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旅遊 > 他國旅遊 
     
    海的亞細亞:濱下武志跳脫陸地中心的史學視野,海洋如何奠定亞...
    編/著者: 濱下武志
    出版日期:2023-07-13
    ISBN:9786267283226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海洋志總論

    優惠價:85折,357

    定價:  $42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為何不是陸地的歷史,而是海洋的歷史?
    為何不是國族與國別史,而是區域和網絡的歷史?
    了解濱下武志的主張和研究成果,看見東亞史的樣貌如何改換一新

    二戰後,東亞近代史研究由兩大典範主宰。一是以哈佛費正清為首的「衝擊─回應」模型,認為東亞在西方強力叩門下被迫以「西化」回應,以此解釋日本的明治維新、清朝的自強運動以及各地建立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二是馬克思主義史觀,認為中國是長期穩定的封建社會,直到鴉片戰爭後才被資本主義歐洲挾帝國主義強迫轉型。
    自1970年代中期,濱下武志便以新銳學者之姿挑戰既有的詮釋。他指出在兩大學術主流之下,亞洲只是歐洲視角的折射,失去了主體性,歷史書寫因此失之片面。他主張歷史研究必須立足亞洲的內部邏輯,並且不應受限於現代的國界,而要看見海域如何串起跨界的交換網絡,從中發掘歷史的原動力。
    他揭露的歷史新樣貌包括:
    →在傳統視角下無足輕重的琉球,其實是連結東亞、東南亞、東北亞海域的關鍵,是人、物、資金和信息必經的樞紐。濱下梳理琉球方面留下的史料《歷代寶案》,對「朝貢」的內涵和意義提出新詮釋,建立了學術界的指標理論。
    →近代東亞各國雖然提出「主權」、「民族」和「獨立」等「現代」口號,但是在這些詞彙底下,仍然可見朝貢秩序形塑出的華夷思維。正視並釐清華夷思維在東亞的延續性和影響力,才能恰當的理解推動史事的深層動力,例如明治維新的施政以及「脫亞入歐」的主張。
    作者介紹
    濱下武志

    日本知名漢學家,中國經濟史專家。曾任教於一橋大學經濟學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學、龍谷大學、靜岡縣立大學等校,並先後於香港大學亞洲研究所、康乃爾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臺灣大學、成功大學等校訪問與執教。2006年獲福岡亞洲文化獎,2017年獲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Arts & Sciences)院士,2019年獲頒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代表著作包括:《中国近代経済史硏究:淸末海関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圈》、《近代中国の国際的契機:朝貢貿易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華僑‧華人と中華網:移民‧交易‧送金ネットワークの構造と展開》等。

    譯者簡介
    主編
    吳密察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譯者(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侑儒
    (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候選人)國家海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許佩賢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郭婷玉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陳姃湲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進盛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東京大學研究、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班肄業

    黃紹恆
    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鍾淑敏
    東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目次
    導讀:主體視角與地域‧網絡‧海的歷史(吳密察)
    序章:亞細亞的「近代」

    第一部:從亞洲思考
    第一章:從亞洲思考
    第二章:東亞所見之華夷秩序

    第二部:海的亞細亞
    第三章:由海洋亞洲所開啟的世界
    第四章:朝向由「海洋」出發的亞洲論
    第五章:從東方探究的海洋亞洲史──朝貢與倭寇

    第三部:地域的世界史
    第六章:歷史研究與地域研究──歷史展現的地域空間
    第七章:地政論──從統治史所見的地域與海域
    第八章:通貨的區域性與金融市場的多重性

    終章:從臺灣來思考東亞史──陳荊和教授(一九一七-九五)的華僑史研究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