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類: 暢銷精選 > 社會人文 > 心理 
     
    心理學
    編/著者: 梅錦榮
    出版社:桂冠
    出版日期:2011-07-31
    ISBN:9789576554865
    參考分類(CAT):
    參考分類(CIP): 心理學總論

    優惠價:95折,808

    定價:  $850 

    無法訂購
    分享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定價:520 元
    特價:90折!468
     
    定價:950 元
    特價:90折!855
     
    定價:280 元
    特價:90折!252
     
    定價:450 元
    特價:90折!405
     
    定價:320 元
    特價:90折!288
     
      | 內容簡介 |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涵蓋心理學論述的基本原理,共分四篇。第一篇論述心理學的性質以及生理基礎、學習、記憶、感覺與知覺、意識、情緒、動機等基本心理歷程。第二篇是關於個別差異的課題,內容有語言和思維、成長與發展、智力、人格、心理測量方法等。第三篇講述行為的社會因素,包括社會認知和社會互動。最後第四篇是與身心健康有關的課題,論述應激歷程、心理障礙、各種心理療法的理論和評估。心理學原理用以描述、解說和調節行為,但行為是多因素決定的,例如基本的知覺歷程,就受生理、學習、記憶、情緒、需要、人格、社會情境等因素影響,故論證知覺歷程時,不能孤立的把這些相關課題隔離。本書以不同的篇章,分別介紹不同的課題,只是為了方便論述,實際上各篇章的課題是互相關聯的。  本書著重基本心理學原理的論證。不過,原理是可應用的,在醫療、護理、矯治、康復、輔導、諮詢等助人的實務工作上,都常應用心理學的知識。以下通過一些例子,說明心理學原理的應用性。讀者不妨在日常生活和實務工作上,觀察體會。如果能夠對心理學的原理和概念,融會貫通,「內化」成為個人認知結構的一部分,就能「得心應手」的詮釋行為的機制了。
    目次
    第一章 心理學的性質第一節 心理學的涵義第二節 心理學的解說第三節 心理學發展史第四節 現代心理學觀點第五節 心理變量與規律第六節 心理學研究方法第七節 心理學主要領域第八節 心理學家的共識第二章 行為的生理基礎第一節 腦功能研究技術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第三節 大腦皮質的功能第四節 神經元和信息傳遞第五節 腦功能偏側傾向第六節 利手傾向第七節 內分泌系統第八節 行為遺傳研究第三章 學習的歷程第一節 學習的性質第二節 經典制約歷程第三節 經典制約實例第四節 經典制約機制第五節 操作制約第六節 迴避學習第七節 操作制約實例第八節 制約的生物因素第九節 制約的認知成份第九節 認知學習第十節 社會認知學習第十二節 技能學習第十三節 近似學習的現象第四章 記憶與遺忘第一節 瞬時記憶第二節 短時記憶第三節 長時記憶第四節 記憶的建構第五節 信息來源記憶第六節 記憶類別第七節 影響記憶的因素第八節 情緒經驗的回憶第九節 記憶測量方法第十節 記憶障礙第十一節 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第十二節 增進記憶方法第五章 感覺與知覺第一節 感覺的性質第二節 注意第三節 視覺和聽覺第四節 皮膚感覺及其他感覺第五節 知覺的性質第六節 時間和移動知覺第七節 距離和深度知覺第八節 錯覺和幻覺第九節 刺激作用與知覺第十節 知覺的個人因素第十一節 超心理現象第六章 意識歷程第一節 意識活動第二節 意識層次第三節 睡眠的功用第四節 快速眼動睡眠第五節 睡眠週期和生物節律第六節 夢境第七節 睡眠障礙第八節 催眠狀態第九節 生物回饋與意識第十節 靜坐冥想第十一節 濫用藥物與意識改變第十二節 自我意識第七章 情緒第一節 基本情緒的性質第二節 情緒的生理變化第三節 情緒的神經生理歷程第四節 情緒的經典理論第五節 生理回饋與情緒經驗第六節 情緒的認知因素第七節 情緒對認知的影響第八節 抗衡歷程理論第九節 進化論的情緒觀第十節 情緒的社會建構論第十一節 性別和文化差異第十二節 積極情緒的探討第八章 動機第一節 動機的性質第二節 驅力論與誘因論第三節 需要層次論第四節 心理逆轉論第五節 懲罰與行為動機第六節 飲食動機第七節 進食障礙第八節 過度肥胖第九節 性動機和性取向第十節 成就動機第十一節 權力與攻擊動機第十二節 親和與助人的動機第九章 語言與思維第一節 語言的性質第二節 動物的溝通方式與語言第三節 人類語言的發展第四節 語言的神經生理機制 第五節 語言與思維第六節 語言和思維的文化因素第七節 意象思維第八節 推理歷程第九節 思維和決策的偏差第十節 概念的性質和形成第十一節 問題的解決第十二節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第十章 成長與發展第一節 遺傳與環境的互動第二節 腦功能的發展第三節 身心的成長與發展第四節 兩性差異的形成第五節 自我概念的發展第六節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第七節 道德觀念的發展第八節 依附行為的發展第九節 艾力森的生命週期觀第十節 生命全期的觀點第十一節 縱向研究的成果第十一章 心理和行為的測量第一節 心理測驗的涵義第二節 心理測驗的類別和功用第三節 心理測驗的反應偏差第四節 測驗的常模第五節 信度和效度第六節 測驗與效標的關係第七節 決策與測驗的應用第八節 測驗的偏差與不公第九節 興趣量表第十節 狀態與特質的測量第十一節 心理測驗的應用守則第十二章 智力第一節 智力的結構第二節 智力的多元論第三節 智力的測量第四節 智力的遺傳因素第五節 智力的環境因素第六節 性別和種族的智力差異第七節 智力的發展第八節 智力遲緩第九節 智力衰退第十節 智力超常第十一節 創造能力第十三章 人格第一節 人格的一致性第二節 遺傳與環境因素第三節 體質與氣質論第四節 特質論 第五節 人格的五因子論第六節 精神分析的觀點 第七節 行為學派的觀點第八節 人本心理學的觀點第九節 人格的評估第十四章 社會認知第一節 社會的自我第二節 印象的形成第三節 內隱人格理論第四節 刻板認知與偏見第五節 歸因歷程第六節 歸因的偏差第七節 虛同和虛異的效應第八節 態度的性質第九節 態度的改變第十節 態度與行為的關係第十一節 認知行為一致性的理論第十五章 社會互動第一節 人際吸引第二節 人際關係理論第三節 親密關係第四節 社會助長第五節 社會懈怠第六節 從眾行為第七節 依從行為第八節 服從行為第九節 自我表現第十節 自設障礙第十一節 自我監控第十六章 應激與身心健康第一節 應激源第二節 應激的影響力第三節 應激反應第四節 個人控制感第五節 應對方式第六節 社會支援第七節 人格與身心健康第八節 行為模式與健康第九節 心因性疾病第十節 心理神經免疫歷程第十一節 身心健康的維護第十七章 心理障礙第一節 心理障礙的界定第二節 心理障礙的性質第三節 健康與幸福感第四節 生物和文化因素第五節 焦慮障礙第六節 軀體形式障礙第七節 解離障礙第八節 人格障礙第九節 心境障礙第九節 精神分裂症 第十八章 心理療法第一節 精神分析療法第二節 行為療法第三節 認知療法第四節 人本取向療法第五節 存在療法第六節 完形治療法第七節 森田治療法第八節 團體治療第九節 心理療法的共同運作因素第十節 心理治療的評估第十一節 生物醫學的觀點引述文獻附錄:漢英名詞索引國內外心理學史重要事件和著作測量與統計