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AI 如此迫近的此刻,幾乎隨時都有新的事物被製造或發掘,讓人們不斷需要問著:我是誰?我身處何時何方?在AI 的浪潮下,怎樣才能成為「造浪者」,而非隨波逐流的「追浪者」?國家可以做的有什麼,個人在面對AI 又應該有什麼心態?或許,最終大家的問題會歸結到:有了AI 的輔助,全體人類應該變得更加幸福,但我們如何變得更加幸福呢?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大家一些新的想法。
作者介紹
主編:李建良(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黃冠閔(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陳熙遠(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出版中心主任兼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序
IMAGINE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911 的前夕,飛機緩緩下降,兩邊窗外看到的仍是湛藍的海面。分不清是洋是湖,彷彿要迫降海面,或強迫大家水上行走(walk on water)。同行的旅客對這美景,或即將來臨的大挑戰視若無睹,各自忙著整理行囊。舊金山機場,就建在一個山海交會的灣區,從數以萬計行色匆匆的過往旅客中,孕育出無數改變近代歷史的科技。
水面反射來的陽光,透過波音787 窗上特殊的濾鏡,生成出一個和諧又令人驚艷的影像。雖僅持續數秒,卻在我腦中勾起了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想像〉(Imagine)。
這首1970、80 年代當紅的歌曲,曾被不同的人在不同場合,呈現出不同的詮釋。歌中唱出「你可稱我為夢想家,但我不是唯一的」(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在舊金山灣區,確實聚集了全球最多的夢想家(dreamer)。
兩年前,OpenAI 在這裡創造了生成式AI,如同Imagine歌詞中所言「想像所有的人,都能平等共享世上一切(資訊)」(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ofinformation].),從此以後,「世界將(在人工智慧的引領下)團結共存。」(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under AI].)然而,是否真會使人類「和平共存」(living life in peace)?是否真的「不再有貪妄或飢餓」(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我們雖不致於戒慎恐懼,卻不敢過度樂觀。
回顧近代歷史,科技是在不斷創新和修正中進步。人類經歷了數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交通、石化、半導體工業的突飛猛進,不止翻轉了人類的生活,也開啟了能源爭奪,進而造成全球暖化的負面效應。電腦及資通訊的崛起,雖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便捷,伴之而來的卻是個資外洩、詐騙猖厥的後遺症。核子技術與基因工程的突破不僅帶來可觀的能源及先進的醫療,也引發安全、倫理、及社會的重大問題,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平衡科技進步與人文社會之間的關係。科技的進步並未如人們預期的帶來世界和平、消弭飢餓,與增進福祉。然而科技的進步,卻是人類社會演化中的必然,我們無可逃遁。
如今,AI 的發展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科技浪潮。生成式AI 的問世不僅顛覆了資訊科學領域,更是影響全人類生活的新科技。不過,隨著AI 技術的躍進,它也為法律、倫理、社會和文化等層面帶來全新的挑戰,影響人類思維模式、行動方式以及長期發展方向,甚至主導人類文明的走向。
回想2016 年,在我返臺任職的3 個月前,以深度神經網路為基礎的人工智慧軟體AlphaGo 打敗了世界頂尖的職業棋士。此後AlphaGo 不再有人類對手。我在6 月上任後第一通電話,就是打給已故的資訊所研究員陳昇瑋,除探詢AI 在臺灣發展的狀況外,也答應為資料科學協會的年會開場,這成為我在院士會議之後首度的開場致詞。
約半年之後,在2017 年本院院士春酒晚宴中,孔祥重院士與我談到如何在臺灣推展人工智慧,我們深切體認到在臺推動AI 的急迫性。我們當下即約定,週末後的上班日,到中研院與周美吟副院長討論如何進行,會中隨即徵召陳昇瑋共同策畫。初期討論以推動研究及落實至產業為主。經過多次腦力激盪,並訪問數家公司後,最後決定以培育實作人才為主要目標,快速推動AI 的全面普及。由於此非中研院的法定任務,我們決定號召企業捐款,成立基金會創辦「臺灣人工智慧學校」,為企業快速培訓AI 人才,並提供各類技術諮詢服務。
在研究方面,我們在院內開啓了資料科學種子計畫、廣徵AI 及資料科學相關研究。到了2020 年,資訊所所長廖弘源及助研究員王建堯成功研發出被全球各行各業廣泛應用,並以其速度和準確度著稱的物件偵測演算法—YOLOv4、v7、v9。亦有多個團隊在醫療、生態、多媒體等領域有深入的研究。此外還與金融界合作,利用文本分析、異常偵測及自然語言等技術,提升金融服務的安全性與效率。
然而,隨著生成式AI 快速崛起,特別是ChatGPT 在疫情後的2022年底推出,一夕之間轟動全球。生成式AI 利用全世界所有的網路資料,加上前所未有的算力,訓練成一個可以以人類自然語言進行「類思考」對答的機器,模糊了圖靈(Alan Turing)界定的人機分界。生成式AI 的發展,實現了約翰藍儂所唱的「想像所有的人,都能平等共享世上一切(資訊)」,從此以後,「世界將(在人工智慧的引領下)團結共存。」這是前所未有的烏托邦?還是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一九八四》(1984)一書中所提,「老大哥」(Big Brother)監控的時代終於來臨?
為了進一步廣泛探討AI 在各研究領域的應用及治理規範,我們從2023 年5 月起舉辦數場以「人工智慧」為主軸的「思想櫥窗」座談。特別由人文組同仁主責,廣邀全院各領域研究人員腦力激盪,探討生成式AI的可能發展及其所衍生的挑戰。
我們特別重視AI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並為創新科技注入人文關懷,鼓勵研究人員思考核心問題—人類究竟希望藉由人工發展何種智慧(wisdom/intelligence)?可以排除哪些未解的焦慮,減少人類對AI的畏懼?如何正視AI 的潛力,在研究中多利用AI 工具?在這些跨領域交流過程中,我們觀察到大家對於AI 表現出「溫度差」的反應—有人警示AI 將逐步取代人類,進而控制人類;有人則迫不及待積極應用,擁抱AI 帶來的效率、創新與互動性。
有鑑於此,我建議將眾人最關切的人文觀點匯集起來,作為對「人工智慧」的反思和探討。並請中研院文哲所黃冠閔所長、法律所李建良所長及出版中心陳熙遠主任共同編輯成冊。在眾人共同努力之下,數月之後,本書於焉誕生。
偌大的機場,從飛機停妥到出關,也不過數十分鐘,人臉辨識,免除了大排長龍的無奈。出了機場,不再看到大批計程車守候。一群人各自盯著手機,彷彿不斷搜尋人生方向。7 分鐘後,我在灣區的行動載體也準時抵達。鑽進一輛全黑特斯拉後,音樂隨之響起:
Hey Jude, don't make it bad.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
Remember to let her into your heart,
Then you can start to make it better.
Hey Jude, don't be afraid.
You were made to go out and get her.
The minute you let her under your skin,
Then you begin to make it better.
剎那之間,我不禁自問,這首披頭四(Beatles)的歌詞是50 年前遙指AI 嗎?還是這音樂的選擇,是未來AI「老大哥」無所不在的情景?
—2024 年9 月於美國舊金山
目次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推薦序
中研院院士孔祥重推薦序
導論
PART I 觀念、倫理與法治
1. AI 機器人只是工具嗎?—從情感與誌異學出發的思考
劉瓊芸(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2. 從AI科技發展省思道德AI的倫理原則選擇
葉光輝(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3. 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的距離
蔡政宏(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4. AI生成的法律思考
李建良(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5.生成式AI帶來的民主挑戰
陳弘儒(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
6.美麗新世界?歐盟《人工智慧法案》之規範與反思
何之行(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PART II 創造、研究與應用
7. 語言生成與身體風格:AI的情境化思考
黃冠閔(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8. ChatGPT 寫的詩是詩嗎?
李育霖(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9. 「走入歷史」的歷史學家—AI 是覆沒史學的浪潮,還是引渡史家的津梁?
陳熙遠(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出版中心主任兼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10. 真實的思辨:從人工智慧衍生的幻覺到大腦的思辨
周雅惠(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1. AI 如何看得懂地理空間?從臺灣街道和騎樓空間談起
郭巧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PART III 大型語言模型與生成式AI
12. 臺灣自行發展的大型正體中文語言模型—可信任AI 對話引擎TAIDE
蔡宗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13. 如何避免華語LLM 人機互動的惡性循環?
洪子偉(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14. 生成式AI 與冷戰2.0
梁孟玉(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