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尋找經濟發展典範的書,文獻的整理回溯到二戰後的主要經濟發展思潮,最後以東亞發展的經驗與政經體制為主軸。本書一方面透過文獻的整理與歸納,再以含括日本、四小龍、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與印尼)以及中國和越南等東亞地區為實證對象,來解析東亞經濟發展的模式;進一步特別針對中國崛起後所引起的中國模式之爭論提出解讀。最後,從中等所得陷阱的角度,指出政經體制對於經濟發展的限制,提出動態經濟發展模式的結論。
作者介紹
黃登興
1988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2022年退休。相關經歷: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執行編輯,《亞太研究論壇》和《經濟論文》編輯。研究專長與興趣:國際貿易、經濟發展、區域經濟整合與東亞區域研究等。
黃幼宜
2003年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博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及海洋經濟。相關經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法政學系、海洋經管系合聘教授,期刊編輯委員。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顧問、經濟部國貿局相關委辦評審委員等。
楊子菡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博士,國立臺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國際經濟學與公共經濟學,長期關注全球化和區域經濟整合發展,並持續參與貿易與關稅事務及財政政策研討。曾任財政部關稅稅率審議小組委員、中央公債管理委員會委員、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董事,並名列美國密西根大學貿易經濟學者族譜(Family Tree of Trade Economists )。
序
作者序
第1章 緒 論
1-1 全書大要
1-2 經濟發展極限的初探
1-3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可複製否?
1-4 小結
第2章 經濟發展理論的回顧與驗證
2-1 新古典經濟發展論
2-2 雙元結構發展論
2-3 依附型經濟發展論
2-4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發展模式
2-5 結論:有否東亞發展模式?
附錄2-1 依附發展論歷史下的台灣
第3章 東亞模式—雁行產業發展論
3-1 雁行發展論緣起—日本紡織業帶頭的工業化發展
3-2 雁行發展論的台灣觀察
3-3 東亞雁行模式的跨國型態
3-4 後來居上的跳蛙現象
3-5 結論:東亞模式的成與敗
附表3-1 紡織業結構與產品分類表
附表3-2 東亞各國產業承繼關係統計
附錄3-1 跳蛙中國
第4章 從雁行到軸輻(1):東亞紡織業生產鏈的軸心變化
4-1 近代紡織業的跨國發展與貿易型態
4-2 東亞紡織業貿易的軸輻分析
4-3 迴歸分
4-4 結論
附錄4-1 軸輻指數(Hub-Spoke Index)
第5章 從雁行到軸輻(2):東亞不對稱的貿易依賴與產業軸心
5-1 模糊的雁行體系:中國的崛起
5-2 出口目的地貿易軸心—動態路徑
5-3 實證與結果
5-4 結語
第6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模式?
6-1 中國的崛起
6-2 中國如何崛起(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
6-3 結論: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
附錄6-1 台商與中國世界工廠之形成
附表6-1 台灣面板業人才外流紀要
附表6-2 台灣人才流入中企紀要(半導體、面板、手機),2000 ∼迄今
附表6-3 觸控面板業的兩岸連結—宸鴻與歐菲光
第7章 美中貿易戰與近代經濟發展的啟示
7-1 中國崛起與霸權威脅
7-2 不對稱的貿易依賴
7-3 中日雙軸心的出現與向中傾斜
7-4 中國貿易地位崛起與美國的中國症候群
7-5 全球經貿組織的重整
7-6 結語: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
第8章 中等所得陷阱與體制
8-1 經濟發展的極限
8-2 體制品質(IQ) 與人均所得的觀察
8-3 IQ 與平均國民所得的極限
8-4 中國IQ 與中所得陷阱
附錄8-1 所得群組分類與東亞各國所得群落動態
附錄8-2 IQ 與人均所得的實證結果
第9章 結論:動態經濟發展論與反思
9-1 動態經濟發展論
9-2 體制的演進與經濟發展
9-3 經濟發展的反思
附錄9-1 體制品質與經濟發展的極限:細說斯里蘭卡的崩壞
附錄9-2 經濟發展的陷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