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配合「臺灣有犀特展」出版,內容為臺灣所產的犀牛化石以及哺乳類形態學知識,包含六大主題:臺博館與犀牛結緣、哺乳家族中的犀有動物、胼手胝足的大家庭、再現左鎮動物群、化石的寶庫、動物的天堂及臺灣古生物研究大未來。本書除了回顧過去也放眼未來。臺灣的古生物研究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近年來,隨著新的化石材料出土以及研究技術的發展,我們對於臺灣史前犀牛的瞭解也更加深入。
作者介紹
紀子勤
國立臺灣博物館 研究助理
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獸醫學系 博士
張鈞翔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研究員兼科學發展傳播中心研發長
英國倫敦大學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生物學系 博士
序
早坂犀牛和臺灣博物館的深厚淵源為「臺灣有犀特展」展覽的核心價值,因此館內同仁合作調閱了50 年前的老公文,將過去挖掘出早坂犀牛的來龍去脈做到更深入的釐清,將鮮為人知年但有重大貢獻的人物,像是當年的地質組主任,正是因為有了公文才知其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居中協調聯繫,以及在20多年前重新復原早坂犀的過程,說明著現在展場犀牛化石模型的由來。
另一方面,從臺灣最早的犀牛化石文獻紀錄出發,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能夠彙集與臺博館典藏犀牛化石相關的其他標本,這次即與臺大地質標本館合作,借出了與臺灣博物館共同發表為早坂犀牛,採自桃園的早坂島犀模式標本,更利用最新的3D 掃描列印技術將其資訊保留於臺灣博物館。
「臺灣有犀特展」介紹哺乳動物的演化歷程,以及由犀牛出發可以和其比對的相關特徵,像是行走方式、食性和牙齒的關係,還有犀牛角和其他動物角的差異,介紹臺灣著名的化石動物群的年代及產地,架構古生物研究背景知識的樣貌,最後也對於未來研究做出明確的詮釋,這次徵集到十三行博物館所收藏來自新八里的犀牛臼齒化石,展出了臺灣犀牛化石具有潛力的研究素材,讓民眾對於臺灣古生物學的想像更為清楚。
本書配合「臺灣有犀特展」出版,內容為臺灣所產的犀牛化石以及哺乳類形態學知識,期待能幫助民眾了解臺灣古生物學的發展,以類似圖鑑的形式帶領讀者輕鬆接觸知識。
目次
序010
時光通道 特展引導014
1臺博館與犀牛結緣
臺灣有犀030
第一代早坂犀牛復原032
早坂犀的發現故事034
首次發表文章的模式標本038
1972 年早坂犀牛化石的復原042
馬的演化044
第二代犀牛化石復原046
化石復原及複製的過程052
博物館間的交流054
2哺乳家族中的犀有動物
恐龍凋零、哺乳崛起060
哺乳動物演化舞台064
奇蹄動物演化082
吃葷吃素、雜食偏食082
肉食動物084
植食動物086
雜食動物088
3胼手胝足的大家庭
禦敵武器094
角的結構096
系出同源098
前肢同源性099
魚類到人類的上肢同源性100
有蹄動物102
行走方式比一比104
骨骼介紹106
4再現左鎮動物群
溪畔偶見、驚聲四起116
左鎮更新世場景再現118
5化石的寶庫、動物的天堂
世代更迭124
環境變遷的跡象126
千里跋涉、開闢家園128
6臺灣古生物研究大未來
仔細分犀136
桃園產早坂犀牛全新身分138
早坂犀牛現在身分140
北方犀寶142
臺灣古生物新犀望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