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小說/文學 > 小說 
     
    天下小說選II:1970-2010(大陸卷)[2010年7...
    編/著者: 鍾怡雯/陳大為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9862165867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小說

    優惠價:85折,391

    定價:  $46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280 元
    特價:90折!252
     
    定價:380 元
    特價:90折!342
     
    定價:300 元
    特價:85折!255
     
    定價:290 元
    特價:85折!247
     
    定價:350 元
    特價:85折!298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一次看盡世界中文小說最重要、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五十一位作家的作品。  每一篇都有作家背景介紹,以及關鍵性書評。  不懂文學的人,讓你一次大開眼界,橫跨全中文世界,縱躍中文文學重新再起、邁向輝煌的四十年旅程。  懂文學的人,更不能錯過,足以驗證你心目中的當代世界中文小說的鳥瞰圖,彌補當代文學史的分類縫隙。  從1970 ~ 2010年,為讀者收錄世界中文小說裡最不容錯過的篇章,展現超然、遼闊、多元化的「世界中文文學」視野;滿足中國當代文學史、台灣現代文學史,以及小說創作的課程需求;兼顧大眾讀者對現代小說的閱讀志趣,並解決跨國界的文化障礙。  是同時具備「國際視野」、「經典文本」、「精彩故事」的小說選集。  《天下小說選》分Ⅰ,Ⅱ兩冊,共收錄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美國、英國等地,五十一位小說家的中、短篇小說(一人一篇)。主題包括:文化尋根、先鋒實驗、人性親情、族群歷史、政治喜劇、科幻推理、魔幻寫實、女權同志、驚悚荒誕、鄉土傳奇、都市情慾、後設神話、移民懷鄉。至於作者簡介暨作品導讀部分,約七萬字。除了主編自行撰述的評析,同時引用海內外小說評論名家的觀點;為了篇幅上的考量,在徵引相關評論時,僅能摘錄最有助於作品賞析的片段文字,取其大要,再加以修飾、濃縮,並在每段引述文字的後面注明出處。此外,為了方便台灣讀者尋找入選作品的(台灣版)出處,我們特別在文末注明台灣版書名及出版社,沒有台灣版的書籍則保留原出處。  這部將近七十萬字的《天下小說選Ⅰ,Ⅱ:1970 ~ 2010世界中文小說》,除了隨意的輕鬆閱讀,還有另一種比較複雜的讀法:閱畢全書,再將分散各處的小說史背景,拼貼 / 架構出當代世界中文小說的鳥瞰圖。這項高難度的閱讀樂趣,保留給(那群極少數的)讀者。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鍾怡雯(1969 ~)  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元智大學中語系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散文首獎、聯合報散文首獎、九歌年度散文獎、星洲日報散文首獎及推薦獎、新加坡金獅獎散文首獎、台灣新聞報新詩首獎、新聞局圖書金鼎獎、吳魯芹散文獎、梁實秋散文獎、華航旅行文學獎等重要大獎。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野半島》、《陽光如此明媚》,論文集《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經典的誤讀與定位》等十七部著作。陳大為(1969 ~)  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獲:台北文學年金、聯合報新詩及散文首獎、中國時報新詩及散文評審獎、中央日報新詩首獎及散文次獎、教育部新詩首獎、新聞局圖書金鼎獎、星洲日報新詩及散文推薦獎、世界華文優秀散文盤房獎等重要大獎。著有:詩集《再鴻門》、《盡是魅影的城國》、《靠近 羅摩衍那》,散文集《流動的身世》、《句號後面》、《火鳳燎原的午後》,論文集《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等十九部著作。
    更恢宏的視野  文學選集在廿世紀台灣文壇曾經被視為一種「威權視野」,有資格受邀為選集主編的,往往都是文壇上德高望重的前輩,或中堅份子。他們最終極的目標是以(自己的)權威視野,勾勒出該文類或時代的最高創作水平,儘管我們都知道那只是主編的個人見解。文學選集的生態,跨入廿一世紀之後產生了很大的改變,新一代學院出身的學者型作家躍上檯面,結合了教學經驗、創作經驗,以及學術研究的能力與視野,著手編選不同訴求的新型選集。然而,極大部份的選集都侷限在台灣現代文學範疇之內,一方面是中文系的課程結構所致(相關課程皆以五四時期或台灣現代文學為主,開設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是異數,至於東南亞華文文學則更為罕見),一方面是出版社對台灣讀者缺乏信心。這個自我封閉的閱讀習性,讓新一代的(中文系)年輕讀者集體錯過華文世界的多元風景,在高度雷同性的選集 / 教材當中,坐井觀天。為了引領台灣讀者進入一個更恢宏的華文文學創作世界,我們編選了這一系列的「天下文學選」。  《天下散文選Ⅰ,Ⅱ:1970 ~ 2000 台灣》和《天下散文選Ⅲ:1970 ~ 2003大陸及海外》主要是根據「現代散文創作」和「台灣文學史」課程上的需要,以「隱藏式的主題取向」來編選的散文選。它既能滿足一般讀者與學生的閱讀需求,同時也能夠反映近四十年來台灣及海外散文的主題與技巧演變,這三本書組成台灣書市有史以來第一套具備「世界中文文學」格局的散文選(今年已增訂為《天下散文選Ⅰ,Ⅱ:1970 ~ 2010 台灣》和《天下散文選Ⅲ: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緊接其後的,才是《天下小說選Ⅰ,Ⅱ:1970 ~ 2004》(原版)。  近十年來,我和鍾怡雯先後在台北大學和元智大學開設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二十世紀台灣文學史」、「台灣文學與文藝思潮」、「大陸當代文學」、「亞洲華文文學專題」、「現代小說選讀」等六門跟現代小說脫不了關係的課程(散文和新詩課程不算在內),在講授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時候,尤其需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消化大量的名家經典,好替史家滔滔不絕的論述,找到具體而堅實的印證。文學史課本只能透過有限的評述,在學生腦海中勾勒出足以應付考試的「作家印象」,裡頭充斥著專家的評述;唯有經過紮實的(創作)文本閱讀,才能建構起一套專屬於自己的文學史知識,可以對某些重要作家或思潮提出看法。小說是眾多文學史專著的論述主軸,非讀不可,台灣書市可以找到幾本「中國現代小說選」(1919-1949),「當代中國小說選」(1949-)則不見蹤影。我們迫切需要一部實至名歸的「世界中文小說選」來修補這個缺憾,《天下小說選》便是一項煉石補天的重要成果。  《天下小說選》的「時間跨度」是第一項難題。以一九七○年代為起點,主要考慮到篇幅問題,上下兩冊的容量十分有限,無法從兩岸分寫文學史的五○年代選起;其次,是為了跟《天下散文選》搭配成套;其三,可以免去中國大陸文學高度貧血的「十七年時期」(1949-1966)和「十年文革」(1966-1976),這時期發表的小說大多是教條式的政治宣傳品,只有極少的幾冊知青地下小說,略有研讀價值,但還算不上佳作。此外,當代馬華及香港文壇最重要的一批小說家,都在一九七○年代以後才崛起;從台灣文壇角度來看,這個斷代範圍,正好以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說為起點,不致產生太多遺珠。重新增訂的《天下小說選Ⅰ,Ⅱ:1970-2010世界中文小說》截止於二○一○年,比原版延長了六年,更能夠呈現二十一世紀初世界中文小說的最新趨勢與變化。  為了更準確地掌握當代中文小說的發展脈動,我們先從二十餘種當代中國文學史或小說史專著、各地區華文文學史論著,以及數十種小說評論集,進行第一階段的作者篩選,找出廣受學界肯定的小說大家和經典名篇。其次,再研讀各國的文學大系、斷代選集、年度小說選、小說家自選集、代表性叢書、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小說大獎,從中交集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最後,我們從網路、書市及各大圖書館,展開另一波搜尋,搜尋某些剛崛起而不及被文學史專著論及的新銳小說家,讓這部小說選能夠呈現不同世代的創作風貌。  這部以「世界中文小說」為疆界的大型選集,有三項核心的編輯宗旨:  (一) 展現超然、遼闊、多元化的「世界中文文學」視野。  (二) 滿足中國當代文學史、台灣現代文學史,以及小說創作的課程需求。  (三) 兼顧大眾讀者對現代小說的閱讀志趣,並解決跨國界的文化障礙。  簡而言之,我們期待它可以是同時具備「國際視野」、「經典文本」、「精彩故事」的小說選。  亞洲華文文學是我們的研究領域。以詩人和散文作家的身分來執行《天下小說選》的編選工作(怡雯一直對中國大陸的小說保持高度興趣,她的碩士論文研究的是莫言),非小說家的身分讓我們得以超越某些可能存在的風格障礙或成見(當然也有我們的不見與偏見),從學者和讀者的角度去閱讀當代中文小說(小說本來就不是只寫給小說家看的),找出「好看」的、有「深度」的精彩故事。站在這個看門道和看熱鬧的中間區域去選小說,產生的可能是一個不同於小說作者的編選眼光。  當代大陸小說跟歷史、政治、社會的變革有莫大關聯,小說家的創作意圖和命運往往被時代局勢牽扯得很緊;無論是個人歷史經驗的反芻,或者是文化尋根小說、先鋒小說的群體性影響,都可以為每一篇大陸小說找到安身之處。我們原想從文革後的傷痕小說選起,但始終沒有選到理想的作品,所以便從文化尋根小說的始祖汪曾祺開始。鎖定每個主要的小說流派與類型,找出它們的代表作,或者某位小說家轉型後的近作。當代大陸小說卷因此具有小說(文學)史的發展脈絡。  至於將台灣、香港、馬華、歐美等地區的作品合為一卷,除了篇幅比例的因素,另有實質上的形勢考量。近六十年來,台灣一直是世界中文文學最重要的出版中心,許多海外華人地區最具創作力的詩人、散文家和小說家,大多以台灣為重要作品的出版根據地。即使在今日,從多元出版的角度而言,台灣(台北)依然是世界中文小說的「出版 / 研究 / 閱讀中心」。台灣小說影響了海外華文小說,而海外華文小說(包括部分頂尖的大陸小說家)則回流到台灣,豐富台灣書市和閱讀視野。儘管社會變遷等外緣因素與台灣小說的互動和影響不如大陸,但目光銳利的讀者照樣可以從本卷小說當中,讀出不同世代與時代思潮之間的互動與變革。  為了照顧眾多自行閱讀的小說愛好者,我們進行了四項工作:(一)從作者的散文隨筆、自傳體小說、創作訪談中,整理出影響小說家創作風格的生平事蹟與經歷,甚至為部分入選作品的誕生,尋找出靈感的來源。(二)特別針對台灣讀者較陌生的大陸文學史變革及其流派特色,進行適度的解說,並將重要的歷史背景和文學史思潮化整為零,融入不同作家的導讀文字當中。香港、馬華、歐美的部分作家,也比照辦理。(三)對入選作品進行關鍵性的分析,但不做全面性導讀,為讀者保留足夠的詮釋空間和閱讀樂趣。(四)製作一份包含台灣、大陸及海外版本的重要書目,讓有興趣的讀者或學校圖書館,可以自行採購各種版本的小說集。  這部選集共收錄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美國、英國等地,五十一位小說家的中、短篇小說(一人一篇),六十餘萬字。主題包括:文化尋根、先鋒實驗、人性親情、族群歷史、政治喜劇、科幻推理、魔幻寫實、女權同志、驚悚荒誕、鄉土傳奇、都市情慾、後設神話、移民懷鄉、現代武俠。至於作者簡介暨作品導讀部分,約七萬餘字。除了主編自行撰述的評析,同時引用海內外小說評論名家的觀點;為了篇幅上的考量,在徵引相關評論時,僅能摘錄最有助於作品賞析的片段文字,取其大要,再加以修飾、濃縮,並在每段引述文字的後面注明出處。此外,為了方便台灣讀者尋找入選作品的(台灣版)出處,我們特別在文末注明台灣版書名及出版社,沒有台灣版的書籍則保留原出處。  這部七十萬字的《天下小說選Ⅰ,Ⅱ:1970 ~ 2010世界中文小說》,除了隨意的輕鬆閱讀,還有另一種比較複雜的讀法:閱畢全書,再將我們故意化整為零,分散各處的小說史背景,重新拼貼 / 架構出當代世界中文小說的鳥瞰圖。這項高難度的閱讀樂趣,保留給(那群極少數的)讀者。
    目次
    1980 汪曾祺:受戒 1983 彭見明:那山那人那狗1982 阿城:棋王韓少功:歸去來1983 扎西達娃:西藏,繫在皮繩扣上的魂1984 李銳:選賊馬原:虛構1988 格非:青黃1990 殘雪:飼養毒蛇的小孩1993 鐵凝:對面李馮:我做為英雄武松的生活片斷1995 陳染:破開徐小斌:雙魚星座1996 何立偉:到西藏找狗閻連科:限遲子健:霧月牛欄畢飛宇:哺乳期的女人蘇童:天使的糧食1999 東西:肚子的記憶莫言:祖母的門牙2003 余華:朋友2003 王祥夫:半截兒2007 徐皓峰:道士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