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政府出版 > 期刊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5期(112.05)
    編/著者: 張隆志 主編
    出版日期:2023-04-30
    ISBN:30031256
    參考分類(CAT):期刊
    參考分類(CIP): 

    定價: $280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00 元
    特價:80折!240
     
    定價:60 元
     
    定價:199 元
     
    定價:200 元
     
    定價:200 元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歷史臺灣》第25期共收錄4篇論文,2篇活動側記:盧泰康、廖伯豪綜合分析臺史博館藏新竹周益記家族傳世的「新竹周玉樹官服泥塑像」;劉維瑛也以臺史博館藏為研究對象,她以臺南安平顏家所遺留的古文書,包含帳冊及清代女性節孝事蹟呈報資料,詳細考察當地女性的節孝事蹟。另兩篇博物館學論文,郭瑞坤詳述了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出現前國家政策與知識社群倡議的影響;周宜穎則以臺史博舉辦的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的特展為例,探討博物館如何透過展覽回應此一當代社會變遷的重要議題,本期4篇精彩的論文,既呈現不同面向的時代凝縮,也充分展現作者對未來的觀照與期許。2篇關於海洋在地知識分享會及水文化共筆策展工作坊的活動策記,記錄了博物館如何將在地漁法漁具及經驗找回來以及水利知識如何轉譯為策展語言。
    本刊下一期(第26期)持續邀集歷史學、博物館學、文物典藏及檢測修護、展示規劃及教育推廣等相關課題之論著,盼能累積「歷史類博物館的建構與發展」的討論基礎,竭誠歡迎相關領域專業研究者及學友踴躍賜稿。
    戴寶村
    本期《歷史臺灣》收錄4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郭瑞坤兼任教授的〈科學與現代國家的共舞: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的前史〉;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盧泰康教授及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廖伯豪共同撰寫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清代新竹周玉樹官服泥塑像研究〉;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助理研究員劉維瑛的〈旌表制度與地方社會:以臺郡節婦顏劉氏受旌表為例〉;臺史博助理研究員周宜穎的〈歷史博物館的當代移民工展示: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為例〉。
    郭瑞坤詳述了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出現,一方面是國民政府將博物館建構納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一環的延續。尤其1970年代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之後,威權政體的正當性產生動搖,政府對內則在經濟建設政策中加入文化建設,除了在各縣市設立文化中心之外,並在1978年11月通過增加籌建三座國家級科學博物館,即北部的海洋博物館,中部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南部的科學工藝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興建形成政策,部分是呼應科學社群與知識界倡議科學報國、科技富國,以科學中國化厚植國力,建立現代化國家等理念;部分則是國家試圖以新的博物館計畫,透過物質的、具體空間的形塑方式,達到以教育、科學啟蒙、教化民眾的結果。
    盧泰康與廖伯豪針對臺史博館藏新竹周益記家族傳世的「新竹周玉樹官服泥塑像」進行綜合分析。本件收藏除了結合泥塑造像、彩繪、裁縫、金工、小木作等多種傳統工藝於一身,為目前臺灣傳世清代祖先塑像所僅見,在文化資產價值上彌足珍貴,且為清領時期富戶家族商而優則學、則仕,逐步發展成為仕紳階級之見證,同時具體呈現清領晚期官用服飾的樣貌。
    另一篇研究臺史博館藏的論文,是劉維瑛以臺南安平顏家所遺留的古文書,包含家族帳冊,以及清代女性節孝事蹟呈報資料,配合1954、1955年曾發表於《臺南文化》雜誌中的採訪記錄與研究,除了對於清中葉以降,府城地方仕紳透過旌表制度,讓當地女性的節孝事蹟見載於史冊的過程進行詳細考察之外,也對於「臺郡節孝局」的設立與運作有詳實介紹。對於家族、性別、社會經濟、統治政權的規範等,在地方社會如何運作,產生何種錯縱的作用及影響,進行了完整的研究。
    周宜穎以臺史博2017年舉辦的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的特展為例,探討博物館對於此一當代社會變遷的重要議題,如何透過展覽建立歷史連結與縱深,將東南亞移民和移工納為臺灣歷史與多元移民社會的一部分,而實際運用於展示內容及手法上,包括讓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及移工,以第一人稱表述自身觀點,並透過承載個人記憶與情感的生活物件、影像與創作,突顯移民、移工的多元樣貌與各自的主體性及能動性,期望突破社會大眾對其單一的刻板印象,建構民眾對東南亞移民、移工的認識與理解,並進而同理、尊重,也透過移民、移工視角,帶大眾反觀這個世代的臺灣。同時指出臺灣的海島開放性特質,不斷有來自各地的人遷徙到臺灣居住,形塑出今日臺灣族群與文化多元混融的面貌,臺灣的移民故事依然是現在進行式。
    不論是機構的產生,屬於個人家族的有形作品、文獻、典章,以至當代博物館的展示規劃,都與其所屬之時代政治社會經濟變遷緊密相關。本期4篇精彩的論文,既呈現不同面向的時代凝縮,也充分展現作者對未來的觀照與期許。
    目次
    • 作者介紹
    • 目次
    【學術論文】
    旌表制度與地方社會:以臺郡節婦顏劉氏受旌表為例/劉維瑛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清代新竹周玉樹官服泥塑像研究/盧泰康、廖伯豪
    科學與現代國家的共舞: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的前史/郭瑞坤
    歷史博物館的當代移民工展示: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為例/周宜穎
    【活動側記】
    探索海洋臺灣,在地知識交流分享會活動側記/張育君
    「職人開箱:水文化的跨域共筆策展」工作坊活動報導/賴冠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