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小說/文學 > 中國文學 
     
    告別台北 回家
    編/著者: 林琬緋
    出版社:八方文化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9812839886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散文;隨筆;日記

    優惠價:9折,315

    定價:  $35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360 元
    特價:85折!306
     
    定價:300 元
    特價:90折!270
     
    定價:320 元
    特價:85折!272
     
    定價:100 元
    特價:90折!90
     
    定價:200 元
    特價:90折!180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如果馬英九生在新加坡……   有這麼一種?法:馬英九如果身在新加坡,會做得很出色。結果錯生在台灣,像個白面書生受流氓政客圍剿,招惹一身腥。只  是,對一個在台灣成長受?育、畢生?台灣服務、並且即將領導台灣的政治領袖來?,這個比?未必是對他個人的一種讚揚,反而可能是對他情感歸屬的不敬。  我倒更想知道,台灣民主體制所造就的這麼一個政治領導人,有?跟我們一樣深厚的儒家?養、西方訓練,以及迥然不同的民主經驗和體會,會怎麼看待我的國家。  馬主席回答得很技巧:“很多人?,‘Singapore is a FINE Country’ 誒你知道嗎,我也常開玩笑?,‘Taipei is a FINE City’!你可千萬不要以?我在笑新加坡,因?我也在這樣做,台北市的罰款是全台灣罰得最多的地方,很大一部分也是參考了新加坡的模式。哈哈……”  馬主席強調,新加坡在兩岸間的特殊角色不光是個協調人、或者第三地,而是建國以來的發展模式有不少?得兩岸參考的地方。在他看來,最重要就是“體現了法治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基礎”。“我自己是學法律的,李光耀資政也是學法律的。他在法治方面的風格非常讓人敬佩,可以?放眼兩岸三地和區域,新加坡在這方面做得最徹底。法治、清廉、效率,很?得學習。”  念法律的馬主席正要崛起的當兒,念法律的李資政已經開始引退,但新台這兩位不同年代的“法治”領導人,卻有過不淺的交集緣份。  馬英九憶起往事意猶未盡:“李總理跟蔣經國先生很熟,我在做蔣經國先生秘書的時候他經常來台灣渡假,最喜歡日月潭。而他每一次來的之前之後呢,我都奉命要寫一篇情文並茂的信給他,必須是充滿感情的,要有lots of personal touch!所以我每一次寫信給他都很用心。然後有一回,李總理又來台灣了,帶來他的英文秘書陳先生。我跟陳先生一談,才知道,那些信原來都是我跟他兩人之間的對話!哈哈哈哈!他也跟我?,原來他也得奉命寫信!哈哈哈!很有趣……”  而當年蔣經國和李資政之間的深厚感情,讓年輕的小馬非常難忘:“李總理每一趟來,蔣總統就會特別把我叫去,交待我要怎麼樣怎麼樣,好好接待。後來我到新加坡訪問,李資政也很客氣,很願意見我,談蠻久的。”  馬英九有感而發?,他能體會李資政長期以來對台灣的關心:“當然他在某些政策上,因?跟大陸的關係,沒辦法跟我們完全一致,但東南亞國家里面,新加坡算是對我們非常友好的。我們還有軍事合作啊……這點已經很難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林琬緋  短暫的十二年傳媒生涯,穿梭於電視、報章、廣播、網絡之間;摯愛的視像與文字終究沒能兩全,所以始終只能游走。感性是動力亦是要害,執著過後,正在認真學習回歸淡靜。  《聯合早報》五年半,當過本地新聞與國際新聞記者,二OOO年任廣州特派員、二OO五年任台北特派員,在《早報中國》版開闢“台北超快感”專欄。   另一個五年半,給了電視。新加坡電視機構(新傳媒前身)新聞編輯出身,兩年後即轉投報章。二OO一年中報業傳訊優頻道成立,出任新聞主播、體育主播、採訪兼培訓協調,至二OO四年終關台。   傳媒生涯的最後六個月,協助開拓華文報新媒體平台。二OO七年四月離職,現?自由撰稿人。一九七一年生於新加坡,畢業自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考獲澳洲墨爾本大學亞太研究碩士學位。
    跋  台灣的二OO八年,以陳水扁一家子“冠絕海內外”的貪污洗錢世紀大案為終結,及時成就了這座城市全年的代表字:“亂”。  三二二總統大選平穩過渡的短暫祥和与沉澱,二次政黨輪替後叫人期待的新氣象,終究還是抗衡不了政治惡鬥社會對立的摧殘。小島期待了半個世紀的海峽兩岸歷史性三通直航,終究因一波接一波超乎文明邏輯的暴力纏鬥、以及年末赤裸曝光震撼全球的前總統弊案,而相形失色。  “亂”字概括的似乎不只二OO八,其實也是這座城市近十年來的縮影。那是台灣民主發展急速銳進的階段,卻也恰恰是台灣民主體制失序崩潰的時代,兩者之間突兀而弔詭的尖銳矛盾,衝撞出社會的畸形亂像,終究集中在最高當權者身上毫無保留地徹底敗露。  陳水扁,曾經是台灣民主政治最大的驕傲;八年執政後鋃鐺入獄,不僅是一個政治領袖人格的淪喪,更象徵了台灣民主政治最大的反諷。扁案突顯了台灣整個體制怎?在民主糖衣的包裹退去後,一環接一環兵敗如山倒:第一家庭權勢無限擴大、帶動一批皇親國戚形成宮廷利益關係圈,政商關係天羅地網地淪?共犯結構相互勾結牟利,公務員體制成了統治者濫權舞弊的私器,民進黨唯恐失去政治資本寧可丟掉創黨理念也要為貪腐背書,深綠群??了維護“台灣尊嚴”一再縱容“台灣之子”玩弄台灣尊嚴。  以扁為核心延伸出來的台灣整個社會政治生態與文化,政治操控淩駕一切,加劇了政黨惡鬥、激化了族群對立、放大了群?悲情、使暴力抗爭合理化;媒體興風作浪、爭先恐後為政治人物搭建舞臺,輿論失去了專業判斷只留下政治立場,整個台灣社會在族群對立政治兩極化的氛圍中迅速耗掉了底氣。  這是台灣民主無可奈何的悲哀。民主選舉順利促成了政黨輪替,卻改變不了政黨惡鬥的遊戲規則。民主體制讓人民用選票推翻貪腐無效政權,卻沒有給予人民擺脫政黨惡鬥的基本權利,或面對政治消費時自我保護的能力。在政治操弄下,“民主”反倒輕易地?成一襲華服,給扭曲的亂像提供堂而皇之的理由,讓台灣不只自己失掉了尊嚴、迷失了方向,更叫全球透過台灣見識到民主脫序的極端實例,尤其讓華人社會流失一個可以仰望的民主典範,多了一個足以讓一黨獨大的專制政權信手拈來的反面教材。  但“亂”至極限,就是建立秩序的開始。任何社會絕望到谷底,隨之而來的就是反彈,何?是生命力堅韌、社會資本扎實的台灣。扁案要走完整個司法程序,尚須三五年時間。但歷史不會允許台灣再等三五年。台灣各界怎?因應扁案的後續發展,如何承擔扁案所造成的沉重社會代價,將考驗著這個社會能不能從錯亂失序的狀態中恢復重整,考驗著台灣民主的能耐。社會與體制如果無法回歸正軌,哪怕是這一個陳水扁倒下,還會有下一個陳水扁在等著。  面對最嚴峻考驗的首先是司法。司法必須展現高度抗壓性,才能抵禦政治力與輿論挑戰,落實司法獨立與公正。脫了序的社會急需司法把民主秩序重新?起來;互信潰敗的社會急需司法用具體事証與實質正義搭建平台,壓縮藍綠對立的異議空間,建立共識與信任。  其次是政黨政治能不能、願不願徹底擺脫政黨惡鬥與政治操作,改變藍綠兩極思維與攻防戰略,重建共同的論政標準與空間,把選民所賦予的政治責任找回來?經歷一番“寒徹骨”,反省與檢討聲浪開始搶過主流話語權,雖然藍綠噪音仍然紛雜,兩極對立市場正急速流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聲明中承諾民進黨願“概括承受”扁對台灣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降低社會分裂,並試圖突破種種歷史共業的嘗試,讓民進黨與整個台灣社會向前走”。擺脫了扁影挾持的蔡英文,未來領導民進黨改革的力度與魄力,不只將?定民進黨的政治命運,還當?定台灣民主政治的兩黨制是否趨於成熟,還是終得回歸一黨獨大的集權政治。  需要擺脫藍綠兩極思維與戰略的還有媒體與輿論。能否給司法一個獨立運作的空間、給人民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不為政治人物搭建操弄悲情挾持民?的舞台,找回新聞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也許是台灣媒體與輿論界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但最後該當面對真正考驗的,是台灣整個社會的成熟度。台灣社會該怎?要在狠狠烙下傷痕後痛定思痛、大徹大悟,走出歷史悲情,拒絕再受政治人物與媒體操弄,讓台灣得之不易的民主能夠撥亂反正,重建秩序,也重建正義是非價值與信心?  看著電視上反覆播放的、陳水扁高舉上了銬的雙手一臉“正氣凜然”的畫面,我的腦海中總要浮現在台北車站的那個夜晚、在凱達格蘭大道的無數個夜晚,百萬台灣人民翻滾而成的綿延紅潮。多??烈對比的兩組畫面,卻又那麼真實地顯現了內在延續性與必然性。倒扁紅潮的感動不應該被遺忘,是這股排山倒海的力量,喚醒了民間的反貪腐意識、展現了人民反貪腐力量,不只鞭笞了司法進程,更賦予司法必要的道德勇氣去抗衡政治壓力。但如果當初紅潮淹沒了扁,推翻了貪腐政權,今天的台灣社會必然還困在政治對立中吵個不休。恰恰因?人民運動倒扁不成,才留給司法必要的空間,以合法性搭起平台,超越兩極化的政治解讀,一步步地把這個社會的信任與共識重新建立起來。公民運動興起,促成了司法程序;人民力量所沒法完成的使命,終交由司法來終結。  我慶幸《告別台北,回家》一書,及時記錄下台灣民主的這一段坎坷路,記錄下一個民主進程裡,公民意識、社會能量、統治政權、獨立司法之間必要的延續性以及獨立發展的重要性。這個歷程與經驗,哪怕再坎坷,台灣畢竟先行了。能不能安然過渡,雖然目前尚言之過早,但這段歷程對台灣的民主發展提供了極其珍貴的體驗,一個亞洲其他社會所不曾擁有過的珍貴經歷。這段經歷,值得台灣珍惜,從中汲取面對未來的力量與信心;這段經歷,更值得亞洲其他社會參考,包括海峽對岸,也包括我所生長的城市國家。  因此,《告別台北,回家》,希望撥開政治操弄與媒體消費的重重混濁迷霧,發掘點點滴滴的實質的“台灣價值”,讓當前信心全失的台灣社會,記起當初曾經有過的感動與能量,以及這個小島曾經留給一個駐台外國記者的深刻觸動;更讓華人社會、尤其是我心之所繫的新加坡讀者,不會因?當前台灣不可思議的亂,而忽略了它實質存在的真正價值。  正因?這個實質存在的真正價值,我對台灣仍然有信心。我相信,二OO八年末的“亂”,一如過去十年來周而復始的混局,終究會過去;但台灣的這一次反彈,必會帶?更多的反思與覺醒,再憑藉堅韌的生命力與社會內在底蘊,終能一步步重建信心、走出悲情、化解宿命、重建體制。人與環境體制,我始終相信更有能耐的是前者。  這是我在二OO八年末,對台灣的期許;也是我這一輩子,對自己生長的地方的省思。(2008年12月21日)
    目次
    序一 第一手記錄 林任君 IX序二 一個人的雙城 吳新慧 XVII自序 XXIII輯一 定格台北 2台北的天安門 6我們都活著 12給政治秀演員打分 15總統官邸有跳蚤 19而今邁步從頭越 22台灣知識分子失聲 25如果阿扁還有一點“功德” 29建仔走出世界 33凱道的溫柔 36告別台北,回家 40輯二 兩岸蒙太奇 44無聲與失焦 48大陸人看李敖台灣人看大陸 53認同焦慮癥 57流失的精髓 60記者快樂得起來嗎? 64別叫體育太沈重 67輯三 疊影新加坡 70全民好好講,就OK啦? 74禮儀之都 78我們也會是一群快樂的人 82民心久違的觸動 86我的大選期望 90與世界杯雖遠似近 96體育激情?的集體回憶 98媒體大戰的隱憂與契機 103輸贏之間的空白 108哀莫大於心死 113後記:三年零八個月 117從開放到整合……輯四 聚焦人物 122馬英九 - “三民”相近方可談統一” 126李敖 - 新加坡人聰明在信任政府 140王丹 - 天安門的孩子想回家 166連勝文 - 連大公子的中華夢 188高金素梅 - 卸妝,為了吶喊 206邰智源 - “悶鍋”大哥大演誰像誰 226後記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