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走進偏鄉教室:文化、教學與適應》是由國立屏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陳雅鈴主任及實習輔導組林顯明組長共同編輯,旨在記錄教師在偏鄉教育現場的真實經歷、挑戰與因應策略。全書透過多個教育實例,探討教師在偏鄉教學中所面臨的文化適應、親師溝通、生活適應、班級經營及同事互動等多重議題,深入刻畫偏鄉教師在教學、工作、生活與文化調適及教育現實和理念間的掙扎與調適過程。
對此,書中案例內容主要涵蓋六大面向:
1. 文化適應:探討教師在面對文化差異時,如何調整自身教學策略與態度,從適應在地文化到處理文化隔閡的挑戰,探討教師如何在教學專業與在地生活經驗間找到平衡與自身的位置。
2. 親師溝通:探討教師如何在不同於都市之學習與生活經驗及文化差異的偏鄉環境中進行親師互動與溝通,在面對家長對教育觀念之分歧時,又是如何透過不同溝通策略的運用來建立教師與家長間的信任關係,並在教學理念與家長期待間取得平衡。
3. 生活適應:探討教師在偏鄉生活中的自我調適,包含工作壓力、文化差異及人際交友等生活挑戰,教師在偏鄉的案例故事反映出偏鄉教學工作所可能會面臨到的挑戰及多重壓力來源。
4. 班級經營:探討教師在偏鄉教學環境中之班級經營所面臨的挑戰,如學生情緒支持、特殊學生的照顧及建立正向的班級氛圍等,透過案例故事的紀錄與探討,藉以讓讀者瞭解到偏鄉教師在班級經營上的付出與努力,以及偏鄉教師在此一議題面向上所需的相關資源與支持系統。
5. 同事互動:探討在偏鄉學校中,不同族群背景同事間的可能存在的文化與生活差異和矛盾,以及這些差異和矛盾又會如何的影響到教師在偏鄉工作環境中之社會生活與人際關係網絡的建構與發展,以及教師在個人與團體位置的尋找與調和。
6. 工作內容:探討教師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日常與創新課程之實踐經驗,藉以呈現出偏鄉教育現場教師教學的多樣性、能動性以及偏鄉教育環境中所存在的實務困境與挑戰。
總體而言,本書旨在透過教師在偏鄉服務與生活之真實的故事,希冀喚起教育夥伴及社會大眾對於偏鄉教育的關懷,並激發師資生及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在面對現實的挑戰下,尋找自身的定位進而實踐教學與教育的宗旨與理念。另外,本書在每個案例故事末皆附有「討論點」,期望讀者在閱讀各個案例故事後,能進一步反思當前偏鄉教育的議題,以及在面對不同教學脈絡與情境下,教師所能運用的教學策略和更具彈性之教育實踐方法運用的可能性。
作者介紹
陳雅鈴 教授
國立屏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暨師資培育中心主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 課程與教學(幼兒教育) 博士;學術專長: 幼教課程與教學、幼兒雙語教育、幼兒華語文教育、幼兒園、家庭及社區協作、幼兒STEAM教育。
林顯明 助理教授
國立屏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暨實習輔導組組長,比利時魯汶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博士、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學博士;學術專長: 社會領域與教育政策、多元文化教育與國際教育、SDGs與永續發展教育、國際遷徙與移民研究、政治經濟學、東亞區域研究。
序
在教育現場中,每一位走入偏鄉教室的教師,都像是一位勇敢的旅人,帶著理想與熱情,踏上一段充滿挑戰與學習的旅程。《走進偏鄉教室:文化、教學與適應》一書,正是記錄這段旅程的縮影。透過一篇篇真實的教育案例,呈現教師在偏鄉教育中所面對的文化衝擊、教學調適、生活適應與人際互動等多重現實。這些故事,不論是面對語言隔閡的尷尬、教材與學生生活經驗不符的掙扎,或是親師溝通中價值觀碰撞的糾結,無一不真實映照出臺灣偏鄉教育的現場樣貌,也深刻刻畫出每位教師在堅守教育初衷中所展現的韌性與智慧。
本書的構想最初由國立屏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陳雅鈴主任所提出。雅鈴主任長期關注偏鄉教育師資之養成與支持,深刻理解教師在偏鄉教學現場的點滴經驗不僅是個人專業生命的寶貴軌跡,更是未來師資生與教育者可借鏡與思考的重要資產。因此,她期盼能透過師培USR計畫之推動,由實習輔導組完成這項兼具教育實踐與記錄意義的任務。在過去一年多的計畫執行期間,由實習輔導組林顯明組長帶領組內同仁,深入高屏地區的多所偏鄉學校,訪談從本校畢業、目前任教於第一線的教師們。這些訪談一方面累積了珍貴的教育田野資料,也促成了本書內容的誕生。
然而,為了兼顧受訪者隱私與內容的真實性,本書在編撰過程中亦審慎處理案例的呈現方式。我們透過生成式AI工具ChatGPT的協助,將訪談內容進行適度改寫與重組,使故事在保持教育意涵與經驗本質的同時,也確保案例的隱匿性與個人資料的保護。這樣的處理方式,除了回應學術與出版倫理的需求,也讓本書能夠以更開放的姿態對外發表,進一步觸及更多教育實踐者與學習社群。
本書所收錄的案例,不僅是對偏鄉教師經驗的溫柔記錄,更希望成為未來師資生理解教育現場之多樣性、複雜性與挑戰性的起點。書末設計的「討論點」段落,也盼望能激發讀者在閱讀後進行思辨與對話,並反思自己在面對教學困境時的態度與作為。
我們衷心感謝所有願意分享故事的教師夥伴們,是他們真誠的敘說讓我們看見教育的現實與光亮,也讓這本書得以誕生。除了師資培育中心同仁們在資料蒐集、訪談進行、文字撰寫與書籍設計上所投入的努力之外,我們也特別感謝國立屏東大學長期對師資培育工作的支持與鼓勵,讓本計畫得以穩健推展。同時,也要感謝教育部對師培USR計畫的經費挹注與政策引導,讓我們得以在偏鄉教育現場持續耕耘、陪伴並創造改變。
願這本書,能成為一盞溫暖的燈,照亮教育工作者的前行之路,也照亮每一位願意理解與走入偏鄉教育世界讀者心中那份關懷的火光。
目次
1.文化適應
1-1文化隔閡
1-2家長教養方式
1-3教學策略
1-4職場文化與個人價值觀衝突的適應
1-5在地與課綱之間的掙扎
1-6教材裡的陌生世界
1-7沒有網路的教室
1-8一碗湯的距離
1-9陌生的語言
2.親師溝通
2-1親師互動
2-2親師溝通的語言挑戰
2-3家庭與學校間合作的橋樑與掙扎
2-4成績與天賦的拉鋸
2-5空蕩蕩的家長會
2-6缺席的聯絡簿
2-7不一樣的期待
2-8一張考卷的風波
3.生活適應
3-1教師偏鄉生活適應
3-2教師工作與生活之界線
3-3職涯選擇與生活挑戰
3-4與家人關係維繫
3-5遙不可及的夢想
3-6遠行的代價
4.班級經營
4-1班級氣氛
4-2師生關係
4-3當「與眾不同」成為焦點
4-4情緒支持
4-5一個教室裡的天與地
4-6面對特殊的孩子
4-7孤軍奮戰的班級經營
4-8堅持的代償
4-9新生報到的挑戰
5.同事互動
5-1沉默中的聲音
5-2圈外的孤獨
5-3年輕理想的挑戰
5-4同事互動中的衝突與調適
5-5封閉的教室
5-6一個人的教室
6.工作內容
6-1共備課程
6-2工作內容與期待的落差
6-3學校與社區的責任
6-4老師的工作界線
6-5教學資源的挑戰
6-6一個人的多重身份
6-7變革中的焦慮
6-8教室外的一堂課
6-9止步不前的未來
6-10一個計畫背後的故事
6-11看不見盡頭的忙碌
6-12止步不前的困惑
6-13看不見的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