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社會人文 > 心理 
     
    自卑與超越:陪你走過生命幽谷、啟發動能的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22-11-18
    ISBN:9786263359802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離常心理學;超心理學

    優惠價:85折,357

    定價:  $42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80 元
    特價:90折!342
     
    定價:380 元
    特價:90折!342
     
    定價:380 元
    特價:85折!323
     
    定價:320 元
    特價:85折!272
     
    定價:500 元
    特價:90折!45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自卑情結是人類進步無可抗拒的動力」
    「化解自卑感的方法只有一種,既直接又符合現實,也必定有效:改善眼下的處境。」
    「唯有培養合作能力,才有辦法過上完整的人生。」──阿德勒

    「被討厭的勇氣」啟蒙者、個體心理學之父的經典著作
    深入剖析人生意義、回憶、夢境、教養、家庭與愛情

    「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也是阿德勒最廣為人知的洞見。在脫離佛洛伊德一派後,阿德勒更加強調個人心理發展與他人、社會的互動關係。在本書一開頭,阿德勒就劈頭提出人生無可逃避的三大問題:職業、友情與兩性關係,它們都牽涉到人與外在世界的互動。因此,阿德勒在此提出貫穿本書思想的核心:合作能力。

    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與人合作的潛能,但唯有透過培養與訓練才會發展出來。如果在家庭或在學校沒有學會這種能力,孩子就會建立偏差的生活意義,並追求不切實際的優越感,在日積月累下形成負面的生活習性,不但各方面都遇到困難,心理健康也會出問題。

    因此,阿德勒在治療患者時,會從童年經驗中找到線索。書中有許多案例可以佐證,例如:

    .偷竊成癮的女孩:為了報復父母離異與母親的冷漠對待。
    .失眠的男子:從小受到嚴厲管教,用失業來讓父親焦慮。
    .不斷換伴侶的女子:從小被父母嫌醜,因此不斷換伴侶希望獲得欣賞與認可。
    .難以悔改的搶劫犯:在感化院被體罰後,認為世上所有的教化手段都是在挑戰他的力量。

    不過,阿德勒強調,悲慘的童年不能當作失敗人生的藉口,關鍵在於「當事人如何看待那段經歷」。書中他也舉出許多反轉人生的案例,包括他自己也是因為從小體弱多病,而決定長大後要行醫濟世。不管在人生哪個階段,只要重新開始培養平等精神與合作能力,現下生活的困境都可以慢慢解除。透過以上幾種核心概念的串連,阿德勒在書中一一解析家庭、學校、職場、婚姻等各個領域的問題,甚至對於犯罪心理學也有其獨到的見解。

    本書出版於1931年,九十年來一直帶給讀者心靈上的啟發,甚至在21世紀之初帶起「被討厭的勇氣」的阿德勒風潮,足見其內容能隨著時代而有更深入的詮釋。尤其在網路社群時代,我們對於被認同、被欣賞以及填補內心不足的渴望更加強烈,透過本書的解析,一定能找回完整的自己以及重啟對他人的興趣與關心。

    名家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林仁廷(諮商心理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劉俊麟(長榮大學博雅學部通識中心主任)、鮑順聰(臺北市立建國高中專任輔導教師)、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1870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父親是穀物商人。阿德勒幼年患有佝僂病,又目睹弟弟因病過世,所以決定習醫,並於維也納大學攻讀心理學與神經學。畢業後成為內科醫師,並加入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討論團體,進而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

    與佛洛伊德分道揚鑣後,他成立了個體心理學協會,並開始在歐美各地遊歷演說與教學。1937年,他於巡迴演說途中心臟病發過世。

    譯者簡介

    吳勇立

    1970年生於江蘇省靖江市,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現就職於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文系。研究領域為德意志思想史和20世紀上半葉德語國家文學。譯作有《希伯來與希臘思想比較》、《瓦爾特、本雅明:救贖美學》等。
    目次
    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
    人生三大問題
    錯誤的意義造成失敗的人生
    不斷奉獻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
    童年經歷對生活意義的影響
    從童年記憶中找出個人的糾結之處
    個性是可以改變的

    第二章 心智與身體
    身心交互影響、相互合作
    生活習性會左右人的心智發展
    讓劣勢變成優勢
    用生理問題來引起他人的注意
    心智對身體的影響力
    身體特徵與個性沒有絕對的關係
    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就是人的生活習性、合作能力與生活意義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用錯誤的方式消除自卑感
    用畫地自限的方式來滿足優越感
    自卑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用不同的策略實現人生目標
    要改變舉止言行,就得先改變人生目標

    第四章 早期記憶
    你所記住的事情取決於當年的感受
    從片段回憶來判斷對方的個性與經歷
    孩子的問題源自他對成長經歷的解讀

    第五章 夢
    佛洛伊德的創見與缺失
    夢的功用在於喚起感覺
    逃避現實的人做夢的頻率也高
    象徵與比喻法的用途
    日常的夢境含意

    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母親的角色與家務的價值長期被貶低
    孩子的問題源自他對成長經歷的解讀
    所謂的伊底帕斯情結,都是被寵出來的
    婚姻狀況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父親所扮演的角色
    父親不應該是一家之主
    父母不可偏袒某個孩子

    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當前的教育任務:品格教育及心理輔導
    入學是社會生活的第一場考驗
    班級就是個小社會
    成績與智力測驗的意義
    遺傳因素的迷思
    能力分班與男女合校的問題
    驕縱兒、懶惰鬼跟孩子王都是為了引起旁人的關注
    心理治療對教學工作的助益

    第八章 青春期
    青春期的逃避心態會埋下心理疾病的因子
    前段學童與後段學童的黃金交叉
    「男性欽羨」
    不要強迫孩子吸收性知識
    青春期只是一個過渡期

    第九章 犯罪及其預防
    缺乏合作能力是罪犯的特徵
    教化犯人要從培養合作能力開始
    養成罪犯各方面因素
    體罰只會造成反效果
    罪犯的童年經歷
    被忽視的心態會令人走上歧路
    與其追求虛幻的成就感,不如好好工作
    改造社會的第一步:培養合作精神

    第十章 職業
    多跟孩子談他的職業取向
    從孩子的言行找出他的職業取向
    傑出人士通常從小就重視合作精神
    幫助失業者培養興趣與合作精神,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問題

    第十一章 個人與社會
    用合作精神來治療精神病患
    面對憂鬱症患者的小技巧
    成為社會的一分子就是最高成就

    第十二章 愛情與婚姻
    愛情不是純粹的身體反應
    對婚姻與戀愛的看法從小就養成了
    婚姻是一項具體合作任務
    伴侶彼此要有平等的地位
    愛情不是維繫婚姻的唯一要素

    譯後記
    作者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