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藝術設計 > 繪畫/雕刻 
     
    外部與範式轉移:德勒茲論繪畫
    編/著者: 陳瑞文 、陳方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22-04-19
    ISBN:9786263177093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繪畫總論

    優惠價:9折,414

    定價:  $460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50 元
    特價:79折!277
     
    定價:350 元
    特價:90折!315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定價:350 元
    特價:79折!277
     
    定價:250 元
    特價:90折!225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概念運作一直是德勒茲思想重之又重的主課題。德勒茲的外部理論,主訴求就在於擺脫西歐哲學開拓內在思維的傳統,實驗一種意識之外的理論方式。

    本書所研究的對象《培根:感官感覺邏輯》,堪稱是德勒茲外部理論一系列發展的巔峰之作。從《培根:感官感覺邏輯》的概念創制方式及其網絡,考查這個繪畫理論背後的方針,就是本研究的重心。這樣的考查,構成本書十五章的內容,依序為影像問題性、繪畫、運動、不可辨識的區域、共存、感官感覺、歇斯底里、無器官身體、力量、作品觀念、減法、圖表、類比、作品認識論與色彩社會學等。
    作者介紹
    陳瑞文
    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空間藝術畢業,巴黎第一大學美學碩士、藝術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曾任高雄師大美術學系系主任、藝術學院院長。著有:《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北美館,2002)、《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五南,2010)、《德勒茲與藝術理論》(五南,2018)。

    陳方
    獨立研究者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藝術史碩士。
    目次
    導言:外部與範式轉移
    為何「藝術」概念極少出現在《培根:感官感覺邏輯》裡?
    為何見不到「美」與「美感」兩個字?
    兩種外部理論:《普魯斯特與符號》與《卡夫卡:為弱勢文學而寫》
    《培根:感官感覺邏輯》的繪畫理論之所以另類的關鍵

    第一章 影像與問題性
    前言
    一、影像概念源自柏格森
    二、《差異與重複》的影像觀念
    三、《培根:感官感覺邏輯》的影像問題性
    結論:非同一般的影像觀念

    第二章 概念的解放:拆解現代繪畫與從前的繪畫之刻板印象
    前言
    一、德勒茲拆解概念的疆界
    二、德勒茲對待概念的方式,有別於康德和尼采
    結論

    第三章 運動—可見與不可見的繪畫活力學
    前言
    一、變異是怎樣的運動?
    二、變形指的是什麼?
    三、強度運動、卡夫卡的混搭語言與單義性
    四、全然不同的運動觀念:繪畫與電影
    五、如何讀到培根畫面的變異與變形運動呢?
    結論:繪畫活力學

    第四章 「不可辨識的區域」概念:一種作品政治的媒材理論
    前言
    一、「不可辨識的區域」概念涉及創作範疇:鬆開
    二、「不可辨識的區域」概念的舉例說明
    三、 「不可辨識的區域」概念的延伸論述:肉體、憐憫與吶喊
    四、不可辨識的區域、之間與胡蜂—蘭花的共生
    五、「不可辨識的區域」的變形動作與康德的先驗
    結論

    第五章 分期或共存:動物生態學的作品觀
    前言
    一、培根繪畫的反模式特徵:分子肌理與殘存表情
    二、西爾維斯特的分期困境
    三、共同生存與臨界的距離
    結論:共存、繁多性與無疆界共和國

    第六章  使用「感官感覺」的原因:現象學特點與力有未逮之處
    前言:為何使用跟主體有關的「感官感覺」這樣的概念?
    一、感官感覺、塞尚與現象學的此在
    二、培根繪畫的感官感覺、石灰質形象與繪畫威力
    三、培根的「感官感覺」改變了繪畫身分
    結論:現象學力有未逮之處

    第七章 歇斯底里作為藝術
    前言
    一、歇斯底里症與培根作品的製作過程:比對與位移
    二、歇斯底里給出不可辨識的區域:交配與同素異形
    三、歇斯底里作為「藝術」
    結論:坍塌與歇斯底里

    第八章 無器官身體、生物學與神祕的作品動力
    前言
    一、亞陶的無器官身體
    二、 生物學的無器官身體之一:聖伊萊爾的持續變異論及其單義性
    三、生物學的無器官身體之二:西蒙東的「亞穩定性」
    四、培根繪畫、哥德式藝術與作品時間
    結論:對抗性的作品動力

    第九章 如果力量不是效果,那是什麼?
    前言
    一、何謂力量?
    二、變形與轉化:兩種南轅北轍的美學
    三、培根式的喊叫:油彩解放與政治性
    結論:如果力量不是效果,那是什麼?

    第十章 不尋常的作品觀念:單幅畫與三聯畫
    前言
    一、三聯畫與單幅畫的辨別角度
    二、單幅畫由大小力偶組成:共振與交配
    三、單幅畫不涉及效果與深度
    四、三聯畫涉及三種節奏的分配:另一種變異觀點
    五、三聯畫的見證者與節奏
    六、三聯畫的變異運動之一:看與被看、水平性
    七、三聯畫的變異運動之二:三個複雜元素與特有的對比
    八、三聯畫的美學觀點:逆向、降下與墜落
    結論

    第十一章 獨特的減法:一個創作目的性問題
    前言
    一、創作的目的性問題
    二、攻擊俗套:「作品」指的是遺留下的滑稽的尷尬物
    三、減法作為純粹目的性
    四、減法式的隨機:在問題化中展示問題性
    五、減法的添加:培根的隨機與柏格森的直覺
    六、培根的減法與抽象機器
    結論:減法作為藝術學的範式轉移

    第十二章 圖表論:為何德勒茲的概念是橫跨的?
    前言
    一、圖表的出現
    二、德勒茲為何拿「圖表」作為現代性作品的概稱?
    三、德勒茲與傅柯的圖表之關係
    四、為何培根是德勒茲心目中的製圖者?
    結論:為何德勒茲的概念是橫跨的?

    第十三章 類比論:為何德勒茲總是對異常的作品感興趣?
    前言
    一、 類比論的第一步驟:指出培根繪畫獨立於繪畫史的編碼角力之外
    二、類比論的第二步驟:提出兩個命題與降值問題
    三、 類比論的第三步驟:分辨抽象繪畫、塞尚與培根之差別
    結論:類比概念操作之評估,以及為何德勒茲總是對異常的作品感興趣?

    第十四章 艾甬、學習與作品認識論
    前言
    一、 視觸覺引出埃及淺浮雕:能否拿古埃及人的布署當作西歐繪畫的起點?
    二、西歐繪畫史的第一個標定點:基督教
    三、西歐繪畫史的第二個標定點:拜占庭與哥德式藝術
    四、 西歐繪畫的視覺空間及其昇華美學的式微過程:光線主義與色彩主義
    結論:艾甬、學習與作品認識論

    第十五章 色彩社會學:德勒茲與歌德
    前言
    一、為何色彩放在最後才討論呢?
    二、第十五章課題:指出培根的極端色彩
    三、第十六章課題:色彩社會學
    四、德勒茲的色彩社會學
    五、德勒茲的色彩理論特色:外部的混合論述
    六、德勒茲與歌德色彩理論之差別
    七、經驗觀念論與先驗經驗論:兩種色彩論的分野
    結論

    結論 皮爾斯、斯賓諾莎與德勒茲:特殊因果律的繪畫理論
    什麼是皮爾斯符號學?
    德勒茲對皮爾斯符號學的挪用
    《培根:感官感覺邏輯》的概念位移:由內轉外的概念(感官感覺、歇斯底里與力量)
    主要的外部概念:圖表、無器官身體、運動、色彩與類比
    網脈與系譜
    特殊因果律:德勒茲的繪畫理論與斯賓諾莎的符號學
    回應與探尋兼具的積極科學
    略語
    引用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