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期刊
     
    資訊社會研究49-2025.07
    編/著者: 吳齊殷
    出版日期:2025-07-30
    ISBN:30036137
    參考分類(CAT):期刊
    參考分類(CIP): 

    定價: $2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290 元
    特價:95折!276
     
    定價:100 元
    特價:95折!95
     
    定價:300 元
     
    定價:250 元
    特價:95折!238
     
    定價:260 元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第49期編輯室報告

    在編輯團隊、審查人與作者們的共同努力下,《資訊社會研究》第49期順利出刊。本期共收錄了兩篇研究論文、一篇研究誌要與一篇書評,研究主題豐富且彼此呼應,展現對新科技社會的共同關懷。透過探討不同平台(如行動商務、生成式AI,與交友App)使用者在其所投入的場域與關係中(從個體層次的行動商務行為與ChatGPT使用、人際互動層次中的關係與信任發展階段,到媒體產業的管理面向),產生哪些新的行動策略與認知焦點,並涉及哪些關鍵影響因素。《資訊社會研究》期望透過本期的學術成果,持續提供多層次的創新觀點,促進跨領域之對話與交流。本刊主編、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吳齊殷研究員,亦獲推薦續任主編,將持續服務本刊、貢獻所長,編輯團隊特此致上敬意。

    本期第一篇研究論文為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呂卓勳助理教授所撰〈行動商務中的隱私計算:行動隱私知識與技能的調節作用〉,以隱私計算理論探討人們於行動商務中所感知的利益與風險如何影響其對行動服務的信任與隱私顧慮,同時分析隱私素養所扮演的調節角色,為行動商務研究提供嶄新視角。第二篇研究論文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曾懷寬博士候選人、傳播研究所李芷容碩士生,以及吳泰毅副教授共同撰寫,題為〈初探生成式AI風險感知的成因與第三人效果:以ChatGPT為例〉。本研究以第三人效果理論為基礎,探討台灣XYZ三個世代對生成式AI風險的認知與反應,以及其使用ChatGPT經驗與AI素養對此的影響。研究發現,不同世代普遍認為AI風險對他人的影響高於對自己的影響,顯示第三人效果在此議題中依然存在。本研究結果對未來學術研究與政策制定均具參考價值。第三篇研究誌要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陳登翔助研究員與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張思嘉教授合著之〈交友Apps親密關係發展歷程中的信任建立策略〉,探討交友軟體使用者如何在親密關係發展的不同階段與困境中,建構相對應的信任策略與互動機制。本研究有助於理解科技所帶來的配對便利性與新興交友平台在建立信任上所需的資訊與行動策略。

    除三篇學術論著外,本期書評〈AI媒體的美麗與哀愁〉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退休教授黃靜蓉撰寫,評論Alex Connock之重要著作《媒體管理與人工智慧》。書評深入分析人工智慧如何於媒體產業中,從開發至變現的不同階段創造價值,介紹人工智慧的三大類型,以及其於媒體實務操作中的應用與挑戰,並進一步思考其對媒體技術與價值鏈結構的重塑。

    《資訊社會研究》持續為讀者帶來與國際頂尖學者的對話。本期對談主題為〈媒體心理學與人機溝通的理論轉化與挑戰〉,由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林日璇特聘教授訪談曾任國際傳播學會(ICA)主席、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主編的首爾大學Eun-Ju Lee教授。Lee教授分享其研究歷程從電腦中介傳播轉向媒體心理學,並整合傳統與當代理論框架,提出「Authenticity Model」與延伸的「Integrative Model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聚焦於人們對科技中介內容的真實性感知。Lee教授亦鼓勵研究者持續提出理論導向的研究問題,深入連結研究主題、底層機制與核心理論原則。本刊誠摯邀請關注資訊社會相關議題的學者持續關注與支持《資訊社會研究》,亦歡迎踴躍投稿,共同推動本領域之知識累積與學術對話。

    《資訊社會研究》主編 吳齊殷博士,2025年7月31日
    作者介紹
    吳齊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