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視覺(visual)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隨著歷史學視野的擴大,除了傳統的檔案文獻以外,近年來逐漸強調視覺的圖像資料的重要性,同時也逐漸重視圖像對於傳達歷史知識的功能。
從圖像的視覺表現中,不僅能看到過去的影像,更能通過對圖像的進行解讀,探索背後潛藏著的政治、歷史、文化的訊息。
本書共十二章,包括
漢代帛畫的生死世界
竹林七賢的清談表象
帝王形象塑造與〈便橋會盟圖卷〉
性別文化與流行的〈虢國夫人遊春圖〉
商業生活百態的〈清明上河圖〉
放榜與觀榜:科舉社會的文化圖像
大航海時代的探索與開展
他者之眼:西方眼中的東方
近代知識的圖像化:生活知識與傳播
想像與觀看:早期臺灣原住民圖像
特洛伊戰爭與諸神之戰
路易十四圖像的製作與建構
作者介紹
連啟元
1974年生,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專長:明清社會生活史、法制史、數位遠距課程教學、圖像藝術研究
經歷: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教學卓越計畫副主任、文學院教學顧問團教授、曉峰學苑導師、明代研究學會秘書長、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訪問學者。曾榮獲全校校級教學特優教師、院級教學特優教師、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等,並執行教育部相關教學計畫、雲端學院課程、全國夏季學院課程等項教學計畫。
目次
序
第一章 漢代帛畫的生死世界
一、帛畫內容與漢代社會文化
二、帛畫的功能與內容結構
三、引魂升天與三界宇宙觀
四、初生:最初的生命起源
五、終歸:最終歸宿的死亡想像
六、生命延續與轉化的可能
第二章 竹林七賢的清談表象
一、竹林七賢的圖像與形象
二、竹林七賢題材的相關畫作
三、高雅與放蕩之間
四、褒衣博帶的服飾風格
五、隱逸思想的影響:歷代高士圖
第三章 帝王形象塑造與〈便橋會盟圖卷〉
一、圖卷的內容
二、圖卷題材的流變
三、便橋會盟的歷史記載
第四章 性別文化與流行的〈虢國夫人遊春圖〉
一、畫作的版本
二、畫作的內容與表現
三、女性妝容的故事
四、性別意識與政治社會
第五章 商業生活百態的〈清明上河圖〉
一、畫作的版本與介紹
二、畫作的細部架構
三、宋代商業活動的反映
四、清明上河圖的各種版本
第六章 放榜與觀榜:科舉社會的文化圖像
一、皇榜下的讀書人百態
二、讀書人的服飾與裝扮
三、科舉制度的規範
四、科場案:考試舞弊的重大事件
五、應考者的榮耀與掙扎
六、想像富貴與紙上遊戲:陞官圖
第七章 大航海時代的探索與開展
一、早期的世界圖像與建構
二、東方海上探險的出現
三、馬可‧波羅的遊記與東方描寫
四、西方海上霸權的興起
五、海權發展與全球化的影響
第八章 他者之眼:西方眼中的東方
一、東西文化的差異與接觸
二、西方眼中的東方意象轉變
三、繪畫藝術與圖像所呈現的東方風情
四、威廉‧亞歷山大的清代社會描繪
五、後續的發展與影響
第九章 近代知識的圖像化:生活知識與傳播
一、 近代西方知識圖像的傳入:以火車的知識為例
二、傳統的識字閱讀與近代畫報的興起
三、畫報圖像的想像、誤解與恐慌
四、畫報與月份牌
第十章 想像與觀看:早期臺灣原住民圖像
一、南島語系與臺灣原住民
二、西方想像的臺灣原住民
三、十八世紀前後的臺灣原住民圖像
四、清代采風圖的呈現與觀看
五、清代圖像所呈現的原住民特色
第十一章 特洛伊戰爭與諸神之戰
一、史詩中的特洛伊戰爭
二、紛爭與戰爭的開端:金蘋果事件
三、帕里斯的判決
四、特洛伊戰爭的經過與結束
五、戰爭的終結:木馬屠城
六、諸神的介入與史詩寓意
第十二章 路易十四圖像的製作與建構
一、生平與事蹟
二、藝術與科學的多元喜好
三、全方位的形象塑造
四、國家政策與藝術創作
五、晚年負面形象的流傳
六、藝術宣傳的後繼仿效者們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