞際文化研究學會(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Society)理事長(2023–)。曾任《文化研究》主編(2017–2023)。著有專書《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2021)與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 Student Migr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n America(2013);另編有《善惡朦朧的邊界:夏濟安精選集》(2025)與Precarious Belongings: Affect and Nationalism(與吳佩松合編,2017)等書。研究領域為亞裔美國文學、文化研究以及學科史,目前的關懷為「當代」觀念的構成以及後∕冷戰的歷史敘述與地緣政治。

    楊儒賓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合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家身體觀》、《1949禮讚》、《儒門內的莊子》、《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道家與古之道術》、《原儒——從帝堯到孔子》、《多少蓬萊舊事》、《思考中華民國》等書;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自然概念史論》、《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等書;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等書。目前除學術專業領域外,也幫清大文物館作策展及收藏政策定位的工作。

    張小虹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曾任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客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曾獲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胡適紀念講座等。主要學術研究領域為女性主義文學與文化理論。著有《止戰》、《電影的臉》、《文本張愛玲》、《張愛玲的假髮》、《時尚現代性》、《假全球化》、《在百貨公司遇見狼》、《怪胎家庭羅曼史》、《性帝國主義》、《慾望新地圖》、《性別越界》等學術專書。

    林文淇
    美國石溪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學士班與英文系合聘教授、台灣電影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電影資料館館長,著有《華語電影中的國家認同與國族寓言》(2010)與《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影評集》(2011),參與編著Thirty-two New Takes on Taiwan Cinema(《台灣電影研究32新論》,2022)、《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中的城市、歷史、美學》(2015)等專書。

    前言:死亡的記憶何其遙遠——在21世紀避免戰爭的方法

    廖咸浩(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在他的名作〈荒原〉(“The Waste Land”)開頭前幾句是這樣說的:

    四月是最殘酷的季節,讓
    丁香從死寂的土地中冒出,將
    記憶與愛欲混合,以
    春雨將遲鈍的根芽擾動。

    本詩寫於二次大戰後,以這些詩句啟首所反映的是,即使在春雨陰影仍糾纏不去。然而,人是健忘的。在2022年2月24日,還未等到春雨開始擾動死亡的記憶,新的死亡已經開始了:俄烏戰爭點燃了21世紀的第一把戰火。與任何戰爭的開始一樣,雙方都有充分的理由:一方反侵略,一方反法西斯壓迫本族同胞。接踵而至的是加薩的危機:雙方仍然都有不得不戰的理由:哈瑪斯控訴猶太復國主義搶奪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而以色列入侵是為了報復哈瑪斯綁架人質。最近(2025年6月)以色列突然轟炸伊朗,也號稱是為了生存所展開的「預防性戰爭」,一如一次大戰之前,奧地利對塞爾維亞宣戰的理由。

    這些堂而皇之、大義凜然、崇高神聖的理由,讓每一次戰爭都有大量的年輕人為其所惑。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初,雅典的年輕人紛紛請纓,因為他們對戰爭有一種奇特的嚮往。一戰爆發之初,參戰雙方的各國年輕人也有相當比例以赤忱擁護,視之為愛國或∕及正義之戰,而競相奔赴戰場。眼前的俄烏戰爭,一望即知與過去的戰爭似曾相識,充滿了讓人熱血沸騰、關於公理與正義的口號:出征是為文明聲討野蠻,是為受害者排除加害者,甚至連加薩的屠殺都讓不少人覺得理所當然。

    但追根究柢,從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至一次大戰,貫穿戰爭的邏輯始終如一:莫不出於資源爭奪,而不是因為野蠻與文明的不相容。而且往往可以看出紛擾的背後有著影舞者在運籌帷幄,那是制訂規則的霸主要維持霸主的地位,才能主導資源分配的方式。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觀察,這種獨佔資源的企圖,源自人類育嬰方式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發展出的掌控企圖以及此企圖之不可能。人類的欲望在主體幼兒時期進入語言系統之際成形,語言系統剝奪了主體前語言時期與母親(或養育者)混融全一(undifferentiated)的至福感,但也提供了主體新的安頓之處,也就是透過語言的學習進入社會價值構成的「大義物」(the Other)。然而,大義物並不如其宣稱的一般,有一套完整無缺的體系,而會在受到與社會價值格格不入的人事物(拉岡稱為「小異物」[objet petit a])衝擊時,感到挫折與憤怒。也就是說,在這樣的創傷時刻,主體會對「小異物」產生不滿的情緒,此種情緒不斷強化,最後甚至產生「去之而後快」的狂想。當這種對「小異物」的強烈不滿演變成整體社會特定傾向的時候,就會催生大規模的歧視行為,如獵巫、迫害少數民族(如歐洲歷史上對吉普賽人及猶太人長期的大規模迫害)、甚至對其他國家的污名化與仇視。

    這種人性深處的不安全感,導致任何社會自覺利益受損時(如歐洲不斷想像猶太人懷有巨大的陰謀),都有可能發動這種獵巫的行為,而且資源掌控愈多者,愈擔心資源被稀釋。「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便是這樣產生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因雅典與斯巴達爭霸而發生,一戰及後續的二戰也是因為德英的爭霸而發生。

    然而,僅從人性出發來理解戰爭,顯然低估了文化的影響力。人性固然提供了戰爭或集體衝突的根苗,但文化亦能推波助瀾,甚至對戰爭的意願與形態具有高度形塑的能力。縱觀中西歷史上的戰爭,可以看出西方有高比例宗教性質的戰爭,而中國則幾乎沒有因宗教而產生的戰爭(太平天國起事除外)。原因極有可能是這兩個文化有著不同性質的宗教信仰。西方都屬「亞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也就是一神教(monotheism),而中國可稱為宗教的道教與佛教,前者是多神教,後者更被認為是「無神的宗教」(atheistic religion),與西方大異其趣。或許正是這個差異,造成了不同性質的戰爭,而且戰爭對整體社會的誘惑力亦有所不同。

    二次戰後,身兼哲學家與小說家的諾貝爾奬得主艾爾伯赫.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面對西方文明的廢墟,提出了「南方思想」(Southern thought)的理念,以檢討戰爭的禍源。其論點主要認為,源出沙漠的希伯來一神教原有相當陰暗、嚴酷的傾向,待傳到了水草豐美、山川秀麗的南歐之後,獲得了重大的轉型。由希臘化猶太人和希臘人所撰的《新約》重新塑造了神:從此基督教的上帝從陰晴不定的「怒之神」(God of Wrath)變成了較為溫煦關愛的「愛之神」(God of Love),甚至一定程度將基督教「去一神化」了。然而,在日耳曼人接受基督教之後,卻採取了基本教義的態度,再度恢復了早期希伯來文化的陰暗與嚴酷。卡繆認為,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基本上就是這種文化基因的產物。因此他大力提倡「南方思想」,試圖改造西方受到「北方思想」衝擊而返祖的文化性質,使其能變得更傾向包容、更接納多元。

    一神教何以會成為西方各種戰爭(不論是殖民擴張或內部衝突)的主要動因?這與其「聖戰」(holy war)觀念有密切的關係。聖戰的觀念在20世紀才開始受到注意,而且是因為伊斯蘭的基本教義信眾所提出。但其實這個觀念始於《舊約》,且為希伯來人歷史的源頭。在《舊約》中,上帝許諾亞伯拉罕:「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我也必作他們的神」(《創世紀》17:8),為了要實現這個可能性,亞伯拉罕的後代就必須展開人類史上的第一場聖戰,而且是以種族清洗的方式完成:

    但這些國民的城,耶和華─你神既賜你為業,其中凡有氣息的,一個不可存留;只要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將這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都滅絕淨盡,免得他們教導你們學習一切可憎惡的事,就是他們向自己神所行的,以致你們得罪耶和華─你們的神。(《申命記》20:16–18)

    猶太歷史上曾進行過三次聖戰,但最後猶太教將聖戰予以禁止,因為實踐到極致,很有可能導致滅族。然而一神教在本質上是不可能真正禁絕聖戰的觀念,因為此類宗教本身已包含了一種絕對的、「侵略性自以為是」(aggressive righteousness)。因為對一神教而言,任何細微的差異都可能是魔鬼所造成,所以才會有無休無止的宗教戰爭。早期天主教對各種非正規信仰的迫害,新教與舊教的無數衝突,基督教與伊斯蘭間的彼此征討,皆是「亞伯拉罕宗教」因為細節差異而視對方為異端(heresy)所造成的殺伐。

    但聖戰並非戰爭的根源,歷史上所有以「聖戰」為名的戰爭,一如《舊約》中的聖戰一樣,都是以上帝之名所進行的「部落式」(tribal)的資源爭奪。然而,以一神教聖戰為名,卻大大增強了其徒眾貫徹的意志及打擊的力道。而當資源爭奪以資本主義的型態進行時,與聖戰觀念的結合又更致命。常被視為一次戰爭之兩個階段的一戰與二戰,便是這兩者的新形態結合所致,毀滅性也堪稱有史以來之最。一戰爆發前,一方面同盟國與協約國彼此都視對方為邪惡的化身,故參戰殺敵不但愛國又同時替天行道;另一方面,英、德兩個資本主義強權對資源的爭奪也到達了臨界點。

    然而,或許因為「美國治世」(Pax America)的來到,這種結合在二戰後反而更變本加厲的反映在新世界霸主的文化中。美國立國於政教分離的世俗主義,卻因為冷戰,而在1956年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最猖獗的時期,將其「國家箴言」(national motto)中的「合眾為一」(E Pluribus Unum;英文 “Out of many, one”),改為「我們信靠上帝」(In God We Trust)。在冷戰期間,美國的政治人物也不斷以宗教修辭(包括聖戰)來譬喻美國與蘇聯的對抗關係。然而這個對抗本身,明顯的是新一輪由資本主義驅動的爭霸,只不過這次的爭霸並非資本主義內部的兩強,而是資本主義強權與反資本主義強權之爭。

    在當前的世局中,我們似乎又看到了聖戰的還魂。俄烏戰爭及加薩的種族清洗,都充滿著「侵略性自以為是」。但透過這些代理人戰爭,其目的仍是資源的分配與爭奪,只不過這次的聖戰與資本的結合受到了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加持。新自由主義資源分配原先是循著美國在二戰後的「偽君子」方式,將美國的國家財富經由戰爭,以「洗錢」的方式回流至其富人階級。2025年川普(Donald John Trump)二度上任美國總統後,對新自由主義雖然態度曖昧,但對資源搶奪則更是赤裸裸的以「真小人」方式為之,掠奪烏克蘭的天然資源可謂其第一次達陣。

    激發俄烏戰爭,只是美國閹割舊帝國的最後一擊,與中國的對抗則更具有打壓爭霸者的意味,同時又更容易嗅到上帝對抗魔鬼的氣息。而新自由主義的最新發展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妖魔化的論述。這裡所謂的最新發展,指的是美國透過其「偉壯七巨頭」(the Magnificent 7)(包括微軟、亞馬遜、Meta[FB]、Alphabet[Google]、蘋果、特斯拉、輝達)籠罩全球的平台資本主義(platform capitalism)。經由這些數位平台不斷的轟炸與洗腦(包括生活方式的誘惑及價值的宰制),在平台文化中成長的世代,思考益發簡單,但又更具「侵略性自以為是」。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彷彿又感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氣氛。而仿美國「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模式的極右派在全球各地興起,則更像是二次戰前的納粹,如癌細胞般大量複製……。

    托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 1875–1955)1912年出版的中篇小說《威尼斯之死》(Der Tod in Venedig),預言了兩年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則以〈二度降臨〉(“The Second Coming”, 1920)一詩預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為什麼文學家有如此精準的預知能力?不外是善於審時度勢,共感同理,嗅人所不得嗅、感人所不能感。在這次俄烏戰爭的硝煙與加薩種族滅絕的屍塊中,是否也有人不幸預見了某種「恐怖的獸」即將誕生?也就是說,這些區域衝突是否會演變成更大規模的、乃至全球性的大戰?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曾說過這句相當平實的話:「戰爭不是一種優雅的娛樂,而是生命中最惡毒之事。我們必須了解這點,而不要耍弄戰爭。」智哉此言!但我們不只期待文學家能預見悲劇,更期待知識分子能肩負起防止悲劇的責任。本書的目的即在於透過不同領域的視角,針對戰爭進行文化的省思,以期能避免在集體的夢遊中發生失誤與不測。

    目次

    叢書總序
    編輯說明
    前言:死亡的記憶何其遙遠——在21世紀避免戰爭的方法╱廖咸浩

    Part I 在戰爭的最深處:冷眼析戰

    帝國的「民主」意識形態:為什麼還要向美國學習民主?╱傅大為
    新自由主義引領下的AI奴役之路╱盧倩儀
    爭霸、重商、民粹:川普主義的構成與矛盾╱吳玉山

    Part II 戰爭的創傷:心眼審戰

    托爾斯泰史詩小說《戰爭與和平》中的歷史進程觀╱熊宗慧
    協商與內在抵抗:中日戰爭時期中國現代派與歐洲戰爭文學翻譯╱鄺可怡
    二十世紀的悲傷:陳世驤與楊牧的「時代」╱鄭毓瑜

    Part III 在遠方的戰爭:熱眼觀戰

    俄羅斯獨立後之外交政策演變:兼論俄烏戰爭期間俄羅斯之外交決策╱連弘宜
    為什麼不抗衡?匈牙利面對俄烏戰爭的策略選擇╱楊三億
    以哈戰爭的道德動員及其困境:人道主義的工具化╱黃旻華
    川普主義下國際秩序的衰敗:地緣政治與大國戰爭迫近?╱張登及

    Part IV 戰爭仍在遠方?明眼止戰

    新自由帝國主義:川普2.0下的東亞分斷與和平╱王智明
    島嶼的和與戰:兩種地緣政治學之爭╱楊儒賓
    祭祖與統戰╱張小虹
    從中立到中立臺灣的兩岸思考與一個方案╱傅大為

    附錄
    《英雄主義的謊言─反戰電影新視野》影片字幕╱林文淇譯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