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文化藝術
     
    文化資產的耕耘者-周宗賢訪談紀錄
    編/著者: 陳惠芳,謝東勝
    出版日期:2024-08-31
    ISBN:9786267470381
    參考分類(CAT):文化藝術
    參考分類(CIP): 亞洲傳記

    優惠價:9折,360

    定價:  $40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120 元
    特價:90折!108
     
    定價:450 元
    特價:90折!405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390 元
    特價:90折!351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人類文明發展過程除文字紀錄外,口述歷史仍為重要傳承形式之一。近年來歷史研究領域日益廣泛,傳統檔案史料無法全面呈現紛繁複雜的歷史萬象,透過歷史事件見證人的親身經驗與詮釋,為許多隱諱不彰的史事,尋得根探證據,不僅豐厚歷史的內涵,更增添歷史新意。
    本書探究周宗賢家世、成長歷程、學術經歷、古蹟保存維護、研究著作等,見證近代文化資產變遷軌跡,希冀藉以提供各界參考。
    作者介紹
    口述:周宗賢

    淡江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

    研究專長為臺灣史、古蹟維護的理論與實務、臺灣民俗、臺灣的古蹟、文化資產學。

    訪談:陳惠芳(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組長)、謝東勝(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專員)
    館長序

    人類文明發展過程除文字紀錄外,口述歷史仍為重要傳承形式之一。近年來歷史研究領域日益廣泛,傳統檔案史料無法全面呈現紛繁複雜的歷史萬象,透過歷史事件見證人的親身經驗與詮釋,為許多隱諱不彰的史事,尋得根探證據,不僅豐厚歷史的內涵,更增添歷史新意。

    本館職司文獻史料採集、整理、典藏及文獻書刊出版,而口述歷史訪談向來為本館史料採集的重要途徑,從早期228事件口述史料採訪、縣市耆老口述座談專訪、傳統技藝匠師之採訪錄、臺灣婚喪習俗等口訪計畫,近年隨著時勢及新史料的發掘調整口述主題有臺籍老兵、臺籍國軍、走過兩個時代的公務員、臺灣省政人物口述訪談、臺灣凋零中的行業、文獻人物、文物收藏家、臺灣新住民等,深度口訪臺灣各行各業庶民百姓的故事,呈現臺灣人堅韌的生命力與生活態度,更發掘出不為人知及散落各角落的文獻史料。

    戰後對於臺灣史的研究,1947年楊雲萍教授於臺灣大學歷史系開設臺灣史課程,亦是臺灣史研究的先驅,後各大專院校陸續開設臺灣史課程,1971年淡江文理學院(即是淡江大學前身),開辦臺灣史系列講座,首創私立大學著重臺灣史之先例。

    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宗賢因創辦人張建邦院長一席話,「學歷史或教歷史應該由近而遠,從自身所處出發,能夠更有親切感,更能理解所學。」的啟發,投入臺灣史教學研究,進而藉由臺灣史系列講座與諸多學者專家精進學習,探究歷史新視野,更不負所託傳承淡江歷史系獨具的教學特色-臺灣史文獻講座與校外古蹟參訪活動,並加以發揚光大。他跨足深耕臺灣古蹟,足跡遍及臺灣本島或離島等多處古蹟,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實施前,1979年便接受基隆市政府委託,執行「二沙灣砲臺調查研究修復計畫」,成為國內文化資產保存的先鋒;1983年他擔任由內政部與文建會(文化部前身)共同辦理之「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

    鑑定審查會議」審查委員,審定臺南市赤崁樓、臺北縣淡水鎮紅毛城等15處列入一級古蹟。而居處淡水的周教授,對於在地古蹟保存更是不遺餘力,鑑定過淡水20餘處的古蹟遺址,並出版《淡水:輝煌的歲月》一書,詳述淡水四百年的歷史風華,讓民眾以不同的面向重新認識淡水的文化資產。另基於大學與在地區

    域連結的社會責任,他於1998年舉辦第一屆「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深獲各界支持與肯定,首開以學術支援地方學研究之風,帶動臺灣社會地方學研究風潮,淡水學研討會持續傳承至今。

    周教授耕耘臺灣史教學研究及臺灣古蹟保存修護數十載,不僅學養深厚,更融貫理論與實務,希望藉由此次口述採訪,探討臺灣史推廣與古蹟保存維護的梗概,以古蹟視角出發,引領民眾認識在地歷史文化,喚起國人對文化資產的保存意識,欣聞《文化資產的耕耘者-周宗賢訪談紀錄》付梓之際,爰綴數語為之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 黃宏森 謹序

    2024 年9月
    目次
    目 錄
    館長序……………………………………………………… 3
    楔子………………………………………………………… 15
    壹、成長歲月……………………………………………… 17
    一、話我家鄉………………………………………………………… 18
    二、祖父的基督教信仰……………………………………………… 18
    三、童年雜憶………………………………………………………… 25
    四、父親守正不阿立下典範………………………………………… 28
    五、家族的奇聞軼事………………………………………………… 32
    貳、艱苦囝仔出頭天……………………………………… 35
    一、小學啟蒙篇……………………………………………………… 36
    二、初、高中適性篇………………………………………………… 39
    三、大學求知篇……………………………………………………… 42
    四、研究所精進篇-圓一個教授夢… ……………………………… 46
    參、杏壇芳華……………………………………………… 51
    一、淡江大學講師(1974-1983)………………………………… 53
    二、課外活動組主任(1975-1981)……………………………… 55
    三、升任副教授(1983-2008)…………………………………… 59
    四、肩負系務重任之系主任(1993-1999)……………………… 62
    五、榮任教授(2008-2013)……………………………………… 71
    六、榮譽教授(2013-迄今)……………………………………… 71
    七、另類推廣臺灣史-上傳播媒體話鄉野奇譚… ………………… 73
    八、細數臺灣史講座點滴…………………………………………… 77
    肆、精進臺灣史教學策略………………………………… 85
    一、講座安排………………………………………………………… 86
    二、校外教學(古蹟勘考)………………………………………… 86
    伍、勤耕臺灣古蹟保存修護………………………………105
    一、緣起……………………………………………………………… 106
    二、動機……………………………………………………………… 110
    三「走」讀臺灣古蹟的華彩……………………………………… 112
    四、榮任古蹟審議委員……………………………………………… 129
    五、參與古蹟修護-史料蒐整與研究… …………………………… 133
    六、文化資產保存建言……………………………………………… 197
    陸、研究與出版……………………………………………207
    一、淡水文獻史料蒐集與研究……………………………………… 209
    二、回首研究成果…………………………………………………… 219
    柒、.臺灣史教學研究之建言………………………………223
    一、教學方面………………………………………………………… 224
    二、歷史研究的難處………………………………………………… 225
    捌、平淡閒適的家居生活…………………………………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