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地球環境中,除了生物多樣性外,視野所見,更重要的是地景的多樣性。因為多樣的自然地質、地形是構成多樣性生物的基礎。例如,受海水、河水交互影響的河口感潮的泥質灘地,就因此構成臺灣淡水紅樹林生態系的基礎,因此欣賞或導覽一地區,一定要先認識地景。
本書共十二章,
第1至10章:
主要說明地形學的架構,包括地景概說、地景形成的營力、地景美的欣賞原則;河流、海岸、冰河、石灰岩、風成、風化、火山及火成岩等地景之美。
第11及12章:
則加強認識地質基礎,包括沉積岩、變質岩等地景之美。
地形是「表」,地質是「裏」,為地形演育的基礎構造,認識地形如何形後,解說地景就可以完整的「表裏合一」。
走讀地景,最重要的是觀察與體驗,即用文字說明沉積岩最常看到的砂岩特性,還不如親自到現場實際觀察,並用手觸摸砂岩表面,體驗砂礫粗躁的感覺。有時還要考慮不同時間、角度或季節的變化。以野柳地景為例,觀察女王頭必須在適當角度才能看到岩石像女王的輪廓;要拍花東海岸的地景,一定要利用早上地景面對太陽時,顏色才會亮麗飽和。
本書可作為觀光、旅遊休閒等科系,或觀光旅遊從業人員,作為提升導覽解說品質的教科書或參考用書,也適合地理、地質、地球科學等系講授「地形學」的教材。透過本書,認識我們身處的一石一物,理解與感受大自然沉浸於你我的生活中。
作者介紹
許民陽
現職: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名譽教授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地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理學博士
現任及服務經歷: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12年國教課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自然領域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自然領域課綱研修委員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生活領域課綱研修委員
☆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地質》期刊編輯委員會委員
☆新北市政府健康城市及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新北市教育局環境教育輔導小組委員
☆新北市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國中環境議題小組輔導教授
☆桃園市教育局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輔導團輔導教授
☆桃園市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審議會委員
☆新竹縣教育局環境教育輔導團顧問教授
☆台北市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自然科學學習領域輔導小組顧問教授
☆國立海洋大學「高中海洋教育創教學研發基地」諮詢委員
☆國立海洋大學、戶外教育與海洋教育整合發展暨普及化計畫」「戶外教育學習點教學研發小組」諮詢委員
☆國立海洋大學,臺灣海洋教育中心「戶外與海洋教育整合發展核心小組」小組委員
☆台北市教育局,戶外及海洋教育中心指導教授
☆桃園市教育局,戶外及海洋教育中心指導教授
☆連江縣教育處,戶外及海洋教育中心指導教授
目次
自序
第一章 地景概說
一、什麼是地景
二、地景的價值
第二章 地景形成的營力
一、內營力
二、外營力
三、地外營力
第三章 地景美的欣賞原則
一、美的欣賞
二、地景美的欣賞原則
第四章 河流地景之美
一、河流的重要性
二、河流的形成
三、河流的侵蝕作用
四、河流的堆積作用
五、河流地景之美
第五章 海岸地景之美
一、海岸的重要性
二、海水的作用
三、海岸地形
四、海岸類型
第六章 冰河地景之美
一、冰河存在的意義
二、冰川的形成與種類
三、冰川的流動
四、常見的冰河侵蝕地形
五、常見的冰河堆積地形—冰磧
六、常見的冰水堆積地形
七、現今冰河的未來
第七章 石灰岩地景之美
一、石灰岩的形成
二、石灰岩的溶蝕作用及地表溶蝕地形
三、石灰岩洞穴地形
第八章 風成地景之美
一、沙漠的成因
二、風力作用
三、風成地形
第九章 風化地形之美
一、風化作用
二、風化地形
第十章 火山及火成岩地景之美
一、火山和我們生活的關係
二、形成火山的地質環境
三、火山的噴發物質
四、常見的火成岩
五、火山地形之美
六、火山溫泉及間歇泉之美
七、火山侵入岩之美
第十一章 沉積岩地景之美
一、沉積岩的形成
二、沉積岩的分類
三、沉積岩之美
第十二章 變質岩地景之美
一、變質岩的形成
二、變質作用的種類
三、變質岩的種類
四、變質岩之美
結語 地景走讀
一、概說
二、本書的旅遊地景欣賞與走讀章節內容簡介
三、適合旅遊地景欣賞與走讀的地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