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期刊
     
    文化研究-第39期-2024秋
    出版日期:2023-11-30
    ISBN:30033825
    參考分類(CAT):期刊
    參考分類(CIP): 

    定價: $350

    ※購買後立即進貨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200 元
     
    定價:150 元
     
    定價:100 元
     
    定價:890 元
     
    定價:120 元
    特價:95折!114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秋風送爽的日子迎來《文化研究》第39期的出版。本期共收入四篇研究論文與一場座談會的文字記錄。首先,〈重探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編撰學:以複時書寫與機構分析作為方法〉一文探討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編撰方式。作者吳祥賓指出,過去的臺灣當代藝術研究多採用西方美術史的傳統方法,如傳記、圖像分析和形式研究,這些方法未能有效捕捉臺灣當代藝術的「當代性」特質。為此,作者提出「複時書寫」與「機構分析」兩大研究方法,試圖重新探索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發展。作者開章從哲學角度探討了「當代」的意涵,強調歷史的「複時性」,亦即不同時期的歷史如何交織影響當代藝術的形態。其次,文章深入分析「機構」在當代藝術體制化中的作用,強調藝術生態系統深受文化機構的影響,並透過寇克蘭的機構網絡理論剖析臺灣當代藝術在機構化發展中的困境。本文的貢獻在於突破了傳統美術史的框架,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並拓展了對臺灣當代藝術的認識。


      延續對臺灣社會與文化議題的關注,〈創傷記憶與哀悼公共化:以台北101伙伴碑為例〉一文探討創傷記憶與哀悼的公共化進程,深刻呈現勞工犧牲與社會反思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顧玉玲回顧2002年331工殤事件,揭示了台北101大樓建設光環背後,勞工付出的巨大代價。透過口述歷史,本文重建了五個勞工家庭的創傷經歷,並深入分析勞資政三方協商設立紀念碑的過程。文章指出,紀念碑的建設象徵哀悼公共化的起點,但創傷的真正轉化仍需時間與集體支撐。研究進一步強調,若社會記憶僅聚焦於建設成就而忽視勞工的犧牲,將形成殘酷的歷史敘事。唯有透過公開的集體哀悼與民主參與,創傷記憶才能真正轉化為具體的社會意識,並促使更廣泛的勞工權益保障與社會關注。本文對臺灣職業災害的反思,不僅是對過去的紀念,也是對未來勞工安全政策的呼籲。


      接著,場景從臺灣轉換到戰後的香港。〈《港澳輪渡》:大英帝國在戰後香港的一個創傷寓言〉一文以1959年上映的同名電影為中心,作者吳國坤探討這部英美合拍片在戰後香港背景下所承載的大英帝國創傷寓言,進而彰顯其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意涵。該片講述一位無國籍漂流者在香港與澳門之間的渡輪上滯留的故事。儘管電影票房失利,作者指出其作為大英帝國在冷戰亞洲軟實力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政治宣傳功能。電影反映了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英國在面對帝國衰退與影響力下降時的焦慮,並透過反英雄轉變為英國勇士的敘事來強化國家形象。除此之外,香港作為東西方意識形態交鋒的前線,扮演英國在亞洲殖民地的最後堡壘角色。也因如此,電影中的共產黨海盜暗示了冷戰中的東西方對抗,表現英國捍衛香港這一戰略前哨的地緣政治利益。本文揭示了電影如何透過反映殖民地的動盪,寓言式地呈現大英帝國在冷戰格局下的困境與掙扎,強調冷戰地緣政治對香港未來命運的深遠影響。


      這種對權力與主體的反思,同樣體現在最後一篇論文〈生命作為藝術品如何可能:晚期傅柯物化觀之反思〉當中。本文探討傅柯晚期思想中的「自我技術」概念——亦即個體如何透過自我塑造來實現主體化,並將此過程視為一種將生命藝術化的實踐——並對其倫理與政治效應進行了細緻的分析與批判。作者武嘉文開章援引霍奈特定義「自我物化」的概念,指出傅柯的「自我技術」其實具有鮮明的「自我物化」色彩。接著從自我關係的存有論出發,並運用系譜學與考古學方法,結合海德格與阿岡本的理論,對傅柯的自我技術進行批判性反思。文章指出,儘管傅柯晚期思想減少了對物我關係的關注,但物化現象依然是自我技術實踐中的隱性條件。透過對傅柯思想脈絡的回顧與重新解讀,本文揭示了自我技術、權力與認識論之間的複雜互動,並為其生存美學提供了另一種詮釋。文章不僅對傅柯哲學提供了新的理解框架,也對文化研究與跨領域研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此對傅柯思想的深入探討,亦延伸至本期收錄的「傅柯的行動與思想座談會」內容。該座談會於2023年6月30日舉行,聚焦討論傅柯的哲學思想與實踐行動,特別關注他在現代社會中產生的深遠影響。傅柯的研究範疇涵蓋權力、監控、生命政治等核心概念,但該座談會的重點在於他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於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傅柯作為一位基進知識分子,不僅在學術界有著重要的地位,還積極參與了1970年代法國的監獄改革運動,並對伊朗革命等國際事件發表了評論,展現了其將思想付諸行動的能力。在此座談會中,四位引言人(傅大為、朱元鴻、江玉林、楊凱麟)深入探討了傅柯如何透過行動參與公共議題,並反思其在面對歷史變革時,如何保持哲學思維的批判性;顯而易見地,傅柯的行動與思想在當代社會中依然具有啟發性,尤其是在社會運動與抗爭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框架與實踐策略。藉由深入分析傅柯的思想脈絡,與會者拓展了權力、知識、生存政治等關鍵議題的討論,這些豐富的討論也啟發我們理解傅柯的理論如何影響文化研究中的權力關係分析、文化批判與社會抵抗。


      最後,本期封面作品為藝術家陳芷筠的作品〈不眠〉,此作曾獲2023年「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璞玉獎。畫作呈現出超現實的圖像與解構的人物形象,與本期探討的核心議題——權力、歷史與自我重塑緊密相連。畫中碎片化的身體與破裂的形象,象徵個體在權力結構中分裂、重組的過程,展現自我在社會環境中的變化與重塑。其中呈現的斷裂與混合,亦可詮釋為創傷與未完成的歷史記憶。總體而言,這幅畫以藝術的形式呼應了本期對歷史創傷、權力運作和個體重塑的深刻討論,與本期的多元議題產生了有趣的共鳴。

    主編 黃宗儀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