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文化藝術
     
    武旦家門:楊蓮英
    出版日期:2025-10-01
    ISBN:9786264100786
    參考分類(CAT):文化藝術
    參考分類(CIP): 中國戲劇
    11月上旬上市後依據訂單順序出貨

    優惠價:9折,405

    定價:  $45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60 元
    特價:90折!324
     
    定價:550 元
    特價:95折!523
     
    定價:1800 元
    特價:90折!1620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楊蓮英,兩度榮獲中國文藝獎章,二〇二一年為臺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京劇」保存者,是京朝派武旦藝術在臺灣傳續的代表人。

    本書以臺灣京劇武旦首席楊蓮英的人與藝出發,結合徐亞湘的戲劇史研究專長,譜寫出楊蓮英武旦生涯中的日常與非凡。全書分為二十六個單元,含納其家庭背景、小大鵬學戲、師承能戲、大鵬展藝、劇團生態、伶界風習、教學傳承、劇界觀察等,寫人,談藝,第一人稱敘事中見款款深情。這不僅是一部楊蓮英武旦養成培訓、代表劇目、舞臺實踐、教學傳藝的生命史,更是一本難得藝人觀點的臺灣京劇史。

    「武旦這行就小楊守得住!」書中對楊蓮英的恩師蘇盛軾此精準預言,有細緻的觀察與分析。
    作者介紹
    楊蓮英/口述
    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京劇藝術保存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兼任副教授、中國文藝協會常務理事。民國四十年生,八歲入「小大鵬」五期,師從王永春、趙榮來、劉鳴寶、白玉薇、蘇盛軾等梨園名家,武旦戲全面精熟,十九歲進大鵬國劇隊並為當家武旦,是京朝派武旦藝術在臺灣傳續的主要代表。三十七歲開始於復興劇校從事戲曲教育,培育出許多優秀的武旦演員,而長期在舞蹈及歌仔戲界的教學,亦將京劇武旦藝術的延伸影響作出貢獻,近甫獲頒中國文藝協會戲劇類榮譽獎章。
    徐亞湘/撰著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周凱劇場基金會、華岡藝校董事,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主任、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所長。學術專長為臺灣戲劇史、中國話劇史、兩岸戲劇交流史。著有戲劇專書《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灣劇史沉思》、《客家劇藝留真:臺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島嶼歌戲:王金櫻世代》等十餘冊。
    守護的力量

    京劇自日治時期隨著大量渡臺演出的上海京班傳入臺灣,在臺灣培養出一批喜愛觀賞京劇的觀眾。爾後臺灣本土京班、票房的出現,以及融入臺灣社會過程中所做的種種相應調整,在在證明京劇在日治時期即已在臺灣落地生根。國民政府遷臺後,京劇在臺灣走過超過四十年以軍中劇團為主流的歲月。民國七十年代以來,臺灣京劇界開始推動京劇現代化,嘗試以嶄新的作品貼近當代觀眾心靈。改變總是容易引起擔憂與質疑,慶幸的是,如今我們已經擁有一齣又一齣為當代觀眾而創作的好戲。

    更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京劇舞臺上一個個青春的身影,尤其使人感到充滿希望。唯有穩健地向下扎根,才有蓬勃生長的可能。扎根的工作沒有掌聲、沒有喝彩,安安靜靜,但充滿力量。梨園行向來重視師承,那是因為走過這段路的梨園子弟都明白,無論是教授三功(毯子功、基本功、把子功)或傳授劇目的老師,每一位都是那股安靜力量的推手。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自民國九十七年以來,長期致力於無形文化資產的調查研究及保存維護,除了普查工作、資料建檔、保存記錄、人才養成、教育推廣之外,亦持續為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登錄之傳統藝術保存者/保存團體進行生命史撰述及出版工作,推出「傳統藝術系列」叢書。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裡,我們更須要有意識地以書寫抵抗遺忘。本系列叢書目前已出版:《淬煉:陳剩的演藝風華和她的時代》、《掌藝游俠:陳錫煌生命史》、《遊刃・寄情・廖一刀:印鈕大師・廖德良「石裡求生」的傳奇》、《尋路:臺北市京劇發展史(一九〇〇-二〇一〇)》、《城市・蛻變・歌仔味:臺北市歌仔戲發展史》、《功名歸掌上 布袋演春秋:臺北市布袋戲發展史》、《弦鼓唱千秋 舌間畫人生:臺北市說唱藝術發展史》、《霞光璀璨:世紀名伶戴綺霞》、《翱翔天際:風箏頑童謝金鑑》、《林立正的古琴世界》、《林金鍊跳鍾馗儀式劇場》、《永遠的京劇小生:曹復永劇藝生涯與演藝風華》、《舞靈戲精:小咪的華麗轉身》、《老生老旦一身兼:曲復敏的京劇表演生涯》、《島嶼歌戲:王金櫻世代》、《紙上乾坤:張秋山的糊紙藝術》、《天地一紙:李清榮的糊紙藝術》、《大稻埕鼓亭吹:陳金來家族的音樂事業》、《民樂街上老軒社:共樂軒歷史記憶》、《影子與光:孫榮輝的歌仔武林》等二十本。每一本生命史,都濃縮了每一位藝師的生命精華,也記錄了他們所見證過的歷史記憶。透過每一位藝師或有重疊卻又截然不同的從藝經歷,我們欣喜地發現:即使在臺灣這座小小的島嶼上,也能開出各色各樣繽紛秀麗的花。

    欣見「傳統藝術系列」叢書第二十一本《武旦家門:楊蓮英》的出版!楊蓮英藝師出身空軍大鵬劇校第五期,專工武旦,畢業後隨即進入大鵬國劇隊,至民國七十七年轉任教學工作至今,並於民國一百一十年登錄為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京劇藝術保存者。武旦一行向來吃力不討好,對演員各方面的要求極高,但京劇史上不僅鮮有武旦挑班的例子,甚至能專以武旦身分唱出名氣的角兒都不多。楊蓮英藝師在「大鵬」服務的十八年間,「大鵬」曾有長達六年的時間以武旦掛帥,幾乎可以說是京劇史上的異數。

    轉任教學後,楊蓮英藝師的教學不僅限於京劇系學生,歌仔戲、客家戲、舞蹈界都有她點滴灌溉的足跡。恩師蘇盛軾自北京「富連成」帶來臺灣的武旦藝術,不僅因為徒兒楊蓮英的堅持不懈而獲得妥善的傳承,更在異地結出了型態雖異,滋味同樣甘美的果實。楊蓮英藝師的教學經歷,令人想起日治時期及戰後初年,那些隨中國戲班來臺,最終留在臺灣歌仔戲班搭班演出、傳授技藝的京劇藝人︱他們同樣以生命和技藝,滋養了臺灣戲曲的發展。這種跨越時空的巧合,使人倍感驚喜和溫暖。
    目次
    局序/守護的力量
    推薦序/
    致敬小楊 一生懸命 王安祈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 劉慧芬
    藝師序/心誠意正 楊蓮英
    作者序/一生甘苦與戲共 徐亞湘
    第一部 
    傳承是天命
    關鍵的一九四八
    我的父親與母親
    「永樂五年」及其後
    八七水災那一年
    「小大鵬」點滴
    蒙師與業師
    就小楊守得住
    大鵬當家武旦
    第二部 
    加盟臺視國劇社
    貴人們
    拿手戲
    憶出國演出
    進修路
    長期壓力得甲亢
    梁秀娟的兒媳婦
    我的公公婆婆
    另一段人生旅程
    第三部 
    舞蹈教學路更長
    武旦教育的體會
    我的得意學生
    與歌仔戲的因緣
    看兩岸的京劇交流
    傳蘇老師的《奪太倉》
    忙碌充實的退休生活
    為武旦戲創造價值
    註釋
    參考資料
    附錄一 楊蓮英大事記
    附錄二 楊飛手抄曲譜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